《五洲地理志略》的編纂及其思想
本文選題:王先謙 + 《五洲地理志略》 ; 參考:《史學史研究》2012年01期
【摘要】:《五洲地理志略》是王先謙研究世界史地知識的代表作。從撰述形式而言,《五洲地理志略》屬于"纂輯之史",其內(nèi)容和資料取舍反映了王先謙廣搜博采、兼容并蓄的采撰思想,以及求新、求真的史料取舍標準!段逯薜乩碇韭浴返臍v史編纂綜合各家之長,推動了傳統(tǒng)史地著作編纂體裁的變化和發(fā)展。
[Abstract]:"Five continents geographies" is the representative work of Wang Xianqian's study of world history and land. From the form of writing, "five continents" belongs to the "history of compilation". Its content and data collection reflects Wang Xianqian's broad search and collection, the collection and compilation thought, and the standard of seeking for new and truth-seeking historical materials. The historical compilation and synthesis of "five continents" The length of each family has promoted the change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history and geography compilation.
【作者單位】: 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院;
【分類號】:K092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2條
1 程天芹;;王先謙的“西學觀”[J];蘭臺世界;2010年23期
2 劉芹;;論王先謙的《五洲地理志略》[J];史學史研究;2006年04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雷平;;張舜徽論《清史稿》〈藝文志〉與〈儒林傳〉改修問題[J];清史研究;2012年02期
2 朱樂朋;;程瑤田與書法[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1期
3 朱樂朋;;論乾嘉學者的書法觀——以凌廷堪等學者為例[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03期
4 王日根;陳瑤;;晚清湘潭民倉與地方政治的變遷——基于《湘潭積谷局志》的分析[J];社會學研究;2009年05期
5 馬勇;;梁啟超與湖南時務學堂再研究[J];社會科學研究;2010年05期
6 朱樂朋;;論師范院校學生漢字書寫技能的訓練途徑[J];肇慶學院學報;2011年01期
7 朱樂朋;;乾嘉學者的金石學研究[J];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3期
8 安東強;;張之洞《書目答問》本意解析[J];史學月刊;2010年12期
9 王秀山;王先謙刊刻書籍略論[J];邵陽學院學報;2002年S1期
10 劉芹;;論王先謙的《五洲地理志略》[J];史學史研究;2006年04期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6條
1 楊樹達;跋后漢書集解[J];清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27年01期
2 王青芝;王照蘭;;王先謙與《鮮虞中山國事表疆域圖說》[J];蘭臺世界;2008年02期
3 馬固鋼;談《漢書補注》的吸收前人成果[J];石家莊師范?茖W校學報;2002年01期
4 王秀山;王先謙刊刻書籍略論[J];邵陽學院學報;2002年S1期
5 劉芹;;論王先謙的《五洲地理志略》[J];史學史研究;2006年04期
6 師玉祥;王先謙與刻書[J];圖書館;1996年02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晶萍;;長沙王葉[J];文史博覽;2005年Z2期
2 謝豐;;王先謙的教育近代化實踐[J];船山學刊;2006年03期
3 王媛;;王先謙莊學研究初探[J];陰山學刊;2007年03期
4 陸志平;;“則亦及之”質(zhì)疑[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3年01期
5 李和山;;王先謙是破壞湖南維新的罪魁禍首嗎?[J];文史知識;2007年05期
6 王青芝;;王先謙的史學成就及思想與觀念[J];船山學刊;2008年02期
7 李廷先;;王先謙《漢書補注》質(zhì)疑[J];文獻;1982年01期
8 張晶萍;;從名山之約到雪恥之盟[J];書屋;2007年09期
9 賀知章;;王先謙與畢沅《釋名》研究比較[J];延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5期
10 梅季;;《葵園四種》的史料價值[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87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王戎笙;;郭老關于歷史編撰體裁的思考[A];紀念郭沫若逝世十周年研討會論文集[C];1987年
2 張晶萍;陳先初;;省籍意識與文化認同:葉德輝振興湖湘漢學的努力[A];知識分子與近現(xiàn)代中國社會[C];2007年
3 吳姍姍;;關于《詩經(jīng)·小雅·正月》“正月”的訓詁問題[A];2007年福建省辭書學會第18屆年會論文提要集[C];2007年
4 莫任南;;漢代有羅馬人遷來河西嗎——驪軒縣的起源問題[A];中外關系史論叢(第三輯)[C];1987年
5 耿紀平;;《春秋》三傳義理通貫說[A];《春秋》三傳與經(jīng)學文化[C];2009年
6 何琳儀;;三孔布幣考[A];中國錢幣論文集(第三輯)[C];1998年
7 覃圣敏;;句町古史鉤沉[A];句町國與西林特色文化[C];2008年
8 張憲博;;曾經(jīng)滄海難為水——祝賀王毓銓先生85年華誕暨從事學術研究60周年[A];明史研究第4輯——慶賀王毓銓先生85華誕暨從事學術研究60周年專輯[C];1994年
9 劉宗迪;;燭龍考[A];民間敘事的多樣性——民間文化青年論壇[C];2004年
10 陸景琪;于紹忠;;太平天國北伐援軍、北伐軍在山東的活動[A];太平天國北伐史論文集[C];1983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陳恒 上海師范大學歷史系主任;應建立反映自身社會形態(tài)理論的世界歷史編纂體系[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2 ;西方歷史編纂的形而上學[N];文匯報;2004年
3 ;中國人的“隱私”[N];中國教育報;2007年
4 歷史所 張憲博;立場鮮明 成就卓然[N];中國社會科學院報;2008年
5 郭uQ;重視非學術史學[N];團結(jié)報;2009年
6 張忠煒;“詔獄”與古代皇權[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7年
7 邢宇皓;我國首部完整近代通史編纂完成[N];光明日報;2007年
8 彭楚舒;打造培養(yǎng)小學教師搖籃[N];湖南日報;2007年
9 山東中醫(yī)藥大學 賈延利;《黃帝內(nèi)經(jīng)》誤讀獻疑[N];中國中醫(yī)藥報;2007年
10 梁捷;唐慶增抱憾半部《中國經(jīng)濟思想史》[N];上海證券報;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程天芹;王先謙的外國史地著作述論[D];復旦大學;2009年
2 張海峰;王先謙《漢書補注》研究[D];山東大學;2011年
3 陳姝君;李維與班固史學思想的比較研究[D];山東大學;2012年
4 李和山;王先謙學術年譜[D];蘇州大學;2007年
5 彭歲楓;荀子的禮法君子思想及其現(xiàn)實啟示[D];首都師范大學;2008年
6 徐中原;《水經(jīng)注》研究[D];蘇州大學;2009年
7 孫赫男;《左氏會箋》研究[D];吉林大學;2006年
8 尹海江;《漢書·藝文志》研究[D];浙江大學;2007年
9 謝秉洪;《漢書》考校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6年
10 孟偉;清人編選的文章選本與文學批評研究[D];復旦大學;200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樊花;王先謙《釋名疏證補》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0年
2 馬秀平;從倭仁到王先謙[D];福建師范大學;2003年
3 黃雄海;論《后漢書集解》[D];陜西師范大學;2009年
4 桂艷平;歷史與虛構的平衡[D];上海師范大學;2010年
5 鄒寰;論王先謙[D];遼寧師范大學;2007年
6 徐麗蘋;王先謙的教育思想研究[D];湖南大學;2009年
7 張小蘭;論王先謙與湖南維新運動[D];湘潭大學;2006年
8 程瑩;王先謙《詩三家義集疏》研究[D];安徽師范大學;2007年
9 李海玲;王先謙評議[D];吉林大學;2007年
10 賢娟;《詩三家義集疏》研究[D];貴州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195488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sxll/19548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