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兆梓及其史學
本文選題:金兆梓 + 中華書局 ; 參考:《史林》2012年06期
【摘要】:金兆梓是因進中華書局編輯歷史教科書,而走上研究文史道路的。從其治史的理論和實踐過程來看,他積極參與清末民國新史學建設的活動,勤于思考,勇于表達,能言能行,有自己的見解和實績,盡管不如當時的史學名家那么有建樹,但也為史學"產(chǎn)生另一種定型"做出了一定的努力。其著作既是清末民國新史學思潮的產(chǎn)物,同時也豐富了清末民國新史學思潮的內(nèi)容,構(gòu)成了清末民國新史學歷史行程的一部分。
[Abstract]:Jin Zhaozi went on the way of studying literature and history because of the editing of history textbooks by Zhonghua Book Compan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is theory and practice in the study of history, he took an active part in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historiography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the Republic of China. He was diligent in thinking, bold in expression, able to speak and act, and had his own opinions and achievements, although he was not as successful as the famous historians at that time. But also for the historiography "produce another kind of stereotype" to make certain efforts. His works are not only the product of the New historiography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but also enrich the contents of the New historiography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form a part of the historical journey of the New historiography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作者單位】: 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
【分類號】:K825.81;K092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朱浩熙;;己卯順天榜鄉(xiāng)試案實為誹謗案[J];徐州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4期
2 張喜順;;孫中山與梁啟超“利用外資”思想之比較[J];平頂山學院學報;2007年04期
3 董四代;李玉杰;;梁啟超與早期國民黨人社會主義思想再評價[J];政治學研究;2010年04期
4 趙子林;;毛澤東國家文化安全思想研究[J];政治學研究;2011年01期
5 任睿;;“獨立”精神下的“文人論政”——論《獨立評論》之“獨立”精神及其踐行[J];新聞世界;2009年08期
6 李琛;;從《中國新聞輿論史》看林語堂的古代輿論研究思想[J];新聞世界;2011年02期
7 桂琪玉;;試論梁啟超的新聞傳播思想[J];新聞世界;2012年02期
8 劉亮紅;;論梁啟超文學革命的理性回歸及其矛盾[J];湖北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10年05期
9 陳輝娟;呂思勉的宗族史研究及其史學意義[J];克山師專學報;2004年01期
10 陳輝娟;陶希圣的家族史研究及其史學意義[J];克山師專學報;2004年04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李勇;;方苞《春秋》學二題[A];第三屆全國桐城派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2 王敦琴;;張謇“中體西用”的女子教育思想[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中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3 王應憲;;日本“中國經(jīng)學史”之譯介與回響[A];中外關(guān)系史論文集第17輯——“草原絲綢之路”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4 許紀霖;;精英的社會史如何可能——從社會史角度研究近代中國的知識人社會[A];社會史研究之一——中國社會史研究的理論與方法[C];2009年
5 楊瑞;;科學思想在史學領(lǐng)域的興起與進取:從梁啟超到傅斯年[A];中國現(xiàn)代社會心理和社會思潮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6 徐新平;;維新派對新聞業(yè)務的理論探討[A];新聞學論集(第24輯)[C];2010年
7 曾繁仁;;梁啟超美育思想的貢獻與啟示[A];中國現(xiàn)代美學與文論的發(fā)動:“中國現(xiàn)代美學、文論與梁啟超”全國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選集[C];2008年
8 鄭玉明;;論梁啟超的“趣味主義”美學體系[A];中國現(xiàn)代美學與文論的發(fā)動:“中國現(xiàn)代美學、文論與梁啟超”全國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選集[C];2008年
9 朱志榮;;論梁啟超的審美趣味觀[A];中國現(xiàn)代美學與文論的發(fā)動:“中國現(xiàn)代美學、文論與梁啟超”全國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選集[C];2008年
10 蔡志棟;;從現(xiàn)代情感本體的角度看梁啟超[A];中國現(xiàn)代美學與文論的發(fā)動:“中國現(xiàn)代美學、文論與梁啟超”全國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選集[C];2008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東;馬克思主義知識分子論[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盧迎春;論當代中國大眾傳媒的政治功能[D];蘇州大學;2010年
3 楊棟;神話與歷史:大禹傳說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4 周勇進;清代地方道制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5 劉方玲;清朝前期帝王道統(tǒng)形象的建立[D];南開大學;2010年
6 張磊;唐甄政治批判思想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7 劉軍;顧憲成與晚明東林運動——傳統(tǒng)士大夫政治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8 方靖;近代西方警政的東漸及其在廣州的實踐[D];暨南大學;2010年
9 劉中黎;中國百年日札寫作教育與教學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10 李海燕;現(xiàn)代性視野中的陳獨秀文藝思想研究[D];山東大學;2010年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史學月刊》注釋格式示例[J];史學月刊;2008年07期
2 ;《史學月刊》注釋格式示例[J];史學月刊;2008年08期
3 ;《史學月刊》注釋格式示例[J];史學月刊;2008年09期
4 ;《史學月刊》注釋格式示例[J];史學月刊;2008年10期
5 ;《史學月刊》注釋格式示例[J];史學月刊;2008年12期
6 林建曾;文史摘[J];貴陽文史;2003年02期
7 俞慈韻;史學始于西歐說質(zhì)疑[J];史學月刊;1982年01期
8 范沛濰;中國古代史學史的分期[J];史學月刊;1996年06期
9 陳國生,鄭家福;抗戰(zhàn)時期西南地區(qū)的史學研究[J];史學史研究;1998年03期
10 處默;喜看史學百花[J];華夏文化;1999年03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王惠民;;彌勒信仰起源的史學考察[A];炳靈寺石窟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3年
2 ;河北史學會第三屆年會史學論文集目錄[A];河北省史學會通訊(1984第1期)[C];1984年
3 吳永貴;;中華書局對我國學術(shù)文化發(fā)展的貢獻[A];中國編輯研究(2004)[C];2004年
4 肖建新;;論宋代的臨朝聽政[A];宋史研究論文集第十輯——中國宋史研究會第十屆年會及唐末五代宋初西北史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5 郝潤華;;試論六朝史學與玄學的關(guān)系[A];“江淮地域與六朝歷史”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6 唐元;;章句學與兩漢儒學風向[A];儒學與二十一世紀文化建設:首善文化的價值闡釋與世界傳播[C];2007年
7 彭安玉;;六朝私學的興盛及其背景探析[A];“江淮地域與六朝歷史”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8 畢苑;;斯巴達與中國——近代教科書中中國人對斯巴達的認識[A];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學術(shù)論壇(2008年卷)[C];2009年
9 蕭平漢;;王夫之的史論體系[A];2008年湖南省船山學研討會船山研究論文集[C];2008年
10 姚小鷗;王克家;;《論語·憲問》篇“駢邑三百”解[A];儒學與二十一世紀文化建設:首善文化的價值闡釋與世界傳播[C];2007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王春瑜;評泡沫史學[N];北京日報;2000年
2 王也揚;談談史學翻案文章[N];北京日報;2003年
3 本報記者 丁丁;史學的另類閱讀[N];中國圖書商報;2003年
4 吳士余(上海三聯(lián)書店總編輯);史學的“世紀話題”[N];學習時報;2003年
5 顧奎相;繁榮新世紀史學四論[N];光明日報;2001年
6 劉方;接近歷史 感受史學[N];中國文化報;2002年
7 東方未名;史學的第一標準是真實[N];光明日報;2001年
8 郭小凌 首都博物館館長;作為史學本原的歷史記憶[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9 張金花;宋代涉商詩的史學解讀[N];光明日報;2004年
10 李巖;中華書局:老樹發(fā)新芽[N];中國文化報;2007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唐燮軍;魏晉南北朝史學探微[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2 李衛(wèi)軍;《左傳》評點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3 張麗華;蘇門六君子交誼考論[D];浙江大學;2005年
4 彭雷霆;近代中國人的日本認識(1871-1915年)[D];華中師范大學;2008年
5 熊偉;府兵制政治過程論[D];浙江大學;2008年
6 朱慈恩;20世紀上半期通俗史學述論[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7 王華寶;《史記》?毖芯縖D];南京師范大學;2004年
8 鄭慧霞;盧仝研究(Ⅱ)[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9 譚黎明;春秋戰(zhàn)國時期楚國官制研究[D];吉林大學;2006年
10 朱發(fā)建;中國近代史學科學化進程研究(1902—1949年)[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徐風;論中國哲學經(jīng)世致用傳統(tǒng)[D];東北師范大學;2008年
2 林鎮(zhèn)國;20世紀中國通史編撰史導論[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3 姚遠;中華書局標點本十七史禮志部分校讀札記[D];南京師范大學;2011年
4 顧娟;洪邁史學綜論[D];山東大學;2008年
5 汪璜;蘭陵蕭氏與南朝學術(shù)文化的發(fā)展[D];華中科技大學;2008年
6 杜永梅;兩漢之際的史學[D];內(nèi)蒙古大學;2004年
7 陳浩;南朝的社會與法律[D];中國政法大學;2009年
8 徐旭晟;杭世駿學術(shù)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9 謝道光;漢宣中興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9年
10 華晨;民國時期初中本國史教科書研究(1920-1936)[D];南京師范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190413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sxll/19041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