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哲學的可能性及其理論建構——基于哲學與歷史學學科屬性的對比
本文選題:哲學 + 歷史學 ; 參考:《江蘇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3期
【摘要】:哲學與歷史學之間的差異表現(xiàn)為:哲學憑借概念展開推理,在它的敘述過程中,實例和說明并不占有重要的地位;歷史學側重于重現(xiàn)過去的歷史事件,具體歷史事件的發(fā)生、發(fā)展和消亡的過程在它的敘述中占有本質(zhì)重要的地位。由于哲學和歷史學之間的差異,哲學家和歷史學家總是相互攻訐,哲學家認為歷史學過于重視具體的歷史事件而忽視理性,歷史學家認為哲學把自己的發(fā)明和先天的虛構放在了歷史當中。但是他們都不否認哲學與歷史學之間存在互補關系,并在此基礎上出現(xiàn)了二者融合的觀點。克羅齊主張哲學與歷史學的融合,但認為歷史哲學不能成立,這種觀點具有片面性,歷史哲學不僅可能而且具有內(nèi)在的結構。
[Abstract]:The difference between philosophy and history is that philosophy relies on the concept of reasoning, in its narrative process, examples and explanations do not play an important role; history focuses on the recurrence of the past historical events, the occurrence of specific historical events,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and extinction plays an essential role in its narration. Because of the difference between philosophy and history, philosophers and historians always criticize each other. Philosophers think that history pays too much attention to specific historical events and neglects reason. Historians believe that philosophy places its invention and innate fiction in history. But they do not deny that there is a complementary relationship between philosophy and history, and on this basis, there is a point of view of the fusion of the two. Croce advocated the fusion of philosophy and history, but thought that philosophy of history could not be established. This view is one-sided, and the philosophy of history is not only possible but also has an internal structure.
【作者單位】: 燕山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分類號】:K01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陳洪;;尋找文學的溫度[J];中關村;2010年02期
2 何濤;;跨民族史學研究:緣起、方法與進程——對馬蒂亞斯·米德爾教授的訪談[J];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10年01期
3 梁發(fā)芾;;朱元璋的豆腐[J];政府法制;2010年03期
4 朱尚同;;思想者陳樂民[J];炎黃春秋;2010年02期
5 李游;;福柯歷史哲學思想探微[J];新聞愛好者;2010年02期
6 徐勇;;儒家倫理道德的悖論——對黃仁宇《萬歷十五年》的思考[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0年02期
7 李茹;;獨有的宜興紫砂壺與文化[J];江蘇陶瓷;2010年01期
8 瞿林東;;讀書,一個歷史學家的真誠囑咐——再談白壽彝教授談讀書[J];回族研究;2010年01期
9 常金倉;鄭宇;;淺析后現(xiàn)代史學理論[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2期
10 倪正春;李秉忠;;試論中世紀西歐大學產(chǎn)生的原因[J];理論界;2010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劉潔民;;數(shù)學史研究生應該學一點歷史哲學(摘要)[A];第三屆數(shù)學史與數(shù)學教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2 程從柱;石中英;;論尼采的歷史教育觀[A];教育的傳統(tǒng)與變革——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四)[C];2009年
3 郭齊家;;中國教育史研究斷想[A];教育的傳統(tǒng)與變革——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一)[C];2009年
4 杜成憲;;對“中國教育史”的幾層涵義及其相互關系的辨析[A];教育的傳統(tǒng)與變革——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一)[C];2009年
5 施克燦;;中國教育史研究中的考證問題[A];教育的傳統(tǒng)與變革——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一)[C];2009年
6 許建美;;布里克曼教育史學觀述評[A];教育的傳統(tǒng)與變革——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一)[C];2009年
7 劉靜;;教育史學的想象力——后現(xiàn)代史學觀與教育史研究[A];教育的傳統(tǒng)與變革——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一)[C];2009年
8 鄧明言;;貝林的新教育史學觀[A];教育的傳統(tǒng)與變革——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一)[C];2009年
9 周采;;美國教育史學的創(chuàng)立與變革[A];教育的傳統(tǒng)與變革——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一)[C];2009年
10 王彬;向茂甫;;教育學史在我國的演進和發(fā)展——學科制度建設的視角[A];教育的傳統(tǒng)與變革——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一)[C];2009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郝光明;關于現(xiàn)代建筑攝影的思考[N];光明日報;2010年
2 劉沃恩;上海建筑文化中心奠基[N];中華建筑報;2010年
3 吳丹江;熱血洗長劍[N];團結報;2010年
4 特派記者 邱瑞賢;曹操高陵將申報重點文物保護單位[N];廣州日報;2010年
5 本報記者 楊雪梅 袁f^;考古不再“純學術”?[N];人民日報;2010年
6 記者 桂娟;曹操墓是真是假?對話劉慶柱馬未都[N];新華每日電訊;2010年
7 新華社記者 桂娟;考古緣何成為公共文化事件[N];新華每日電訊;2010年
8 本報記者 熊文娟;你是人間四月天[N];中國經(jīng)濟導報;2010年
9 任德勝;災害“刺激”文明跳躍式發(fā)展[N];中國社會報;2010年
10 楊錫聰 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災區(qū)重建,,可持續(xù)發(fā)展是關鍵[N];中國社會報;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盧興;現(xiàn)代性視域中的牟宗三哲學[D];南開大學;2009年
2 鄒薇;尼基塔斯·侯尼亞迪斯《記事》研究[D];南開大學;2009年
3 胡亞軍;歷史理論的“問題結構”與馬克思歷史理論的重建[D];南開大學;2009年
4 許恒兵;理解“歷史規(guī)律”[D];南開大學;2009年
5 彭國良;顧頡剛史學思想的認識論解析[D];山東大學;2007年
6 饒淑瑩;世紀之交的帝國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7 孫曉喜;觀念的歷史與歷史的觀念[D];吉林大學;2007年
8 劉寧;《史記》敘事學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6年
9 張振;歷史與詮釋[D];首都師范大學;2006年
10 徐文濤;先秦儒家歷史哲學研究[D];山東大學;200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戴旭旺;抽象理想[D];蘇州大學;2009年
2 劉晶;克羅齊歷史哲學核心思想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9年
3 顧成東;盧卡奇歷史哲學思想研究[D];廈門大學;2009年
4 張琳棟;特納“邊疆學說”探析[D];陜西師范大學;2009年
5 熊聲波;柯林武德歷史哲學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09年
6 孫亮;澳大利亞中學歷史教學中的史料教學[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7 向勝翔;論史學理論在中學史料教學中的價值和作用[D];上海師范大學;2009年
8 周通;俄國學者關于古羅斯國家起源問題的反諾曼說[D];陜西師范大學;2009年
9 顧曉偉;章學誠的知識論初探[D];福建師范大學;2009年
10 劉冰;口述歷史的現(xiàn)狀與未來[D];四川省社會科學院;2009年
本文編號:184820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sxll/18482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