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代英美傳記學的興起及其啟示
本文選題:現(xiàn)代英美傳記學 + 個體史學; 參考:《史學集刊》2017年04期
【摘要】:中國史學界很少關注傳記學,而文學界卻長期以來十分重視傳記學,并取得了豐碩成果。這就使人們誤以為傳記學屬于文學,傳記也難免有虛構(gòu)成分。然而,現(xiàn)代英美傳記學的興起表明,無論文學與史學曾經(jīng)如何糾纏不清,傳記學終歸是史學的分支學科;撰寫傳記,只能嚴格遵守現(xiàn)代科學史學的原則,不應虛構(gòu)。正是隨著現(xiàn)代英美傳記學的興起,傳記學回歸到其內(nèi)在的歷史屬性,成為主流史學的有機組成部分。這主要是通過回歸主流的民族國家史學而實現(xiàn)的,編纂國民集體傳記、推動民族國家建設,是其重要標志。因此,科學化和民族國家化,是現(xiàn)代英美傳記學的基本特征。這對重建中國的傳記學,編纂科學、信實的《中華民族傳記辭典》,從而增強民族國家認同感,具有重要啟示;對開創(chuàng)我國歷史學科新的增長點而言,也具有積極意義。
[Abstract]:Chinese historiography pays little attention to biographies, but literary circles have paid great attention to biographies for a long time and have achieved fruitful results. This makes people mistake biographies as literature, biographies inevitably have fictional elements. However, the rise of modern British and American biographies shows that, no matter how entangled literature and historiography have been, biographical science is a branch of historiography, and the writing of biographies can only strictly abide by the principles of modern scientific historiography, not fiction. It is with the rise of modern British and American biographies that biographies return to their inherent historical attributes and become an organic part of mainstream historiography. This is mainly achieved through the return to the mainstream of nation-state historiography, the compilation of national collective biographies and the promotion of nation-state construction is an important symbol. Therefore, scientific and national nationalization are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modern British and American biographies. Thi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reconstruction of Chinese biographies, the compilation of scientific and reliable Biography Dictionary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the strengthening of the identity of the nation-state, as well as the creation of new growth points in the subject of history in China.
【作者單位】: 天津師范大學歐洲文明研究院、歷史文化學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歐洲文明轉(zhuǎn)型與史學現(xiàn)代化研究”(12JJD770022) 天津市高等學校創(chuàng)新團隊培養(yǎng)計劃“歐洲文明與現(xiàn)代化”(013-ZXCX14005)的階段性成果
【分類號】:K091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許兵;淺談傳記文學創(chuàng)作中的虛構(gòu)[J];云南社會科學;2000年S1期
2 郭久麟;傳記文學的性質(zhì)及功能[J];重慶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0年02期
3 杜彩萍;傳記文學個性化剖析[J];麗水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00年06期
4 ;第二屆傳記文學國際研討會[J];外國文學;2001年06期
5 郭久麟;略談傳記文學的主題提煉[J];重慶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1年01期
6 張九雨;第二屆國際傳記文學研討會綜述[J];國外文學;2002年02期
7 白志堅;試論傳記文學的藝術性(二)[J];集寧師專學報;2002年01期
8 胡芳;淺談傳記文學中的虛構(gòu)[J];寧波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2年02期
9 全展;世紀之交:中國傳記文學的六大熱點[J];淮北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2年01期
10 郭久麟;史學與文學的有機結(jié)合——關于傳記文學的性質(zhì)的思考[J];重慶社會科學;2002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陳蘭村;;對當代傳記文學的回顧[A];中國語言文學資料信息(1999.2)[C];1999年
2 李健;;中國新時期傳記文學傳主形象的藝術突破[A];當代文學研究資料與信息(2007.3)[C];2007年
3 孫德喜;;書信與傳記文學[A];第十七屆中外傳記文學研究會年會論文摘要集[C];2012年
4 黃科安;王偉;;從知識者言說到大眾化消費——中國傳記文學的百年迂回[A];當代文學研究資料與信息(2012.3)[C];2012年
5 李政;;赫梯書信與傳記文學——淺析赫梯國王哈吐什里三世致巴比倫國王卡達什曼-恩里爾二世的書信傳記價值[A];第十七屆中外傳記文學研究會年會論文摘要集[C];2012年
6 張積玉;;郭沫若傳記文學研究述評[A];郭沫若史學研討會論文集[C];1986年
7 谷輔林;周海波;;郭沫若傳記文學的藝術手法[A];郭沫若研究第一輯[C];1985年
8 張維;;家書——傳記寫作的重要素材[A];第十七屆中外傳記文學研究會年會論文摘要集[C];2012年
9 張積玉;;郭沫若傳記文學研究述評[A];郭沫若研究(第五輯)[C];1988年
10 劉虹蘊;;傳記類文學作品著作權(quán)權(quán)屬判斷標準及侵權(quán)考量因素的認定——評析柳紅訴吳曉波等著作權(quán)權(quán)屬、侵權(quán)糾紛案[A];2014年中華全國專利代理人協(xié)會年會第五屆知識產(chǎn)權(quán)論壇論文(第二部分)[C];2014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徐光榮;傳記文學的崛起與勃興[N];遼寧日報;2000年
2 南京大學 楊正潤;傳記是“中國文學里最不發(fā)達的一個部門”[N];社會科學報;2007年
3 李健;中國新時期傳記文學傳主形象的藝術突破[N];文藝報;2007年
4 張俊彪;傳記文學理論與批評的新高度[N];文藝報;2007年
5 唐岫敏;一部西方傳記的傳記[N];文藝報;2008年
6 湖北荊楚理工學院教授 全展;傳記文學闖新路[N];人民日報;2010年
7 駐北京記者 王曉風 通訊員 王云;北京石景山設立“中國傳記圖書館”[N];中國文化報;2011年
8 鄭一奇(編審);傳記文學的價值與出路[N];中國圖書商報;2011年
9 全展;傳記文學研究的“世紀之作”[N];文藝報;2011年
10 歐明俊;傳記文學是人類生命的載體[N];文藝報;2013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健;中國新時期傳記文學研究[D];蘭州大學;2007年
2 吳海;清代的學術與傳記[D];南京大學;2011年
3 田英華;語言學視角下的傳記體研究[D];復旦大學;2009年
4 孟暉;“傳記式批評”研究[D];復旦大學;2011年
5 謝志勇;逡巡于文與史之間:唐代傳記文學述論[D];福建師范大學;2011年
6 史素昭;唐代傳記文學研究[D];暨南大學;2009年
7 王凌云;新時期中國畫家傳記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8 金正秀;晚清女性傳記與國族想象的形成研究[D];北京大學;2011年
9 王永;還原·想象·闡釋[D];首都師范大學;2008年
10 郭小英;中國現(xiàn)代學術性自傳研究[D];復旦大學;2008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呂東生;論陳廷一的傳記文學創(chuàng)作[D];湖南大學;2013年
2 向剛;《美麗心靈》(節(jié)選)英漢翻譯實踐報告[D];廣西民族大學;2015年
3 李敏;《永不妥協(xié)—瑪格麗特·撒切爾生活錄》(節(jié)選)翻譯報告[D];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2015年
4 劉婷婷;論奈波斯傳記思想的特征及影響[D];陜西師范大學;2015年
5 郭惠敏;傳記文學的翻譯策略探討[D];華北理工大學;2015年
6 陸婷;石楠傳記文體研究[D];揚州大學;2015年
7 羅妙寶;認知整合理論指導下的傳記文學英譯漢翻譯策略及方法初探[D];東南大學;2015年
8 全淑連;亞歷克斯·弗格森的《我的自傳》漢譯實踐報告[D];湖南師范大學;2015年
9 江貝貝;英文傳記漢譯實踐報告[D];河北師范大學;2016年
10 于振濤;希臘羅馬(從伊索克拉底到蘇維托尼烏斯)傳記文史特性考察—西方傳記文史歸屬爭議的緣起[D];吉林大學;2016年
,本文編號:184035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sxll/18403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