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社科論文 > 史學理論論文 >

往而知反:劉咸炘史學思想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6-11-14 19:25

  本文關鍵詞:往而知反:劉咸炘史學思想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湖南大學》 2013年

往而知反:劉咸炘史學思想研究

倪姝  

【摘要】:中西之爭、新舊之別是貫穿現代中國思想文化的主基調,史學領域亦是如此。面對西方文明的全面挑戰(zhàn),如何在中西文化沖突與融合的時代背景下對中國傳統史學進行深入反思與重新詮釋,以解決傳統史學在近代中國的合法性問題,是近代中國諸多學人力圖回答的課題。劉咸炘對這一時代關懷也給予了深切關注。 本文主要采取問題導向的研究方法,以劉咸炘的史學思想為研究對象,嘗試從歷史觀、史學觀以及中西史學比較三個方面展開論述,以期能夠綜合反映劉咸炘史學思想的大體面貌。 首先,就歷史觀方面而言,主要圍繞倫理價值的重建這一問題,探討了劉咸炘“德退智進,事變循環(huán)”之道家史觀的主張,同時考察了其對進化論的相關批判。劉咸炘對進化論的批判態(tài)度以及對道家史觀的主張,實際都隱含了其試圖重建普遍之倫理價值的努力。其次,在史學觀方面,則主要從史書編纂體裁體例的角度出發(fā),就劉咸炘關于傳統紀傳體這一歷史編纂形式中所蘊藏之史學精神的相關認識進行了一定的探討。劉咸炘回歸傳統紀傳體的主張與西方章節(jié)體歷史編纂形式的沖擊有直接的關系。再次,關于中西史學比較方面,則通過考察劉咸炘對當時炙手可熱的美國魯濱遜《新史學》的批判,檢視其對如何才能有效的溝通中西史學,借助西方史學以完成中國史學現代化的任務的相關思考;同時這實際也體現了劉咸炘對中國傳統史學遺產的批判性反思。 本文對劉咸炘史學思想的考察雖然是分別圍繞三個不同的問題展開,但相互間并非沒有聯系。這主要體現為三點:其一,劉咸炘之所以關注這三個問題,是與當時中國社會及史學的現狀密切相關的。其二,劉咸炘對這些問題的思考都是從中西比較的視角展開,并且能夠持最大限度的平允、客觀之態(tài)度。其三,“往而知反”可以概括劉咸炘治學的一個總態(tài)度,既是劉氏治學方法特點的反映,也能夠表明劉氏治學的方向目標。劉咸炘主張治學當先明源流與統系,在追求新知的同時,要時時注意回溯本源,同時又要求破除門戶派別的森嚴壁壘,方能達于易簡之大道。

【關鍵詞】:
【學位授予單位】:湖南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3
【分類號】:K092
【目錄】:

下載全文 更多同類文獻

CAJ全文下載

(如何獲取全文? 歡迎:購買知網充值卡、在線充值、在線咨詢)

CAJViewer閱讀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賈艷艷;;劉咸炘方志學思想初探[J];重慶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0年03期

2 許紀霖;;從尋求富強到文明自覺——清末民初強國夢的歷史嬗變[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4期

3 宋志明;;從康有為看中國近代歷史觀的轉向[J];廣東社會科學;2011年01期

4 王吉偉;;論劉咸炘的史學編撰思想[J];黑龍江史志;2009年10期

5 劉復生;表宋風,興蜀學——劉咸炘重修《宋史》簡論[J];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05期

6 周鼎;邊緣的視界:劉咸炘對進化論的批判[J];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3期

7 王東杰;;地方認同與學術自覺:清末民國的“蜀學”論[J];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6期

8 周鼎;梁漱溟與劉咸炘:現代中國文化保守主義思潮的中心與邊緣[J];社會科學輯刊;2005年06期

9 周鼎;;文化保守主義與基爾特社會主義:從中心到邊緣——“五四”后期基爾特社會主義思潮研究[J];社會科學研究;2006年03期

10 劉復生;;劉咸炘《蜀學論》及其在學術史上的意義[J];社會科學研究;2006年03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沈天水;;論馮夢龍的“情教”說[J];蒲松齡研究;2008年04期

2 王偉;簡論傳統史學的歷史功用觀及其人文主義精神[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3年02期

3 鄭歲黎;胡曉紅;;淺析象罔是意象而非意境[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9年01期

4 倪愛山,徐國利;簡論清末民初新史學[J];安徽大學學報;2000年04期

5 肖建新;;梁啟超與錢穆的專門史觀及方法論之比較——以《中國歷史研究法》為中心[J];安徽大學學報;2006年04期

6 許抗生;;《淮南子》論“無為而治”[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6期

7 吳福友;吳根友;;論老莊道家的語言哲學思想[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4期

8 李凱;顏炳罡;;莊子詮釋方法探析[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4期

9 李春娟;;形上審美與價值同構——方東美生命美學的本體論解析[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6期

10 章永俊;歷史盛衰總結中的世界史眼光——以鴉片戰(zhàn)爭前后中國邊疆史地學者為中心[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4年05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劉繼安;;民國初年管學研究的三種范式與評析[A];安徽省管子研究會2011年年會暨全國第六屆管子學術研討會交流論文集[C];2011年

2 蘭輝耀;;莊子技術觀的倫理精神及其現代價值[A];“第二屆中國倫理學青年論壇”暨“首屆中國倫理學十大杰出青年學者頒獎大會”論文集[C];2012年

3 苗連營;楊會永;;權利空間的拓展——農民遷徙自由的憲法學分析[A];新農村建設的制度保障[C];2005年

4 謝勤亮;;影像與歷史——“影視史學”及其實踐與試驗[A];2006中國傳播學論壇論文集(Ⅰ)[C];2006年

5 孫廣勇;;教育史料的搜集、整理、鑒別與運用初探[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教育史學理論及史學史研究[C];2009年

6 郭淵;;海外華人與中國傳統文化[A];《譜牒研究與華僑華人》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7 黃劍華;;從漢代畫像看兩漢時期的鬼神信仰[A];中國漢畫學會第十二屆年會論文集[C];2010年

8 黃佩賢;;漢墓畫像遺存所見的天界[A];中國漢畫學會第十二屆年會論文集[C];2010年

9 陳銳;;關于浙東學派與浙江精神研究中的若干問題[A];“浙學傳統與當代浙江精神”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10 陳鴻祥;;《王道詩話》若干相關史實之辨正[A];瞿秋白研究文叢(第一輯)[C];2007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孫永娟;毛詩鄭箋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錢泳宏;清代夫妻相犯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3 劉寶春;南朝東海徐氏家族文化與文學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4 郭勝利;民國政府西北民族政策研究[D];蘭州大學;2010年

5 吳保傳;社會與學術:黃宗羲與明清學術思想史的轉型[D];西北大學;2010年

6 魏曉虹;《閱微草堂筆記》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7 羅驤;慧遠與東晉佛教的變遷[D];南開大學;2010年

8 別道玉;《國語》與先秦文化精神[D];南開大學;2010年

9 范江濤;駁雜與務實:《抱樸子外篇》政治思想新研[D];南開大學;2010年

10 王偉;《呂氏春秋》體道和治道思想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史愛芬;胡適高等教育思想研究[D];河北大學;2009年

2 關學銳;《莊子》生存美學思想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3 楊國;試論倪瓚“聊以自娛”的繪畫美學思想[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4 魯京京;古史辨派對《史記》中先秦史料評判之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5 王英娜;《淮南子》“道”論及其文藝觀[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6 李桂峰;傳統民本思想的理論品質與現代轉型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7 方祥勇;中國古代象喻批評方法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8 楊迎春;觀念、制度與春秋邦交模式變遷[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9 姜虹;錢穆的清代學術史著作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10 彭娟;蔣士銓詩歌新論[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鄒振環(huán);;晚清史書編纂體例從傳統到近代的轉變——以漢譯西史《萬國通鑒》和東史《支那通史》、《東洋史要》為中心[J];河北學刊;2010年02期

2 鄒振環(huán);;《四裔編年表》與晚清中西時間觀念的交融[J];近代史研究;2008年05期

3 羅志田;“新宋學”與民初考據史學[J];近代史研究;1998年01期

4 張明國;進化論在近代中國社會的傳播過程、特點及其原因[J];科學技術與辯證法;1996年03期

5 屠承先;評章太炎的進化論思想[J];孔子研究;1995年02期

6 劉復生;表宋風,興蜀學——劉咸炘重修《宋史》簡論[J];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05期

7 周鼎;邊緣的視界:劉咸炘對進化論的批判[J];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3期

8 劉復生;;劉咸炘《蜀學論》及其在學術史上的意義[J];社會科學研究;2006年03期

9 郭燦;嚴復、康有為與近代兩大進化史觀的離合——近代中國進化史觀述論[J];史學理論研究;1997年04期

10 張凱;;出入“經”“史”:“古史三系說”之本意及蒙文通學術旨趣[J];史學月刊;2010年01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雷雨;劉咸炘書學思想二論[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5年05期

2 楊代欣;劉咸炘與他的《三國志知意》[J];文史雜志;1993年02期

3 李兆成;劉咸炘的“三國”詩[J];文史雜志;1998年03期

4 肖萐父;劉咸炘先生學術成就及學術思想[J];中華文化論壇;1997年01期

5 黃友鐸;著述等身的藏書家——劉咸炘[J];四川圖書館學報;1999年06期

6 楊代欣;劉咸炘與他的《〈三國志〉知意》[J];中華文化論壇;1995年02期

7 熊巍昱;;論章太炎史學思想的歷史貢獻[J];宜賓學院學報;2006年05期

8 周旭;;試論蔣廷黻的史學思想[J];南方論刊;2008年03期

9 馬世香;;論梁啟超對近代史學的貢獻[J];江蘇工業(yè)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3期

10 慈波;;別具鑒裁 通貫執(zhí)中——《文學述林》與劉咸炘的文章學[J];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6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張承宗;;六朝史學研究的回顧與展望[A];建國六十年來六朝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2 李紅巖;;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的三個三十年[A];過去的經驗與未來的可能走向——中國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3 鄒兆辰;;唯物史觀指導下中國史學方法的進步[A];科學發(fā)展:文化軟實力與民族復興——紀念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論文集(上卷)[C];2009年

4 張越;;《十批判書》與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評價問題芻議[A];科學發(fā)展:文化軟實力與民族復興——紀念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論文集(上卷)[C];2009年

5 劉鳳云;;清代制度史研究中的兩點認識[A];清代政治制度與民族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6 薛匡勇;;歷史觀演變對檔案觀的影響[A];回顧與展望:2010年全國檔案工作者年會論文集(上)[C];2010年

7 馮瑋;;廓清“文明”和“文化”的差異——從詞源到現實意義[A];北京論壇(2006)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對人類文明方式的思考:“文明的演進:近現代東方與西方的歷史經驗”歷史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下)[C];2006年

8 張?zhí)?;發(fā)現史料之外的歷史——以傅斯年研究為例[A];過去的經驗與未來的可能走向——中國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9 于夢衍;;中國學術界關于《高麗史》的研究:成果與展望[A];朝鮮·韓國歷史研究(第十一輯)——中國朝鮮史研究會會刊[C];2009年

10 劉鳳云;;清代制度史研究中的兩點認識[A];滿學論叢(第一輯)[C];2011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雷文景;[N];成都日報;2009年

2 程念祺;[N];文匯報;2009年

3 誠遜;[N];光明日報;2009年

4 周國林;[N];光明日報;2003年

5 張培華;[N];社會科學報;2000年

6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 于沛;[N];光明日報;2010年

7 史霄鴻;[N];中華讀書報;2011年

8 ;[N];北京日報;2001年

9 肖黎;[N];北京日報;2003年

10 李小樹;[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4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邢戰(zhàn)國;周谷城史學思想研究[D];復旦大學;2006年

2 徐國利;錢穆史學思想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0年

3 陳茂華;理查德·霍夫施塔特的史學思想研究[D];復旦大學;2005年

4 褚新國;塔西佗史學思想研究[D];復旦大學;2006年

5 張光華;蕭一山史學研究[D];南開大學;2009年

6 王愛衛(wèi);朱希祖史學研究[D];南開大學;2009年

7 朱瀟瀟;?苹瘯r代的通才之辨[D];復旦大學;2008年

8 周鼎;“取釜鐵于陶冶”:劉咸炘文化思想研究[D];四川大學;2006年

9 談麗;小阿瑟·施萊辛格史學思想研究[D];復旦大學;2006年

10 江增華;清初歷史文化視野中的施閏章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7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倪姝;往而知反:劉咸炘史學思想研究[D];湖南大學;2013年

2 王吉偉;劉咸炘史學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3 鄭小瓊;劉咸炘詩學初探[D];四川師范大學;2011年

4 王博;明末清初史學思想的衍變[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5 欒芬芬;李塨史學思想研究[D];淮北師范大學;2010年

6 李琛;史景遷史學思想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1年

7 于雯汶;論劉節(jié)的史學思想[D];東北師范大學;2012年

8 呂強;論何炳松的史學思想[D];華中師范大學;2013年

9 王姝;何炳松史學思想的特色[D];華中師范大學;2013年

10 胡鋒;王闿運史學思想初探[D];湘潭大學;2003年


  本文關鍵詞:往而知反:劉咸炘史學思想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

本文編號:174746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sxll/174746.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All Rights Reserved | 網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29c66***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