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近代日本史學發(fā)展的再探討——以日本“蘭克學派”的興起為例
本文選題:史學史 切入點:蘭克史學 出處:《學術探索》2015年06期
【摘要】:在19世紀中后期日本歷史學近代化的過程中,蘭克史學充當了引人注目的角色。蘭克史學自登陸日本后,很快就發(fā)展成為日本史學建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影響深遠。從客觀角度上講,蘭克史學傳入日本,既順應了日本史學理論的發(fā)展需要,又與當時日本的實際國情相契合,加之在具體的實踐過程中受到制度、人員和方法等因素的共同作用,最終為日本史學界所接受和推崇。
[Abstract]:In the process of the modernization of Japanese historiography in the middle and late 19th century, Rank historiography played a remarkable role. Since it landed in Japan, it has quickly developed into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Japanese historiography. From an objective point of view, the introduction of Rank historiography into Japan not only complied with the needs of the development of Japanese historiography theory, but also coincided with the actual national conditions of Japan at that time, in addition to being institutionalized in the course of concrete practice. Personnel and methods and other factors, eventually accepted and respected by the Japanese historians.
【作者單位】: 復旦大學歷史系;
【分類號】:K093.13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王晴佳;;考據(jù)學的興衰與中日史學近代化的異同[J];史學理論研究;2006年01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樂;王韜與福澤諭吉輿論思想之比較[J];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05年01期
2 武鐵傳;;全球化對中原文化傳承與創(chuàng)新的影響及對策[J];安陽工學院學報;2009年01期
3 王志剛;;論張佩綸的改革思想及其時代困境[J];白城師范學院學報;2010年05期
4 王麗萍;;政治發(fā)展進程中的中國政治文化構建——兼論改革開放三十年中國政治文化[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1期
5 梁曉波,韓天文;論人的解放和存在方式革命[J];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2期
6 宮敬茹;;“興亞論”與日本中國學京都學派的中國情結[J];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1期
7 王萍;;淺析思想道德建設的實現(xiàn)機制[J];邊疆經濟與文化;2010年08期
8 唐利國;;論日本幕末時期武士忠誠意識的演變——以吉田松陰為例[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6期
9 郭剛;;論梁啟超的國民啟蒙邏輯歷程[J];長白學刊;2010年01期
10 李宗權;;阿拉伯文化的傳播與敘利亞文明的伊斯蘭化[J];長城;2010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6條
1 李金和;;梁啟超的社會公德觀[A];“迎奧運、講文明、樹新風”——公共文明論壇文集[C];2007年
2 楊孔熾;;明治前期的日本兩大教育思潮[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6)——外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3 矯海霞;;從倫理學視角看民間組織在和諧社會構建中的作用[A];2008年度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六屆學術年會文集(馬克思主義研究學科卷)[C];2008年
4 易惠莉;;日本漢學家岡千仞與王韜——兼論1860~1870年代中日知識界的交流[A];近代中國(第十二輯)[C];2002年
5 徐水生;;儒學與日本現(xiàn)代化新論[A];文化現(xiàn)代化的戰(zhàn)略思考——第七期中國現(xiàn)代化研究論壇論文集[C];2009年
6 陸曉光;;略論河上肇漢詩的情志與風骨[A];古代文學理論研究(第二十五輯)——中國文論的情與體[C];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佟大群;清代文獻辨?zhèn)螌W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2 金正秀;晚清女性傳記與國族想象的形成研究[D];北京大學;2011年
3 楊鵬;中國史學界對日本近代中國學的迎拒[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4 張洪春;少數(shù)民族思想政治教育接受過程研究[D];中南大學;2010年
5 王中軍;網絡文明建設中網民自律培育研究[D];中南大學;2010年
6 樂敏;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耦合[D];復旦大學;2010年
7 田雪梅;近代日本國民的鑄造:從明治到大正[D];復旦大學;2011年
8 徐海紅;生態(tài)勞動視域中的生態(tài)文明[D];南京師范大學;2011年
9 楊恒生;文明的理性偏向與重建:走向和諧的文明論研究[D];華東理工大學;2011年
10 葉祖淼;政治誠信論[D];福建師范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馬詩書;梁啟超與乾嘉學派關系研究[D];安徽師范大學;2010年
2 朱U,
本文編號:168676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sxll/16867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