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傳》家族史敘事中的“天德合一”觀
本文關(guān)鍵詞:《左傳》家族史敘事中的“天德合一”觀,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吉林大學》 2014年
《左傳》家族史敘事中的“天德合一”觀
張冬曉
【摘要】:《左傳》一書是研究先秦歷史的重要資料,它不僅對諸侯國各家族興衰的具體事實有詳盡地描寫,還對家族興衰發(fā)展的原因進行了解釋。這些解釋深刻反映出了《左傳》在敘事中所包含的“天德合一”觀,即天命依德轉(zhuǎn)移。學界諸多對《左傳》家族史的史實進行整理辯證,拘泥于史料和制度的爬梳,基于史學史角度而對這一方面進行的研究卻基本沒有。因而對《左傳》家族史敘事中所展現(xiàn)的歷史觀念進行研究,有助于對先秦史學的進一步理解。 “德”在《左傳》中涵義豐富,有著個人品德、政治規(guī)范、宗法倫理、尊禮守禮、保民保家等多重涵義。這些因素貫穿家族發(fā)展始終,成為《左傳》解釋家族興衰的依據(jù)。一方面,《左傳》通過占卜、觀天象、相人等多種形式強調(diào)家族發(fā)展過程中天命的決定性;另一方面,《左傳》又在對家族史的描述中重視“德”對家族發(fā)展所起的促進作用。有“德”則得天命佑護而家興,無“德”則遭天命之棄而家衰,所以,“德”在天命和家族興衰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梁。天命和“德”就這樣交織在一起,共同決定著家族的榮辱興衰。 《左傳》描述了諸如擴張采邑、增加私家武裝、掌握軍權(quán)、減輕賦稅、各家族相互利用等促進家族發(fā)展的史實。但是在評判家族興衰時,《左傳》的主要標準卻是有“德”與否,一個家族修“德”才能保家,失“德”就必然亡家!暗隆笔谴龠M家族發(fā)展的主要因素。但如果一個家族有“德”,卻反而衰敗,那就是因為天命已不再佑護這個家族。所以當“德”的因素無法解釋興衰的時候,天命的不可違抗性就顯示出來。雖然天命展現(xiàn)出注定性,但用天命闡釋家族發(fā)展的時候,《左傳》也會用“德”來解釋為何會有天命的佑護,天命又是取決于“德”的。換而言之,正是由于家族有“德”,天命的決定性才能顯現(xiàn)出來!蹲髠鳌穼μ烀蛩夭豢蛇`抗性的描寫,正是因為對“德”在溝通天人中所起作用的推崇。顯然,天和“德”二者合一,指導著家族史的敘事。 《左傳》在家族史敘事中所展現(xiàn)的“天德合一”觀,,既想把“德”作為決定性因素,又擺脫不了天命思維的影響,因而將二者交織在一起,這是有其原因的。一方面,由于當時歷史理性的覺醒,人的作用越來越得到重視;另一方面,也是史官一直繼承下來的天命觀和對道德規(guī)范維護的理念產(chǎn)生的影響。指導《左傳》家族史敘事的這一思想,也對后世史學產(chǎn)生了影響。
【關(guān)鍵詞】:
【學位授予單位】:吉林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4
【分類號】:K092
【目錄】:
下載全文 更多同類文獻
CAJ全文下載
(如何獲取全文? 歡迎:購買知網(wǎng)充值卡、在線充值、在線咨詢)
CAJViewer閱讀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晁福林;春秋時期禮的發(fā)展與社會觀念的變遷[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4年05期
2 晁福林;;從先秦歷史觀念的變化看中國古代人類精神的覺醒[J];河北學刊;2006年03期
3 劉家和;《左傳》中的人本思想與民本思想[J];歷史研究;1995年06期
4 常建華;二十世紀的中國宗族研究[J];歷史研究;1999年05期
5 白顯鵬;論《左傳》作者敘事寫人的家族意識[J];齊魯學刊;1996年04期
6 劉麗文;論《左傳》“天德合一”的天命觀——《左傳》預言的本質(zhì)[J];求是學刊;2000年05期
7 王永平;;殷周之際天命觀的轉(zhuǎn)變與《周易》哲學思想的形成[J];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12年04期
8 呂文郁;春秋時期晉國的采邑制度[J];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1年02期
9 詹子慶;論《左傳》的政治思想傾向[J];史學史研究;1983年04期
10 馬衛(wèi)東;;春秋時期鄭、宋、衛(wèi)世族政治的歷史變遷[J];殷都學刊;2008年04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李沁芳;晉國六卿研究[D];吉林大學;2012年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郭皓政;;一部詩意的“歷史”——論《聊齋志異》的文本性質(zhì)與歷史品格[J];蒲松齡研究;2006年01期
2 吳樹勤;楊學坤;;以公心辨:辯論理念的回歸與超越[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8年02期
3 吳樹勤;;禮學視野中的天人統(tǒng)一論——荀子“明于天人之分”思想的實質(zhì)[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9年02期
4 江瀚;;略論荀子禮樂學說之思想意義[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9年03期
5 王柳芳;;《洛陽伽藍記》中的女性形象論析[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0年01期
6 呂偉華;;淺論縱橫家的政治理想[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1年03期
7 陸建華;荀子禮法關(guān)系論[J];安徽大學學報;2003年02期
8 郭振香;論《禮運》與《中庸》在治政之道上的分野[J];安徽大學學報;2004年06期
9 盛險峰;;論春秋時期魯國的政治道路[J];安徽大學學報;2006年05期
10 陸建華;;墨子之禮學[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6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高方;;從莊姜之嫁看春秋婚姻文化[A];黑龍江省文學學會2011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11年
2 劉東英;袁丹丹;;試論《福樂智慧》生態(tài)倫理思想對當代新疆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啟示[A];中國倫理學三十年——中國倫理學會第七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暨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匯編[C];2009年
3 仇軍;;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的繁榮——奧林匹克精神與中華文化差異和沖突[A];北京論壇(2008)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文明的普遍價值和發(fā)展趨向:“奧運精神與世界和諧”奧林匹克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C];2008年
4 宋超;;“先農(nóng)”與“神農(nóng)炎帝”——以里耶、周家臺秦簡為中心的討論[A];炎帝·姜炎文化與民生[C];2009年
5 張維坤;;“諷誦”在我國古代長期廣泛流行的原因考察[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4)——中國學科教學與課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6 程平源;;儒家德性論源起考——以先秦“德”義變遷為考察對象[A];《國學論衡》(第四輯)[C];2007年
7 虞萬里;;商周稱謂與中國古代避諱起源[A];傳統(tǒng)中國研究集刊(第一輯)[C];2005年
8 周鳳五;;上博楚竹書《彭祖》重探[A];傳統(tǒng)中國研究集刊(第一輯)[C];2005年
9 查清蘭;;《左傳》外交辭令的委婉特色[A];江西省語言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C];2006年
10 吳啟堅;;周振甫《詩經(jīng)譯注》中器物訓釋疑義舉隅[A];江西省語言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C];2006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康德強;傳統(tǒng)體育養(yǎng)生的文化哲學研究[D];上海體育學院;2010年
2 邢培順;曹植文學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3 劉寶春;南朝東海徐氏家族文化與文學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4 李國娟;儒學與秦漢意識形態(tài)的建立[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5 張美宏;生生之道與圣人氣象:北宋五子萬物一體論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6 李言統(tǒng);故事歌研究[D];西北民族大學;2010年
7 尉博博;春秋大都耦國政治現(xiàn)象剖析[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8 魏曉虹;《閱微草堂筆記》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9 楊棟;神話與歷史:大禹傳說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10 羅驤;慧遠與東晉佛教的變遷[D];南開大學;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金芳;羽調(diào)和徵調(diào)對恐懼和悲傷情緒減緩作用的研究[D];南京醫(yī)科大學;2009年
2 祝嬌嬌;醫(yī)學生誠信教育研究[D];南京醫(yī)科大學;2010年
3 于歐洋;六朝駢文的興盛與形式美學的發(fā)展[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4 金鑫;王充《論衡》與東漢文學思想[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5 魯京京;古史辨派對《史記》中先秦史料評判之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6 許慶玲;試論孝觀念向封建孝道的轉(zhuǎn)化[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7 劉曉娜;《史記》與齊魯文化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8 孫紅連;荀子禮法思想淵源考論[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9 李桂峰;傳統(tǒng)民本思想的理論品質(zhì)與現(xiàn)代轉(zhuǎn)型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10 岳亞莉;豫北地區(qū)戰(zhàn)國墓研究[D];鄭州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衣保中;春秋時期晉國縣制的形成及特點[J];吉林師范學院學報;1995年02期
2 贠占軍;;春秋時代的“禮崩樂壞”和文化發(fā)展[J];邊疆經(jīng)濟與文化;2008年05期
3 布莉華;《重耳出亡》中一組個性鮮明的女性配角系列[J];承德民族師專學報;1997年04期
4 暢海樺;;試論晉國范氏的興衰及影響[J];滄桑;2009年01期
5 陳筱芳;;春秋宗法文化的形態(tài)與特點[J];傳統(tǒng)文化與現(xiàn)代化;1995年04期
6 晉安邦;;晉國歷史人物評傳[J];山西大學師范學院學報(綜合版);1991年02期
7 孟春娟;;尚能讓賢與文悼之霸[J];山西大同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3期
8 趙明宇;趙姓始祖簡論[J];四川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05期
9 王準;;春秋時期晉國君位繼承制度研究[J];湖北社會科學;2011年09期
10 馬曉麗;政治婚姻與晉文公稱霸[J];甘肅社會科學;1997年04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6條
1 趙萍;春秋戰(zhàn)國賞賜制度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2 馬衛(wèi)東;春秋時期貴族政治的歷史變遷[D];吉林大學;2007年
3 王永平;先秦的卜筮與《周易》研究[D];吉林大學;2007年
4 王準;春秋時期晉楚家族比較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8年
5 趙曉斌;春秋官制研究[D];浙江大學;2009年
6 蘇勇;周代鄭國史研究[D];吉林大學;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董霞;春秋時期晉國民族策略探析[D];吉林大學;2011年
2 鄧妙慈;《左傳》晉國卿族研究[D];暨南大學;2011年
3 劉占青;春秋晉卿魏氏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1年
4 龐立寧;春秋晉國智氏家族研究[D];山東大學;2011年
5 張莉;從《史記》記載看三晉地區(qū)戰(zhàn)爭頻仍的原因[D];山西大學;2003年
6 馬興;春秋時期山西境內(nèi)的北狄[D];河北師范大學;2004年
7 王向輝;周代世卿制度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5年
8 商云坤;三桓與魯國政治[D];吉林大學;2005年
9 毛波;春秋晉國軍權(quán)變化與君權(quán)衰落[D];四川大學;2005年
10 房占紅;七穆與鄭國的政治[D];吉林大學;1999年
【相似文獻】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張冬曉;《左傳》家族史敘事中的“天德合一”觀[D];吉林大學;2014年
相關(guān)機構(gòu)
>吉林大學
相關(guān)作者
>張冬曉
《中國學術(shù)期刊(光盤版)》電子雜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網(wǎng)數(shù)字出版技術(shù)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華大學 84-48信箱 大眾知識服務
京ICP證040441號
互聯(lián)網(wǎng)出版許可證 新出網(wǎng)證(京)字008號
出版物經(jīng)營許可證 新出發(fā)京批字第直0595號
訂購熱線:400-819-9993 010-62982499
服務熱線:010-62985026 010-62791813
在線咨詢:
傳真:010-62780361
京公網(wǎng)安備11010802020475號
本文關(guān)鍵詞:《左傳》家族史敘事中的“天德合一”觀,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15458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sxll/1545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