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社科論文 > 史學理論論文 >

經(jīng)史分合:民國時期《中國史學史》的兩種寫法

發(fā)布時間:2018-02-03 11:43

  本文關鍵詞: 中國史學史 金毓黻 蒙文通 經(jīng)史關系 出處:《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12年08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1930年代,蒙文通、金毓黻由經(jīng)入史,撰述《中國史學史》,今人以現(xiàn)代學術(shù)分科的視角,視此為中國史學史學科初步形成的重要標志。然而,蒙文通、金毓黻學術(shù)旨趣迥異,蒙文通由經(jīng)今文學入史,以經(jīng)御史,以《春秋》之義區(qū)分"撰述"與"記注",意在弘揚儒學義理史學;金毓黻服膺清儒考據(jù)學,以史代經(jīng),視中國舊史為史料,以茲編修新通史,發(fā)揚國光。編纂《中國史學史》一事,蒙文通、金毓黻多有交涉,考察二人撰寫《中國史學史》的本意,梳理民國時期《中國史學史》的不同寫法,探討近代學術(shù)的"變"與"不變",或為突破分科治學的有效途徑;避免以現(xiàn)代分科體系格義學人旨趣,呈現(xiàn)近代學術(shù)轉(zhuǎn)型的內(nèi)在理路,是為尋求中國學術(shù)本位的初步。
[Abstract]:In the 1930s, Meng Wentong and Jin Yufu wrote the History of Chinese historiograph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odern academic division, and regarded it as an important symbol of the initial formation of Chinese historiography. The academic purport of Jin Yufu is very different, and Mongolia Wentong has entered history from the classics and present literature, and distinguished "writing" from "annotation" with the meaning of "Spring and Autumn", in order to carry forward the Confucian theory of justice and history. Jin Yufu was bound by the Confucian textual criticism of the Qing Dynasty, regarded the ancient Chinese history as historical materials, compiled a new general history and carried forward the Guoguguang. The compilation of the History of Chinese historiography, Mengwentong and Jin Yufu had negotiations.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original intention of the two men in writing History of Chinese historiography, combs the different writing methods of History of Chinese historiography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period, and probes into the "change" and "invariance" of modern academic study, or the effective way to break through the division of subjects and research. In order to seek the Chinese academic standard, it is necessary to avoid using the modern branch system as the purport of learning people and to present the internal rational way of the modern academic transformation.
【作者單位】: 浙江大學歷史學系;
【分類號】:K092
【正文快照】: 晚清以降,西學東漸、中學式微,分科之學漸有整體取代經(jīng)學之勢。民初整理國故運動旨在結(jié)束經(jīng)學,使經(jīng)學自變?yōu)槭穼W。在創(chuàng)新史學的旗幟下,借鏡西法整理國史成為民國學界共識,介紹西方史學理論的著作層出不窮,撰寫《中國史學史》更迫在眉睫。此時,蒙文通、金毓黻皆由經(jīng)入史,開始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桑兵;;金毓黻與南北學風的分合[J];近代史研究;2008年05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周良發(fā);;梁漱溟與錢穆的文化觀比較[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1年04期

2 楊暉;;試論清初漢族知識分子的精神處境——以“厵發(fā)令”為中心[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6期

3 吳懷祺;安徽地區(qū)文化變遷與史學——為《安徽史學》復刊20周年而作[J];安徽史學;2004年01期

4 張廣智;傅斯年、陳寅恪與蘭克史學[J];安徽史學;2004年02期

5 王惠榮;;從晚清漢學區(qū)域之發(fā)展看漢宋調(diào)和[J];安徽史學;2009年02期

6 周力強;;越南成語大錢研究芻議(一)[J];安徽錢幣;2006年04期

7 王郁;;試論明太祖取消文人仕隱自由及其影響[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年05期

8 成相如;;《樂經(jīng)》迷失考略[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年11期

9 湯城;;王夫之《春秋》學與史學探析[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7期

10 金仁義;;簡論張須《通鑒學》的學術(shù)成就[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1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郭曉東;;道學譜系下的張橫渠“氣”論研究[A];第二屆中國南北哲學論壇暨“哲學的當代意義”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2 劉立光;;漢畫像中人物圖像的美學特點[A];中國漢畫學會第十屆年會論文集[C];2006年

3 劉立光;;漢畫像中的儒家思想淺探[A];大漢雄風——中國漢畫學會第十一屆年會論文集[C];2008年

4 陳銳;;關于浙東學派與浙江精神研究中的若干問題[A];“浙學傳統(tǒng)與當代浙江精神”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5 王永平;;蕭梁皇族人物之崇尚玄學及其相關文化風尚[A];漢唐社會經(jīng)濟與海鹽文化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6 馮良方;;漢武帝時期經(jīng)學的成立及其影響[A];孔學研究(第九輯)——云南孔子學術(shù)研究會第九次暨海峽兩岸第六次孔子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7 張鶴;;《國語》《左傳》比較略論[A];《春秋》三傳與經(jīng)學文化[C];2009年

8 陳澤環(huán);;《大學》和《政治自由主義》之間[A];2008年度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六屆學術(shù)年會文集(哲學·歷史·文學學科卷)[C];2008年

9 尤學工;;歷史教育:中國史學的優(yōu)良傳統(tǒng)[A];史學批評與史學文化研究[C];2009年

10 劉巍;;章學誠“六經(jīng)皆史”說的本源與意蘊[A];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學術(shù)論壇2006年卷[C];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高劉巍;王世貞的園林實踐與觀念[D];北京林業(yè)大學;2010年

2 別道玉;《國語》與先秦文化精神[D];南開大學;2010年

3 趙陽;清代中期揚州學派文學思想研究[D];南京大學;2010年

4 李樂;宋代書籍編輯思想研究[D];武漢大學;2009年

5 朱秀敏;建安散文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6 孫昊;女真建國前社會組織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7 宋立林;“儒家八派”的再“批判”[D];曲阜師范大學;2011年

8 孫旭紅;居今與志古:宋代《春秋》學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9 成慶;晚清的歷史意識與烏托邦意識[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10 吳超;經(jīng)、史視閾下的清初實學學風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進全;傅斯年史學思想探析[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2 沈小燕;《論語》古今解讀的差異論略[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3 劉銀清;漢魏書牘文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4 胡莉莉;齊魯奇士東方朔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5 劉遠鑫;朱子詩歌之精神[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6 侯威;漢魏六朝史注研究[D];西北大學;2011年

7 薛雅芬;漢魏六朝人物傳記研究[D];西北大學;2011年

8 張凱;王通思想研究[D];河南大學;2011年

9 王坤鵬;楚簡《容成氏》與《史記》所記古史的比較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10 張冬陽;賴山陽與《日本外史》[D];吉林大學;2011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何曉濤;蒙文通與中國史學史[J];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3期

2 蔡方鹿;;蒙文通對六經(jīng)皆史說的批評及其經(jīng)史觀的時代意義[J];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06年03期

3 張凱;;出入“經(jīng)”“史”:“古史三系說”之本意及蒙文通學術(shù)旨趣[J];史學月刊;2010年01期

4 路新生;;試論疑古史學對蒙文通的影響——以蒙文通的中國傳說時代古史研究為例[J];齊魯學刊;2010年03期

5 崔海亮;;蒙文通對廖平“今古學”的繼承和發(fā)展——以《孔子和今文學》為中心[J];宜賓學院學報;2010年07期

6 周文玖;中國史學史學科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芻議[J];阜陽師范學院學報(社科版);2004年06期

7 王介平;蒙文通先生樹的是一面什么旗?——對“中國歷代農(nóng)產(chǎn)量的擴大和賦役制度及學術(shù)思想的演變”一文的批判[J];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58年02期

8 王lN森;從經(jīng)學向史學的過渡——廖平與蒙文通的例子[J];歷史研究;2005年02期

9 劉興淑;;蒙文通先生治學的“體系”意識[J];中華文化論壇;2010年03期

10 路新生;劉師培的民族史研究及對蒙文通的影響[J];史學史研究;2005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3條

1 霍明琨;;金毓黻《靜晤室日記》文獻學價值述略[A];繁榮學術(shù) 服務龍江——黑龍江省第二屆社會科學學術(shù)年會優(yōu)秀論文集(下冊)[C];2010年

2 李春光;;金毓黻赴日搜求東北史地文獻考略[A];中國歷史文獻研究會第26屆年會論文集[C];2005年

3 周九香;;郭沫若的歷史人物論[A];郭沫若百年誕辰紀念文集[C];1992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7條

1 周文玖;以明變?yōu)樽赱N];中華讀書報;2006年

2 向燕南(北京師范大學史學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史學史還可以這樣寫[N];中國圖書商報;2006年

3 錢婉約;錢穆與《先秦諸子系年》[N];光明日報;2006年

4 趙慶云 中國社科院近代史所;榮孟源與近代史資料搜集整理[N];中國社會科學報;2009年

5 郭uQ;重視非學術(shù)史學[N];團結(jié)報;2009年

6 歷史學教授 羅志田;史學最需想象力[N];南方周末;2009年

7 中南財經(jīng)政法大學 袁詠紅;中國史學界對日本近代中國學的迎拒[N];光明日報;2009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劉銘君;論金毓黻的東北史研究[D];吉林大學;2008年

,

本文編號:1487288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sxll/1487288.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quán)申明:資料由用戶e8eb1***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