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社科論文 > 史學理論論文 >

晚清時期日文史書在中國的翻譯與傳播

發(fā)布時間:2016-10-11 08:32

  本文關鍵詞:晚清時期日文史書在中國的翻譯與傳播,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北京師范大學》 2004年

晚清時期日文史書在中國的翻譯與傳播

董說平  

【摘要】:晚清時期日文史書的中譯是近代中日文獻交流的組成部分,也是近代中日文化交流的具體表現(xiàn)形式之一。日文史書體現(xiàn)出經(jīng)由日本學者融會貫通的西方文化思想。日文史書的中譯為西方的政治、史學等思想傳入中國開辟了新的途徑,也是晚清時期西學東漸的另一種表現(xiàn)形式。本論文的研究重點有三: 其一、日文史書在中國的翻譯情況。筆者通過對中譯日文史書、翻譯人員與機構、翻譯活動涉及的地區(qū)等情況進行研究,認為晚清時期日文史書在中國的翻譯活動有三個特點: (1)日文史書中譯活動在時間上存在不穩(wěn)定性; (2)日文史書中譯活動在各地區(qū)發(fā)展的不平衡性; (3)中國翻譯人員在日文史書的翻譯活動中存在偏重性。同時,筆者認為,20世紀初期中國日文史書翻譯的活躍是緣于中國人所作的各項準備: (1)東文學堂的相繼成立; (2)留日學生的派遣; (3)新式翻譯及出版機構的涌現(xiàn); (4)有識之士對日本書籍的介紹; (5)“史界革命”的倡導。 其二、中譯日文史書的社會價值。中譯日文史書對晚清社會產(chǎn)生的主要作用是啟迪國人思想,使中國人從思想上認識到救亡、變法乃至革命的必要性。論文對亡國史、獨立史、革命史譯書的影響進行研究,得出如下結論: (1)日文亡國史書的翻譯進一步喚醒中國人的危亡意識; (2)日文獨立史書的翻譯激發(fā)促進了中國人獨立精神高漲; (3)日文革命史書的翻譯深化了中國人對革命的認識。 其三、中譯日文史書的學術價值。中譯日文史書為中國史學界傳入了先進的觀念、內容及形式。在歷史觀念上,中國人吸收了由日文史書傳入的體現(xiàn)西方史學思想的文明史觀、民史觀、進化史觀等觀念;在史書的敘述內容上,中國學者編撰的新式史書是以日文史書的內容為藍本的;在史書的編撰形式上,中國史學家繼承了日文史書中所采用的新式體例——章節(jié)體。此外,中國史學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日文史書的影響,編撰史書的過程中對歷史進行階段性劃分,并采用西歷公元紀年法。 日文史書的中譯與傳播是晚清中國社會變革的反映。在政治上,中國人翻譯日文史書的主要目的就是為晚清時期的救亡運動服務。在文化上,日文史書的中譯推動了中日文化交流的進一步發(fā)展。在學術上,中譯日文史書促進了中國的史學變革。

【關鍵詞】:
【學位授予單位】:北京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4
【分類號】:K092.5;K252
【目錄】:

  • 緒論6-11
  • 第一章 明清時期的西學東漸11-26
  • 第一節(jié) 明清時期西學東漸的發(fā)展歷程11-20
  • 第二節(jié) 晚清時期中國學習日本的原因20-26
  • 第二章 近代日、中兩國史學的發(fā)展26-42
  • 第一節(jié) 明治時期的日本史學26-35
  • 第二節(jié) 鴉片戰(zhàn)爭后的中國史學35-42
  • 第三章 晚清時期日文史書中譯概況42-63
  • 第一節(jié) 日文史書譯作、譯員、機構及地區(qū)分布研究42-51
  • 第二節(jié) 晚清時期日文史書中譯活動51-63
  • 第四章 中譯日文史書與晚清中國社會思潮63-86
  • 第一節(jié) 中譯日文亡國史的傳播與影響63-70
  • 第二節(jié) 日文獨立史書翻譯與中國人的獨立思想70-75
  • 第三節(jié) 中譯日文革命史書與中國人對革命的認識75-86
  • 第五章 中譯日文史書與晚清中國史學86-100
  • 第一節(jié) 中譯日文史書與晚清中國史學觀念86-93
  • 第二節(jié) 中譯日文史書對晚清中國史學內容的影響93-96
  • 第三節(jié) 中譯日文史書與晚清中國史書編纂形式96-100
  • 結束語100-103
  • 附錄103-120
  • 參考文獻120-123
  • 下載全文 更多同類文獻

    CAJ全文下載

    (如何獲取全文? 歡迎:購買知網(wǎng)充值卡、在線充值、在線咨詢)

    CAJViewer閱讀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付建舟;田素云;;《浙江潮》與晚清民族主義思潮的興起[J];中州學刊;2011年04期

    2 鄧大情;劉思彤;;晚清小說中的留學生形象[J];淮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3期

    3 夏飛;夏廷德;;晚清翻譯文學發(fā)展與中國近代小說觀的嬗變[J];社會科學家;2011年06期

    4 魏兆和;;晚清政府在新疆治理面臨的危機與挑戰(zhàn)[J];江蘇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2期

    5 張晨怡;;湘軍名將羅澤南軍事思想簡論[J];軍事歷史研究;2011年02期

    6 陳勇;;晚清時期海關洋稅的統(tǒng)計與匯報[J];歷史檔案;2011年03期

    7 周英杰;;憤青太監(jiān)寇連材[J];文史博覽;2011年08期

    8 李佳芩;;從多元體系理論角度論林紓文學翻譯的主要特點[J];科技信息;2011年21期

    9 魏英杰;;藝術品拍賣 資本導演這場戲[J];科學之友(上旬);2011年08期

    10 嚴迪昌;;晚清詞壇名家綜論[J];學問;2002年05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Antonnia Mary Finnane;;危機地帶的來信:晚清時期在海門和崇明的耶穌會教士的信函研究(英文)[A];北京論壇(2009)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危機的挑戰(zhàn)、反思與和諧發(fā)展:“危機與轉機——對現(xiàn)實問題的歷史反思”歷史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上)[C];2009年

    2 夏春濤;;從《青縣村圖》看晚清時期的華北村落[A];華北鄉(xiāng)村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1年

    3 張緒武;;繼承與開拓[A];熱愛祖國 振興中華[C];2007年

    4 褚宸舸;;晚清時期西北地區(qū)的煙毒及禁政[A];第二屆中國古代毒物學史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5 張曉琳;劉樹勇;;江南制造局翻譯館的譯述活動[A];中國科普理論與實踐探索——2008《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論壇暨第十五屆全國科普理論研討會文集[C];2008年

    6 王思明;;西南大儒莫友芝[A];布依學研究(之五)——貴州省布依學會第五次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1995年

    7 張耀華;;晚清時期世博會法律規(guī)章歷史研究[A];社會主義與中國現(xiàn)代化 政治·法律與社會: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七屆學術年會文集(2009年度)政治·法律·社會學科卷[C];2009年

    8 魏開肇;;《北京通史》第八、九兩卷編寫框架的基本構思[A];中國古都研究(第八輯)——中國古都學會第八屆年會論文集[C];1990年

    9 戴煥林;;淺談老年科技社團組織的橋梁紐帶作用[A];首屆中國老年人才論壇論文集[C];2005年

    10 吳貴飆;;水族服飾文化的內涵及其特征[A];貴州省水家學會第三屆、第四屆學術討論會論文匯編[C];1999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謝衛(wèi)民 平衛(wèi)東;[N];撫州日報;2010年

    2 唐浩明;[N];中國文化報;2004年

    3 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院 張昭軍;[N];光明日報;2007年

    4 通訊員 李秉鈞 廖永恒;[N];郴州日報;2010年

    5 黃桂華;[N];中國商報;2006年

    6 雷晴波;[N];中國商報;2003年

    7 朱平;[N];平?jīng)鋈請?2008年

    8 董叢林 河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9 本報記者 風帆;[N];寶雞日報;2010年

    10 藝文;[N];中國文化報;2004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董說平;晚清時期日文史書在中國的翻譯與傳播[D];北京師范大學;2004年

    2 劉再華;晚清時期的文學與經(jīng)學[D];復旦大學;2003年

    3 馬占軍;晚清時期圣母圣心會在西北的傳教(1873-1911)[D];暨南大學;2005年

    4 毛立坤;晚清時期香港對中國的轉口貿(mào)易(1869—1911)[D];復旦大學;2006年

    5 吳國榮;中國近代職業(yè)教育研究(1866年-1911年)[D];福建師范大學;2008年

    6 吳巍巍;真實與扭曲[D];福建師范大學;2009年

    7 張彧;晚清時期圣母圣心會在內蒙古地區(qū)傳教活動研究(1865-1911)[D];暨南大學;2006年

    8 黃鴻山;中國近代慈善事業(yè)研究[D];蘇州大學;2007年

    9 任云英;近代西安城市空間結構演變研究(1840-1949)[D];陜西師范大學;2005年

    10 呂鐵貞;晚清涉外經(jīng)濟法律制度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04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燦;晚清時期西方科技在華傳播研究[D];廣西大學;2011年

    2 孔英;晚清時期河南東南部社會治安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1年

    3 薄芳珍;晚清譯著《測候叢談》研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1年

    4 龔穎;明末清初與晚清時期來華傳教士角色變化之探析[D];江西師范大學;2012年

    5 裴丹青;從《點石齋畫報》看晚清社會文化的變遷[D];河南大學;2005年

    6 李卓華;晚清時期美國對華政策研究(1840-1911)[D];山東師范大學;2006年

    7 范文田;淺論西方經(jīng)濟學在晚清時期的傳播途徑與影響[D];河北師范大學;2008年

    8 黃梅;《申報》與晚清女子教育[D];蘇州大學;2007年

    9 金蓓;李鴻章護僑思想研究[D];中國人民大學;2008年

    10 王景龍;晚清時期湖南慈善事業(yè)研究(1840~1911)[D];湖南師范大學;2008年


      本文關鍵詞:晚清時期日文史書在中國的翻譯與傳播,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

    本文編號:136972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sxll/136972.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753d6***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