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遍”歷史觀念的引進與中國歷史編纂的發(fā)展
本文關鍵詞:“普遍”歷史觀念的引進與中國歷史編纂的發(fā)展
更多相關文章: 普遍歷史觀念 傳教士 日本 新史學思潮 馬克思主義普世史觀
【摘要】:普遍歷史觀念是西方歷史編纂學的核心觀念。它以單向度的時間意識為根基,以人類的整體、普遍歷史為敘述的中心,為西方歷史宏大敘事提供了分析和解釋的工具。普遍歷史觀念輸入中國最初由傳教士開其端緒,后來日本明治學者站在東亞歷史的角度接納西方普遍歷史觀念,發(fā)揮日本"中轉管道"的作用。20世紀初葉,西方普遍歷史觀念的傳播開始由傳教士和日本學者之手轉移到由中國學人主宰的對普遍歷史觀念的解讀與實踐,它與新史學思潮相合拍,演繹出一種全新的歷史編纂模式,對于中國史學的演進具有重要意義。20世紀20年代后,馬克思主義普世史觀對于中國歷史編纂學的深遠影響,不僅體現在從歷史觀高度上決定著中國歷史編纂學的路徑、方法和解釋工具,而且也對中國歷史編纂的書法、分期和敘事策略產生深刻影響。
【作者單位】: 韓山師范學院歷史文化學院;
【分類號】:K092
【正文快照】: 普遍歷史觀念是西方歷史編纂學的核心觀念。它以單向度的時間意識為根基,以人類的整體、普遍歷史為敘述的中心,認為人類歷史發(fā)展既寄寓著神啟或者理性的目的,又在精神的燭照下符合普遍的歷史規(guī)律!捌毡闅v史”在西方的興起,必然導致西方歷史哲學的變革,引起歷史哲學家對歷史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4條
1 陳琛;梅曉娟;;《泰西新史攬要》史傳會通研究[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年02期
2 鄒振環(huán);;晚清史書編纂體例從傳統(tǒng)到近代的轉變——以漢譯西史《萬國通鑒》和東史《支那通史》、《東洋史要》為中心[J];河北學刊;2010年02期
3 鄒振環(huán);;《四裔編年表》與晚清中西時間觀念的交融[J];近代史研究;2008年05期
4 張旭鵬;;西方普遍史傳統(tǒng)與大歷史[J];全球史評論;2013年00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向寶云;盧衍鵬;;生存的艱難與平凡的偉大——簡評傅恒的長篇小說《天地平民》[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6年04期
2 陳義平;論康德的自由主義政治哲學[J];安徽大學學報;2001年03期
3 李洵,陳徽;康德的普世倫理之善惡概念[J];安徽大學學報;2002年02期
4 張能為;伽達默爾“第三次啟蒙”與現代科學化時代[J];安徽大學學報;2004年03期
5 李昭昊;墨翟和平觀的哲學基礎[J];安徽大學學報;2004年03期
6 陳義平;權利與法治:康德法哲學的二維視界[J];安徽大學學報;2004年05期
7 胡萬年;“大自然的智慧”——解讀康德《實用人類學》[J];安徽大學學報;2005年03期
8 李革新;;從自然王國到自由王國——論康德、黑格爾和馬克思的自由觀[J];安徽大學學報;2006年05期
9 彭立群;;哈貝馬斯公共領域理論探析[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5期
10 王澤慶;;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結合——胡適文學思想中的跨學科視角[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6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宮睿;;作為理性的批判的“啟蒙”——對康德“啟蒙”思想的一個闡釋[A];科學發(fā)展:社會管理與社會和諧——2011學術前沿論叢(上)[C];2011年
2 王艷秀;;現代化及其背反——論道德困境產生的根源[A];繁榮學術 服務龍江——黑龍江省第二屆社會科學學術年會優(yōu)秀論文集(上冊)[C];2010年
3 王燕;;當代詈語的嬗變[A];黑龍江省文學學會2011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4 王曉初;;魯迅與五四新文化精神[A];言說不盡的魯迅與五四——魯迅與五四新文化運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5 王曉初;;魯迅與五四文化精神[A];魯迅與“左聯”——中國魯迅研究會理事會2010年年會論文集[C];2010年
6 朱存明;;新時期以來中國美學史書寫的形態(tài)與反思[A];中華美學學會第七屆全國美學大會會議論文集[C];2009年
7 劉曙光;;民族精神、時代精神和文化自覺[A];“社會發(fā)展與民族精神”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8 吳曉群;;論古朗士的古史研究:社會轉型中的歷史學家與他所研究的社會轉型問題[A];北京論壇(2007)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人類文明的多元發(fā)展模式:“愛智和宏道:人文奧運的哲學基礎”哲學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下)[C];2007年
9 劉軍;;試論公民權與人權的差別[A];北京論壇(2008)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文明的普遍價值和發(fā)展趨向:“傳統(tǒng)與現代的國家建構與政治文化”歷史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下)[C];2008年
10 萬俊人;;政治如何進入哲學[A];和諧社會:社會建設與改革創(chuàng)新——2007學術前沿論叢(上卷)[C];2007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楊玲;文化交往論[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2 傅美蓉;從反再現到承認的政治[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3 夏桂平;基于現代性理念的嶺南建筑適應性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0年
4 馮金朋;伯里克利外交政策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5 趙方杜;身體規(guī)訓:中國現代性進程中的國家權力與身體[D];南開大學;2010年
6 張大川;約翰·理查德·格林《英國人民簡史》史學思想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7 孫經國;從理想性政治哲學到現實性政治哲學[D];南開大學;2010年
8 葉一舵;臺灣學校輔導發(fā)展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9 李海燕;現代性視野中的陳獨秀文藝思想研究[D];山東大學;2010年
10 趙雙閣;政治文明視閾下輿論監(jiān)督法治建設研究[D];武漢大學;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劉文佳;中國古代的清官和民眾的“青天”崇拜傾向[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2 鄭艷艷;社會進步標準的當代闡釋[D];大連理工大學;2010年
3 袁慎浩;新文化傳播視域下的魯迅與《新青年》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4 李媛媛;近現代中國國家問題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5 張菲菲;技術現代性困境與出路[D];長沙理工大學;2010年
6 陳罡;電子商務中的誠信問題研究[D];長沙理工大學;2010年
7 王慧;公民社會與政治參與[D];湘潭大學;2010年
8 伍本霞;論張君勱“修正的民主政治”[D];湘潭大學;2010年
9 張小妹;“自然狀態(tài)”范式研究[D];湘潭大學;2010年
10 鳳卓;王小波雜文話語的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6條
1 鄒振環(huán);麥都思及其早期中文史地著述[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5期
2 潘光哲;;開創(chuàng)“世界知識”的公共空間:《時務報》譯稿研究[J];史林;2006年05期
3 瞿林東;;會通思想與歷史編纂——論中國古代史學的一個特點和優(yōu)點[J];史學月刊;2010年11期
4 方秋梅;“近代”、“近世”,歷史分期與史學觀念[J];史學史研究;2004年03期
5 孫岳;;超越人類看人類?——“大歷史”批判[J];史學理論研究;2012年04期
6 杜維運;;中國史學與西方史學之分歧[J];學術月刊;2008年01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葉險明;近代西方“世界歷史觀念”的形成與哲學和歷史學關系的演變[J];史學理論研究;1999年04期
2 陳宇光;試論歷史觀念的發(fā)展(下)——兼析柯林武德歷史觀念的理論淵源[J];蘇州教育學院學報;1999年03期
3 李淑梅;哲學的歷史觀念及其變革[J];教學與研究;2000年03期
4 李飛;;西方歷史觀念的變遷及其歷史唯物主義的意義[J];理論界;2010年10期
5 陳宇光;試論歷史觀念的發(fā)展(上)——兼析柯林武德歷史觀念的理論淵源[J];蘇州教育學院學報;1999年Z1期
6 駱揚;;《歷史觀念大學讀本》讀后[J];湖北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2期
7 潘巍;湯樹松;;歷史唯物主義的歷史觀念再認識[J];貴州社會科學;2009年06期
8 何兆武;世紀之交的歷史學:回顧和展望[J];史學理論研究;1992年02期
9 張旗;尊重歷史與詮釋歷史[J];華夏文化;1998年04期
10 王立誠;;19世紀中國人歷史觀念的新舊過渡[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2條
1 崔秋鎖;;馬克思的人本歷史觀念之理論性質探析[A];“以人為本與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學術研討會暨中國人學學會第12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0年
2 陳新;;20世紀西方馬克思主義史學家的歷史觀念——以英國馬克思主義史學家為討論中心[A];史學批評與史學文化研究[C];2009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 前4條
1 羅炳良;“歷史觀念”與“致用觀念”瑣議[N];光明日報;2001年
2 本報記者 趙亦冬;通俗歷史熱帶來了什么[N];工人日報;2007年
3 程金城;不隱秘的文學與隱秘的歷史[N];文藝報;2002年
4 李東君;為老百姓寫歷史的孟君[N];中華讀書報;2008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條
1 白利鵬;歷史復雜性的觀念[D];吉林大學;2006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條
1 王晶晶;元曲歷史觀念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122984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sxll/12298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