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研究的理論和方法
本文關鍵詞:跨文化研究的理論和方法
【摘要】:19世紀末跨文化研究就已出現,愛德華·泰勒和劉易斯·摩根等人類學家收集研究多個文化的資料,探究人類社會文化模式及其演化。20世紀30年代起,喬治·默多克等學者采用民族志的方法對人類600多個文化進行大規(guī)模的調查研究,積累了卷帙浩繁的跨文化資料,為60年代以后廣泛展開的跨文化研究打下基礎。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全球化的加速,跨文化研究進入新階段。全球化突顯了文化和宗教差異、文化交流和文化互動對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意義,推動學者們開辟跨文化研究的新領域。本文重點評述晚近跨文化研究的幾個新領域:對"他者"的研究,對宗教的跨文化研究,對科技知識跨文化擴散的研究,對商品、物種、人員和思想跨區(qū)域交流的影響的研究,等等。論文認為跨文化研究從作為一種方法或范式——比較探究多個文化中的同類問題或現象,到重點研究跨越文化邊界的交流、互動和影響,適應了當代歷史意識和學術研究的需要。
【作者單位】: 四川大學文明比較和國際問題研究所;
【基金】:四川大學中央高;究蒲袠I(yè)務費研究專項(哲學社會科學)項目——學科前沿與交叉創(chuàng)新研究重點項目資助(項目號SKX201007) 四川大學文明比較和國際問題研究所贊助
【分類號】:K09;G05
【正文快照】: 跨文化研究起初是作為人類學的分支,以及社會學、經濟學、政治學、心理學和歷史學等學科可資采用的研究方法或研究視角。?例如對跨文化研究作出奠基性貢獻的美國學者喬治?默多克(George Peter Murdock)使用了“跨文化視角”(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詞。?20世紀90年代以
【共引文獻】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3條
1 李冬生;;從中國古代天文學的特點看它的兩次數理變化及結局[A];上海市科學技術史學會2005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5年
2 肖安平;;宗教對話:從理解、合作到自身發(fā)展[A];宗教對話與和諧社會(第三輯)——第三屆“宗教對話與和諧社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3 田童心;;基督信仰對于宗教間關系“和而不同”的獨特價值[A];基督教思想評論第八輯[C];2008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方新文;對話德育論[D];河北師范大學;2011年
2 楊林霞;豫南X地非登記教會與鄉(xiāng)村社會秩序研究[D];上海大學;2011年
3 朱文信;梵·吠檀多·瑜伽[D];浙江大學;2011年
4 朱磊;中國古代北斗信仰的考古學研究[D];山東大學;2011年
5 汪小虎;明代頒歷制度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11年
6 李輝;漢譯佛經中的宿曜術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11年
7 袁敏;古代中印數理天文學比較研究[D];西北大學;2001年
8 陶磊;《淮南子·天文》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2年
9 程金海;當代西方對話美學思想研究[D];復旦大學;2004年
10 李曉丹;17-18世紀中西建筑文化交流[D];天津大學;2004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李圓圓;從多元的宗教關系理論走向不二論的對話實踐[D];浙江大學;2011年
2 李碩;對話的倫理與倫理的對話—當代宗教對話理論的哲學思考[D];華僑大學;2011年
3 段儒云;從殘月到新月[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1年
4 曲黎敏;《黃帝內經》天道觀研究[D];北京中醫(yī)藥大學;2003年
5 黃曦;《江慎修先生年譜》證補[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6 齊曉東;淺析蒂里希宗教對話思想[D];山東大學;2006年
7 于懷瑾;論李提摩太對《西游記》的詮譯[D];首都師范大學;2007年
8 馬艷;科學視閾下的偽科學[D];東華大學;2007年
9 張妍;保羅·吉爾羅伊與他的“黑色”種族文化理論[D];北京語言大學;2007年
10 羅孫可;論漢斯·昆全球倫理構想的人性論基礎[D];四川大學;2007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趙文靜;;國際翻譯與跨文化研究學會第三屆研討會(墨爾本)會議紀要[J];外語研究;2009年04期
2 梁覺;周帆;;跨文化研究方法的回顧及展望[J];心理學報;2010年01期
3 張紅玲;;交流跨文化研究學術思想 推動跨文化研究學科發(fā)展——2010中國跨文化研究學科發(fā)展研討會綜述[J];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2010年06期
4 何安平;跨文化研究——記布魯塞爾國際學術研討會[J];現代外語;1990年04期
5 楊蘊萍;張薇;;不同種族人群智力的跨文化研究[J];國外醫(yī)學.精神病學分冊;1993年04期
6 納西夫;王永亮;;跨文化研究中的方法論問題[J];現代外國哲學社會科學文摘;1993年06期
7 李瑾;;從米德的符號互動論看跨文化研究[J];齊魯學刊;2013年06期
8 周寧;;“跨文化研究”專題主持人語[J];文藝理論研究;2014年01期
9 范丹姆;李修建;;20世紀以前藝術的跨文化研究史論[J];民族藝術;2014年03期
10 王柯平;;跨文化研究與對話原則[J];文學前沿;2002年0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鄭雪;;中國成人智力本地概念的跨文化研究[A];全國第七屆心理學學術會議文摘選集[C];1993年
2 李藝;;建議語的功能及其禮貌效果的跨文化研究[A];第六屆中國跨文化交際研究會年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5年
3 王立皓;;中德大學生智慧隱含理論的跨文化研究[A];心理學與創(chuàng)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論文集[C];2013年
4 虞重干;李志清;劉志民;;中德美三國青少年體育意識跨文化比較研究[A];第七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一)[C];2004年
5 王立皓;;中德大學生智慧隱含概念的跨文化研究[A];增強心理學服務社會的意識和功能——中國心理學會成立90周年紀念大會暨第十四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11年
6 陳桄;趙海燕;陳會昌;;大學生控制點傾向的跨文化研究:中國與韓國的比較[A];第八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文摘選集[C];1997年
7 朱莉琪;M.Kellef;劉國平;;兒童決策行為發(fā)展的跨文化研究[A];第十一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07年
8 李金攀;陶云;傅金芝;;6-15歲兒童提取誘發(fā)遺忘發(fā)展的跨文化研究[A];第十二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9年
9 鄭鋼;;生育價值觀代際傳遞和父母與成年子女關系的跨文化研究[A];心理學與創(chuàng)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論文集[C];2013年
10 沃建中;吳瑩瑩;迪麗娜爾;綦群高;;大學生自主性動機發(fā)展特點與跨文化研究[A];第十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 前6條
1 代迅 西南大學文學院;跨文化研究:堅持普遍性立場下拓展非西方多民族文化[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2 楊大春;跨文化研究的主體間性之維[N];光明日報;2005年
3 南;華中師大文化學系暨跨文化研究中心成立[N];中國教育報;2000年
4 朱睿達;入文化之道,見超越之志[N];中華讀書報;2011年
5 張友文;認同自己的民族文化傳統(tǒng)[N];文藝報;2007年
6 尹韻公;跨文化現象與中國文化[N];人民日報;2005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條
1 王立皓;中德大學生智慧隱含理論的跨文化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謝納新;居澳華裔、葡裔青年應對方式跨文化研究[D];華南師范大學;2005年
2 夏洋洋;林語堂文化身份與身份協(xié)商的跨文化研究[D];華東理工大學;2014年
3 雷慧;關于中美大學生的集體主義及個人主義價值觀的跨文化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13年
4 朱艷虹;英漢“喜悅”隱喻的跨文化研究[D];蘇州大學;2011年
5 肖扎力嘎胡;3-6歲蒙古族和漢族兒童錯誤信念理解能力發(fā)展的跨文化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2年
6 左慧芬;中美體育賽事即席評論的跨文化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07年
7 牟楠;中美公司簡介體裁的跨文化研究[D];天津商業(yè)大學;2013年
8 邵樂;英漢時空隱喻的跨文化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1年
9 種媛;中學生主觀幸福感的跨文化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5年
10 吳芳;姓名的跨文化研究[D];廣西大學;2002年
,本文編號:118196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sxll/11819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