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古代中國的世界知識與世界認識——以“中國中心觀”的影響為中心
本文關鍵詞:論古代中國的世界知識與世界認識——以“中國中心觀”的影響為中心
【摘要】:"中國中心觀"對古代中國世界認識發(fā)展的影響表現(xiàn)在:一方面,在明朝末年西方人沿新航路到達中國之前,由于中國的優(yōu)越地位未受到挑戰(zhàn),這種自我中心主義理念刺激了中國人積極地探索域外世界,擴展了中國的世界視野及其相關知識;另一方面,世界視野及其知識的擴展卻沒有帶動世界認識水平的不斷提升,中國傳統(tǒng)的世界認識在數(shù)千年內(nèi)沒有發(fā)生根本變化,世界知識在"中國中心觀"的解讀下喪失了應有價值,甚至產(chǎn)生了扭曲。因此,世界知識的豐富與世界認識的僵化都同"中國中心觀"密不可分。
【作者單位】: 魯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關鍵詞】: 古代中國 中國中心觀 世界知識 世界認識
【分類號】:K03
【正文快照】: “中國中心觀”是中國傳統(tǒng)世界認識的核心理念,并且在長期發(fā)展過程中形成了一種制度。因此,它又會影響中國對外部世界的進一步認識。在認識外部世界的具體實踐中,“中國中心觀”究竟產(chǎn)生了何種影響?學術界對“中國中心觀”有比較充分的研究,但尚缺乏對“中國中心觀”影響下的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陳君靜;論柯文的“中國中心觀”[J];史學月刊;2002年03期
2 易鑫;;沒有“中心”的中國中心觀——讀《在中國發(fā)現(xiàn)歷史—中國中心觀在美國的興起》一書的思考[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12期
3 王海燕;陸瑋;;柯文的“中國中心觀”及其影響[J];漳州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4期
4 朱滸;;“范式危機”凸顯的認識誤區(qū)——對柯文式“中國中心觀”的實踐性反思[J];社會科學研究;2011年04期
5 潘娜娜;;歐洲中心觀與中國中心觀內(nèi)涵演變研究[J];河南社會科學;2009年04期
6 葉哲銘;;在“西方中心”與“中國中心”之間——論《劍橋中國晚清史》中費正清的史學研究模式[J];杭州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6期
7 張廣智;;“異中之同”和“同中之異”——由古代西方歷史理論說開去[J];北方論叢;2008年02期
8 余桂芳;;正確的歷史觀應該成為歷史教師的基本素質——試評“西方中心論”對歷史教學的影響[J];黑龍江史志;2008年18期
9 鄧歡;;從西方話語中拯救中國歷史[J];淮北煤炭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2期
10 李學智;;沖擊—回應模式與中國中心觀——關于《在中國發(fā)現(xiàn)歷史》的若干問題[J];史學月刊;2010年07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喬新華;;區(qū)域社會史研究中的比較史觀[A];山西區(qū)域社會史研討會論文集[C];2003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7條
1 復旦大學圖書館館長、歷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 葛劍雄;中國古代為何有重視歷史的傳統(tǒng)[N];北京日報;2009年
2 項峰;社會、經(jīng)濟、觀念史視野中的古代中國[N];人民日報;2010年
3 記者 魯小彬 金輝;史學研究需要新視角[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4 ;考古學與公眾知識的契合點[N];中華讀書報;2003年
5 上海大學古代文明研究中心教授 謝維揚;合理探討傳統(tǒng)學術中歷史元素的來源[N];社會科學報;2009年
6 朱政惠 (華東師范大學海外研究中心主任):艾爾曼(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歷史系與東亞系教授):葛兆光(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文史研究院院長):王俊義(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特聘專家):;中美學者對話美國中國史學新動向[N];社會科學報;2010年
7 李強 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中國研究所;“全球史觀”:反思“西方中心論”的一個代表[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潘超儒;伏爾泰社會歷史觀述評[D];江西師范大學;2008年
2 李真;淺析費正清的中國史觀[D];河南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104938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sxll/10493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