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社會思想研究
本文關鍵詞:蘇軾社會思想研究
【摘要】:中國社會思想史研究是以歷代思想家對社會“治亂興衰”的思考和實踐為主要內容。蘇軾所處的北宋時期,一方面士人面對戰(zhàn)爭之后社會生產生活百廢待興的局面,以救弊興圖為己任,紛紛提出各自的社會改革方案;另一方面由于“祖宗家法”和“儒學復興”的浪潮,文人社會地位提高,激發(fā)了其登上政治舞臺的從政熱情,形成了士大夫與君王“共定國是”的格局。蘇軾的社會思想源于對所處時代的社會問題的深入思考,他以引佛道入儒和對性情論、道德風俗的論述為理論基礎,從君臣觀、禮制、刑法、宗教以及經濟思想與社會秩序穩(wěn)定等方面提出了以儒家的仁愛政府和等級社會秩序為基礎而又超越經典的理想社會模式。 蘇軾的社會思想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等多方面。受傳統(tǒng)儒家君臣觀念的影響,蘇軾認為只有“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才可以發(fā)揮統(tǒng)治階級社會道德典范的作用。而在社會控制方面,蘇軾不但受傳統(tǒng)儒家“德主刑輔”思想的影響而主張推崇禮治、兼用法治,將社會軟控制與硬控制手段相結合,而且他還善于利用民眾對宗教的敬畏以達到穩(wěn)定社會秩序的目的。此外,蘇軾受傳統(tǒng)儒家“民有恒產,方有恒心”的影響,認為保持社會秩序穩(wěn)定的關鍵就是使人民安居樂業(yè),因而對土地制度、賦稅制度、水利工程和賑濟災傷等民生問題的解決給予了高度重視。 蘇軾的社會思想具有綜合性強、以禮為本和注重民生的特點。蘇軾雖然將儒釋道三教思想從學術上相互融合,,并且肯定了佛道思想在平衡個人心理和社會關系方面的作用,但其社會思想依然是以儒家倫理道德思想為主體,以德為本、以禮為教。此外,蘇軾對民生問題的關注始終貫穿于他的社會思想當中。蘇軾的社會思想較同時代士人,因為對儒釋道思想的兼容并包而更加具有現實性。因而他提出的理想社會模式為士人提供了一個更大的選擇空間:既可在積極入世之時追求圣人的兼濟天下之道,盡職盡責;又可在挫折之時追求自我價值的實現,以達到內心的平衡。這種理想社會模式,不僅有利于調節(jié)士人在不同境遇時的內心狀態(tài),更加有利于社會整體的自我調整,以達到穩(wěn)定社會秩序的目的?偠灾,蘇軾的社會思想因更加注重現實,不僅對北宋社會秩序的重建和社會改革具有重要的意義,也為當代構建和諧社會提供了有益的借鑒和歷史經驗。
【關鍵詞】:蘇軾 社會思想 君臣觀 社會控制
【學位授予單位】:重慶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2
【分類號】:K244;C91-09
【目錄】:
- 中文摘要5-6
- Abstract6-10
- 1 緒論10-14
- 1.1 問題的提出及研究意義10-11
- 1.1.1 問題的提出10
- 1.1.2 研究意義10-11
- 1.2. 國內外研究現狀11-14
- 2 蘇軾社會思想產生的背景14-19
- 2.1 時代背景14-17
- 2.1.1 內憂外患的政治危機14-15
- 2.1.2 “不殺士人”的祖宗家法和“儒學復興”15-16
- 2.1.3 佛道兩教的特殊地位16-17
- 2.2 蘇軾的個人經歷17-19
- 3 蘇軾社會思想的理論基礎19-32
- 3.1. 蘇軾的學術思想基礎19-24
- 3.1.1 以儒家思想為本19-21
- 3.1.2 以佛道思想為用21-22
- 3.1.3 內道外儒22-24
- 3.2. 蘇軾社會思想的哲學基礎—性情論24-29
- 3.2.1 性非善非惡24-25
- 3.2.2 性命自得25-27
- 3.2.3 從“性情論”到社會控制27-29
- 3.3 蘇軾社會思想的倫理道德基礎—重德引俗29-32
- 4 蘇軾的社會秩序與社會穩(wěn)定思想32-44
- 4.1 君禮臣忠與社會穩(wěn)定32-37
- 4.1.1 “深結天下之心”的君主理想人格32-33
- 4.1.2 “以義正君而無害于國”的臣子的理想人格33-34
- 4.1.3 理想中的君臣關系34-37
- 4.2 禮法兼治、善用宗教與社會穩(wěn)定37-44
- 4.2.1. 推崇禮治37-39
- 4.2.2 兼用法治39-41
- 4.2.3. 善用宗教41-44
- 5 經濟發(fā)展與社會穩(wěn)定44-51
- 5.1. 土地問題—均戶口、教賦役44-46
- 5.2. 藏富于民46-48
- 5.2.1 輕徭薄稅46
- 5.2.2 反對壟斷46-47
- 5.2.3 放免積欠47-48
- 5.3. 興修水利與賑濟傷災48-51
- 6 結語51-54
- 參考文獻54-56
- 附錄:作者攻讀碩士學位期間發(fā)表論文及科研情況56-57
- 致謝57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馮肇怡;;讓東坡居士含笑九泉[J];惠州學院學報;1984年S1期
2 任朝第;李曉峰;;中國蘇軾研究會第六次學術討論會綜述[J];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0年04期
3 ;蘇東坡作品及其綜合研究[J];黃岡師范學院學報;1988年04期
4 張福慶;;從蘇詩的用典看蘇軾晚年“忠君”思想的變化[J];江漢論壇;1990年07期
5 鐘嵐;;蘇軾研究學會第二次學術討論會在黃州舉行[J];黃岡師范學院學報;1982年03期
6 唐凱林;;海外研究蘇軾簡介[J];黃岡師范學院學報;1988年04期
7 衛(wèi)軍英;;蘇軾研究學術討論會述略[J];文學評論;1989年02期
8 蘇秘;;蘇軾研究會第三次學術討論會概況[J];黃岡師范學院學報;1988年04期
9 劉德;;《赤壁賦》中“適”字考辨[J];學語文;2008年03期
10 ;《蘇軾全集校注》出版[J];郭沫若學刊;2011年0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陶新華;;孫吳政權中荊州士人稀少的原因試探[A];魏晉南北朝史研究:回顧與探索——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第九屆年會論文集[C];2007年
2 朱歡歡;;蘇軾科技活動探析[A];第三屆全國科技哲學暨交叉學科研究生論壇文集[C];2010年
3 樊文禮;;唐代儒家士人華夷觀研究[A];唐史論叢(第十三輯)[C];2011年
4 蔡君;蘇雪痕;;淺談中國古典園林中的田園景境[A];中國風景園林學會2011年會論文集(下冊)[C];2011年
5 李磊;;江左士風在陳朝的延續(xù)及其終結[A];魏晉南北朝史研究:回顧與探索——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第九屆年會論文集[C];2007年
6 賈建飛;;淺談清人視野中的西域[A];中外關系史論文集第17輯——“草原絲綢之路”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7 王冀敏;;將華小建設成師生向往留戀的幸福家園——在追隨行知精神的道路上實現新的生長和超越[A];江蘇省陶行知研究會成立30周年慶祝大會論文集[C];2010年
8 曹立波;;論徐霞客的山水觀——從中國古代文人出游的動機談起[A];徐霞客研究(第14輯)[C];2006年
9 王鐵生;;從《士不遇賦》看董仲舒的理想人格[A];董仲舒與河北歷史文化研究[C];2007年
10 陳金鳳;;漢唐人才選舉與家族關系[A];魏晉南北朝史研究:回顧與探索——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第九屆年會論文集[C];2007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本報記者 廖文凱;激情回望:蘇軾研究30年[N];眉山日報;2010年
2 記者王玉娟;二十余載成就蘇軾研究最權威版本[N];中國新聞出版報;2010年
3 記者 鄭敏芝;中國礦大蘇軾研究院揭牌[N];徐州日報;2011年
4 深圳商報記者 劉悠揚;尋找士人的“江南”[N];深圳商報;2010年
5 特約記者 藍田;楊國強:走進晚清士人的心靈[N];中華讀書報;2009年
6 市委書記、省蘇軾研究會顧問 余斌;弘揚東坡文化 展詩書城風采[N];眉山日報;2005年
7 徐成淼;多姿多彩的鄉(xiāng)士人物畫[N];北京日報;2001年
8 吳琦;儒釋之間[N];光明日報;2002年
9 本報記者 高毅哲;如何讓傳統(tǒng)文化浸潤學生心靈[N];中國教育報;2011年
10 記者 何騰江 實習生 陳施雅;戰(zhàn)國士人言論自由[N];中山日報;2009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楊龍;北魏政權中的漢族士人研究[D];吉林大學;2010年
2 馮玉榮;明末清初松江士人與地方社會[D];復旦大學;2005年
3 金甫f
本文編號:84787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shgj/8478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