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班島社會變遷及其原住民民俗發(fā)展初探
發(fā)布時間:2017-08-13 16:08
本文關鍵詞:塞班島社會變遷及其原住民民俗發(fā)展初探
【摘要】:本文結合社會學視角與民俗學視角分析塞班島原住民社會的歷史現(xiàn)象,運用西方社會學理論,對塞班島社會變遷的本質原因進行分析、對塞班島社會變遷的規(guī)律進行總結。全文以時間發(fā)展的順序為主要脈絡,通過對歷史的回顧,盡可能的站在當時、當?shù)氐慕嵌?分析社會變遷向各個方向發(fā)展的可能性,總結出社會變遷的歷史規(guī)律性與必然性。文化的變遷源于社會變遷,然而社會變遷并不能像文化變遷那樣在考古學領域里留下物質的證據(jù),因而當我們在研究曾經(jīng)發(fā)生過的社會變遷時,當時的文化現(xiàn)象便是最好的依據(jù)和佐證。本文將大量篇幅用于描述塞班島原住民的文化歷史現(xiàn)象,根本目的在于為塞班島原住民的社會歷史變遷加以探究。通過文化研究社會,對于沒有文字記載更沒有社會學者研究的當時社會變遷的研究,這種由表及里的研究方式是本文可以利用的最佳研究途徑。因此,本文通過對現(xiàn)象的觀察探討其本質,通過對文化和歷史現(xiàn)象的研究深究其社會學內涵,通過對現(xiàn)存生物學及建筑學實體的分析探究其潛在的社會學意義。 文化的變遷是為適應社會的變遷,當支撐一個文化的社會歷史條件發(fā)生變化的時候,文化也會隨之進行變遷。而社會的變遷源自于經(jīng)濟的發(fā)展和技術的進步,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導致了生產(chǎn)關系的變更,社會制度和社會關系也就隨之發(fā)生變革。本文通過文化現(xiàn)象和歷史事件,深究當時的勞動力生產(chǎn)水平和經(jīng)濟情況,分析當時的社會狀況,結合社會學基本理論探討社會變遷和文化變遷的必然性。 社會學從來就不是一個孤立的學科,本文旁征博引從歷史、軍事、旅游等眾多領域,不芥蒂出處但求事實,將眾多與塞班島有關的資料進行比對、梳理、潤色之后呈現(xiàn)出來,夾敘夾議地對塞班島原住民的文化變遷和社會變遷情況一一羅列。筆者秉承在敘述上謹慎求實,在論述上大膽直接,力求將歷史還原真實、將理論回歸現(xiàn)實。本文先以共時性描述將每一特定歷史時期的社會生活方式加以刻畫并結合理論探討其必然性,最后以歷時性描述分別對塞班島原住民的社會生活方式在各個方面的變化進行總結并歸納其內在規(guī)律。 塞班島原住民的文化雖然受地理條件和歷史事件的影響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拉提文化”,但并未背離人類文化發(fā)展的共同規(guī)律。原始社會時期,由于生產(chǎn)力極度低下,塞班島原住民對自然的敬畏和對氣候的依賴表現(xiàn)在祭天祈雨的儀式上。這樣的儀式之所以會產(chǎn)生,是源于拉提文化的中心思想——制衡力,這種制衡力以交換的形式體現(xiàn)在社會生活中,因此社會交換是塞班島原住民與外界相處的主要方式。查莫洛人與加羅林人的融合是基于社會交換,塞班島原住民屈從于西班牙殖民者統(tǒng)治也是基于社會交換,塞班島原住民在二戰(zhàn)時傾向于美國而不是繁榮當?shù)氐娜毡具是基于社會交換,直至今日以塞班島為首府的整個被馬里亞納群島未能走向獨立建國的道路而是隸屬于美國依然是基于社會交換。受社會歷史條件變化的影響,拉提文化的外在表現(xiàn)形式展現(xiàn)了不同時期遺留下來的特點,但制衡力的思想依舊貫穿于塞班島原住民的意識形態(tài)之中。不同時期、不同背景下,不同的“力”在相互制衡,塞班島原住民的文化表現(xiàn)形式就不同。我們通過這些豐富的文化現(xiàn)象探究當時的那對制衡力是什么,也就是社會主要矛盾是什么,那么我們就可以分析出當時的社會是什么樣的情況。把這些不同時期的社會狀況貫穿到時間的縱軸之上,社會變遷的過程便躍然紙上。映襯了時間的社會變遷就被歷史事件演繹的活靈活現(xiàn)了,這些歷史事件的背景使社會變遷不再空泛和晦澀,反而更明確的指向一個規(guī)律,即技術的革新。自主研發(fā)也好,合作也罷,甚至是強加與逼迫,新的技術總是給塞班島原住民社會帶來了本質的沖擊和徹底瓦解重鑄的新生。 這個規(guī)律是合乎邏輯的,也是尊重歷史的,更是符合全人類社會變遷和文化變遷進程的。也許在其他地區(qū)其他歷史文化背景之下以不同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可能不會是“制衡力”或社會交換,但技術對社會變遷和文化變遷的影響必定都是巨大而深遠的。
【關鍵詞】:塞班島原住民 民俗 社會變遷
【學位授予單位】:東北財經(jīng)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2
【分類號】:K897.12;C912.8
【目錄】:
- 摘要2-4
- ABSTRACT4-10
- 1 緒論10-15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義10-12
- 1.1.1 研究背景10-11
- 1.1.2 研究意義11-12
- 1.2 國外理論研究12-13
- 1.3 研究方法及可能的創(chuàng)新之處13-15
- 1.3.1 研究方法13-14
- 1.3.2 可能的創(chuàng)新之處14-15
- 2 原始社會時期的民族融合15-27
- 2.1 塞班島的自然環(huán)境15
- 2.2 塞班島的原始居民來源15-16
- 2.2.1 首先上島的原住民——查莫洛人15-16
- 2.2.2 加羅林人的登陸16
- 2.3 查莫洛人與加羅林人的融合16-17
- 2.3.1 善于潛水的查莫洛人16-17
- 2.3.2 查莫洛人接受加羅林人的可能性17
- 2.4 查莫洛人與加羅林人融合帶來的社會變遷17-20
- 2.4.1 查莫洛人與加羅林人的經(jīng)濟融合18-19
- 2.4.2 查莫洛人與加羅林人的政治融合19
- 2.4.3 查莫洛人與加羅林人的民族融合19-20
- 2.5 查莫洛人與加羅林人融合帶來的文化變遷20-26
- 2.5.1 查莫洛人與加羅林人的藝術融合20-22
- 2.5.2 查莫洛人與加羅林人的建筑風格融合22-23
- 2.5.3 查莫洛人與加羅林人的宗教信仰融合23
- 2.5.4 查莫洛人與加羅林人的飲食習慣融合23-26
- 2.6 查莫羅人與加羅林人沖突的正面效應26-27
- 3 殖民地時期的社會變化27-36
- 3.1 殖民者的血統(tǒng)入侵——強制性民族融合27-28
- 3.2 塞班島原住民受奴役的原因28-31
- 3.2.1 “圣母之泉”的發(fā)現(xiàn)——信仰的改變29-30
- 3.2.2 生產(chǎn)技術的進步30-31
- 3.3 西班牙文化對原住民文化變遷的影響31-34
- 3.3.1 宗教31-32
- 3.3.2 語言32-34
- 3.3.3 建筑34
- 3.3.4 飲食習慣34
- 3.4 原住民對外來文化的抵御——禁煙令34-35
- 3.5 德國殖民時期35-36
- 4 日本委托統(tǒng)治時期對社會變遷的影響36-45
- 4.1 日本對塞班島的經(jīng)濟建設36
- 4.2 二戰(zhàn)對塞班島社會變遷的深遠影響36-41
- 4.2.1 經(jīng)濟影響37-38
- 4.2.2 政治影響38-40
- 4.2.3 文化影響40-41
- 4.3 石碑林立的塞班島41-42
- 4.4 日本對原住民文化變遷的影響42-43
- 4.4.1 飲食習慣42
- 4.4.2 居住習慣42-43
- 4.4.3 二戰(zhàn)對原住民意識形態(tài)的影響43
- 4.5 戰(zhàn)后日本對塞班島的影響43-45
- 5 美國托管時期對社會變遷的決定性作用45-53
- 5.1 二戰(zhàn)時的社會關系45-46
- 5.2 原住民對美國政府的依賴性46-47
- 5.3 二戰(zhàn)后塞班島的社會變遷47-50
- 5.3.1 政治——民主化47-48
- 5.3.2 人口——政策性變動48-50
- 5.3.3 教育——北馬里亞納學院50
- 5.4 二戰(zhàn)后原住民的文化變遷50-51
- 5.4.1 藝術——菲律賓與夏威夷藝術的結合50-51
- 5.4.2 建筑——“拉提文化”的延伸51
- 5.4.3 飲食——速食文化的浸染51
- 5.5 自然條件——原住民的籌碼51-53
- 6 塞班島原住民社會變遷的總結53-61
- 6.1 社會性質的變化53
- 6.2 社會結構的變化53-56
- 6.2.1 權力結構的變化54-55
- 6.2.2 權力的更替55-56
- 6.3 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56-58
- 6.3.1 生產(chǎn)方式的變化56-57
- 6.3.2 勞動技術水平的提高57-58
- 6.3.3 勞動能力的提高58
- 6.4 社會文化的變遷58-61
- 6.4.1 宗教因素的作用59
- 6.4.2 建筑藝術對社會變遷的反映59-61
- 參考文獻61-65
- 后記65-66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宗曉蓮;布迪厄文化再生產(chǎn)理論對文化變遷研究的意義——以旅游開發(fā)背景下的民族文化變遷研究為例[J];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02期
2 馬鳳鳴;社會學視野下的文化變遷理論[J];甘肅政法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04年02期
3 張寶根;黃曉春;;從文化變遷看當代中華民族傳統(tǒng)體育的傳承[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09年05期
4 李樹喜;;塞班島:鮮花覆蓋的戰(zhàn)場[J];報告文學;2007年09期
5 汪愫文;;火焰樹的島嶼——塞班[J];世界博覽;1994年06期
6 高峰雁;;論社會變遷與社會沖突的互動[J];河南財政稅務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1年03期
7 楊柳;;塞班島——火焰樹林中的圣地[J];資源與人居環(huán)境;2010年15期
8 吳前進;;跨國主義的移民研究——歐美學者的觀點和貢獻[J];華僑華人歷史研究;2007年04期
9 蔣超英;建筑與人文和自然環(huán)境的水乳交融──塞班島建筑掠影[J];華中建筑;2001年02期
10 龔勝生;何小芊;;旅游地文化變遷與整合的文化地理學透視[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年03期
,本文編號:66814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shgj/668145.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