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際獲得與主觀獲得感——基于社會公平感知對公共服務的調節(jié)作用
發(fā)布時間:2021-08-09 22:37
本文利用2015年中國綜合社會調查(CGSS2015)數(shù)據,基于社會公平理論、相對剝奪理論,實證檢驗了公共服務獲得、社會公平感知與農村流動人口公共服務獲得感的關系。研究結果表明,公共服務獲得、社會公平感知均能顯著增進農村流動人口的公共服務獲得感,此外,社會公平感知是"獲得-獲得感"作用機制的一個調節(jié)變量,其中,機會公平感知弱化公共服務獲得對公共服務獲得感的正向作用,結果公平感知的調節(jié)作用不顯著。本文探討了公共服務的實際獲得與主觀獲得感之間的關系,有利于揭示農村流動人口的客觀獲得與主觀獲得之間的復雜社會心理過程,同時也為基層政府研究如何提高農村流動人口的公共服務獲得感提供可供參考的建議。
【文章來源】:甘肅理論學刊. 2020,(06)
【文章頁數(shù)】:9 頁
【部分圖文】:
概念模型
為了檢驗兩種不同類型社會公平感知的調節(jié)作用,在對公共服務獲得、結果公平感知和機會公平感知變量進行中心化的基礎上生成對應的交互變量。隨后,模型4在模型3的基礎上同時加入“公共服務獲得×結果公平感知”和“公共服務獲得×機會公平感知”;貧w結果表明,結果公平感知的調節(jié)作用不顯著(β=0.009,p=0.727>0.05),而機會公平感知具有負向的調節(jié)作用(β=-0.047,p<0.01)。因此,假設4不成立,假設5得到支持,其調節(jié)效應如圖2所示。五、研究結論與討論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客觀“獲得”與主觀“獲得感”——基于地位獲得與社會流動的視角[J]. 項軍. 社會發(fā)展研究. 2019(02)
[2]民生公共服務的國民“獲得感”:測量與解析——基于MIMIC模型的經驗證據[J]. 陽義南. 公共行政評論. 2018(05)
[3]中國居民民生獲得感與民生滿意度:測度及差異分析[J]. 葉胥,謝遲,毛中根. 數(shù)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 2018(10)
[4]自雇還是受雇:農村流動人口人力資本作用機理與實證檢驗——基于CGSS數(shù)據經驗分析[J]. 景再方,陳娟娟,楊肖麗. 農業(yè)經濟問題. 2018(06)
[5]城鄉(xiāng)流動與社會公平認知:當前流動人口社會公平認知狀況分析[J]. 麻寶斌,郝瑞琪,杜平. 理論月刊. 2018(06)
[6]居住空間與公共服務差異化:城市居民公共服務獲得感研究[J]. 李斌,張貴生. 理論學刊. 2018(01)
[7]實際獲得、公平認知與居民獲得感[J]. 黃艷敏,張文娟,趙娟霞. 現(xiàn)代經濟探討. 2017(11)
[8]獲得感的時代內涵與國外經驗借鑒[J]. 曹現(xiàn)強,李爍. 人民論壇·學術前沿. 2017(02)
[9]獲得感:人民幸福的核心坐標[J]. 康來云. 學習論壇. 2016(12)
[10]“獲得感”的價值彰顯[J]. 楊偉榮,張方玉. 重慶社會科學. 2016(11)
本文編號:3332926
【文章來源】:甘肅理論學刊. 2020,(06)
【文章頁數(shù)】:9 頁
【部分圖文】:
概念模型
為了檢驗兩種不同類型社會公平感知的調節(jié)作用,在對公共服務獲得、結果公平感知和機會公平感知變量進行中心化的基礎上生成對應的交互變量。隨后,模型4在模型3的基礎上同時加入“公共服務獲得×結果公平感知”和“公共服務獲得×機會公平感知”;貧w結果表明,結果公平感知的調節(jié)作用不顯著(β=0.009,p=0.727>0.05),而機會公平感知具有負向的調節(jié)作用(β=-0.047,p<0.01)。因此,假設4不成立,假設5得到支持,其調節(jié)效應如圖2所示。五、研究結論與討論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客觀“獲得”與主觀“獲得感”——基于地位獲得與社會流動的視角[J]. 項軍. 社會發(fā)展研究. 2019(02)
[2]民生公共服務的國民“獲得感”:測量與解析——基于MIMIC模型的經驗證據[J]. 陽義南. 公共行政評論. 2018(05)
[3]中國居民民生獲得感與民生滿意度:測度及差異分析[J]. 葉胥,謝遲,毛中根. 數(shù)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 2018(10)
[4]自雇還是受雇:農村流動人口人力資本作用機理與實證檢驗——基于CGSS數(shù)據經驗分析[J]. 景再方,陳娟娟,楊肖麗. 農業(yè)經濟問題. 2018(06)
[5]城鄉(xiāng)流動與社會公平認知:當前流動人口社會公平認知狀況分析[J]. 麻寶斌,郝瑞琪,杜平. 理論月刊. 2018(06)
[6]居住空間與公共服務差異化:城市居民公共服務獲得感研究[J]. 李斌,張貴生. 理論學刊. 2018(01)
[7]實際獲得、公平認知與居民獲得感[J]. 黃艷敏,張文娟,趙娟霞. 現(xiàn)代經濟探討. 2017(11)
[8]獲得感的時代內涵與國外經驗借鑒[J]. 曹現(xiàn)強,李爍. 人民論壇·學術前沿. 2017(02)
[9]獲得感:人民幸福的核心坐標[J]. 康來云. 學習論壇. 2016(12)
[10]“獲得感”的價值彰顯[J]. 楊偉榮,張方玉. 重慶社會科學. 2016(11)
本文編號:333292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shgj/33329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