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異情景下的身份選擇 ——以寬甸下露河朝鮮族為例
發(fā)布時間:2021-05-06 01:25
身份是外在標志,認同是內心抉擇。差異情境下的身份抉擇,不僅僅是內心認同的外顯,更是情境差異的適應策略。本研究以遼寧省寬甸滿族自治縣下露河朝鮮族鄉(xiāng)為田野調查點,從歷史文本書寫、異鄉(xiāng)復合多元文化情境、故鄉(xiāng)旅游文化展示等為歷史線索和現(xiàn)實情境,對朝鮮族同胞在不同情境下身份的差異化進行描述,對比分析在文本情境中的身份轉換、異鄉(xiāng)復合多元文化情境中的身份適應以及故鄉(xiāng)旅游文化展示中的身份凸顯,探討差異情境下的身份選擇問題。歷史上的寬甸地區(qū)屬于滿族故地,自十六世紀朝鮮族人開始在鴨綠江沿岸從事生產生活活動。作為帝國的附屬,朝鮮族人零星的活動并未進入帝國歷史的書寫,在寬甸歷代縣志中也只是偶露崢嶸。清末隨著朝鮮族人開始大量進入我國東北地區(qū)從事農業(yè)生產活動,群體性生產生活和影響日益增加,朝鮮族人也逐漸融入中華民族大家庭,開始進入地方文獻的書寫,在抗日戰(zhàn)爭中的英雄事跡更是成為寬甸重要的歷史記憶。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經(jīng)過民族認定,朝鮮族作為中華民族的一員得到了法律認可,作為主體的朝鮮族的身份、歷史、文化等都已融入了中華民族大家庭,下露河的朝鮮族人在過去曾經(jīng)“隱匿”的朝鮮族身份又逐漸“彰顯”出來,圍繞寬甸朝鮮族的文本書寫...
【文章來源】:沈陽師范大學遼寧省
【文章頁數(shù)】:47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導論
一、研究緣由
二、研究目的及意義
三、研究內容
四、研究方法
五、文獻綜述
(一) 國內外研究現(xiàn)狀
(二) 關于朝鮮族認同相關研究
第一章:田野地點的概述
一、歷史沿革
二、行政區(qū)劃
第二章:身份認知的轉換:從隱匿到書寫
一、民族名稱的變化
(一) 族稱來源
(二) 族稱變遷
二、文本書寫中的身份轉變
(一) 隱匿身份:十六世紀初至十九世紀末
(二) 正名階段:二十世紀初至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年代
(三) 被書寫的朝鮮族: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之后
第三章:身份認知的策略使用
一、民族身份的雙重認知
二、身份認知的選擇
(一) 朝鮮族的人口流動
(二) 韓國勞務:雙重身份的適應
(三) 國內謀職:文化邊界的使用
(四) 地方社會生活:地方社會生活中的混融與分離
第四章:旅游文化展示中的身份凸顯
一、民俗村:符號的集中展示
(一) 服飾與活動
(二) 語言的使用
(三) 博物館
二、政府、商人、地方群體對符號意義的解釋
(一) 政府對符號意義的詮釋
(二) 開發(fā)商對符號意義的加工
(三) 地方社會成員對符號的應用
結論
參考文獻
致謝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三重脫嵌”:流動的朝鮮族——基于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圖們農村地區(qū)的實地研究[J]. 席婷婷. 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8(02)
[2]“一國多族”和“一族多國”的現(xiàn)實發(fā)展與理論創(chuàng)新[J]. 納日碧力戈. 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7(02)
[3]朝鮮族跨國流動下的歸屬困境與文化認同[J]. 李婧怡. 文化縱橫. 2016(03)
[4]中國朝鮮族的國民認同現(xiàn)狀分析[J]. 樸政君. 延邊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5(02)
[5]朝鮮族的反日斗爭與雙向認同[J]. 劉智文. 朝鮮·韓國歷史研究. 2013(01)
[6]南嶺瑤族不同支系的族群互動關系研究——一個瑤族村落的民族志考察[J]. 胡鐵強,陳敬勝. 貴州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2(06)
[7]全球化視野下的中國民族關系研究:內視、自覺與正義[J]. 納日碧力戈. 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1(06)
[8]當代多民族社區(qū)族群關系模式探析——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為例[J]. 李然. 北方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1(03)
[9]論“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J]. 陳茂榮. 學術界. 2011(04)
[10]論多民族國家中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的沖突——以中國為例[J]. 徐黎麗. 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1(01)
博士論文
[1]云南通海蒙古族的民族認同研究[D]. 符廣興.云南大學 2015
[2]中國朝鮮族流動人口社會適應研究[D]. 徐芳.中央民族大學 2013
[3]歷史鏡像中的“撒拉爾”[D]. 常海燕.中央民族大學 2012
[4]變遷、互動、交融與發(fā)展[D]. 曾曉進.福建師范大學 2011
[5]民族認同、族際認同與國家認同的共生關系研究[D]. 畢躍光.中央民族大學 2011
[6]在文明與鄉(xiāng)野之間[D]. 張原.中央民族大學 2008
[7]朝鮮族的認同意識研究[D]. 李晶.中央民族大學 2007
[8]清代臺灣拓墾中的族群關系研究[D]. 周典恩.廈門大學 2007
[9]全球化背景下的思考:中國民族政策及朝鮮族歷史、現(xiàn)狀與未來[D]. 崔慶植.中央民族大學 2004
[10]近代朝鮮移民與東北地區(qū)水田開發(fā)史研究[D]. 衣保中.南京農業(yè)大學 2002
碩士論文
[1]社會變遷中的族群認同與族群關系[D]. 姚佳君.廣西民族大學 2014
[2]跨國互動中朝鮮族身份認同的變化[D]. 金子暄.南京大學 2013
[3]論多族群村落中的族群認同與交往[D]. 孟永強.蘭州大學 2012
[4]遼寧下露河鄉(xiāng)朝鮮族身份認同的調查與探索[D]. 汪源.陜西師范大學 2011
[5]民族認同的多重表述[D]. 吳偉偉.內蒙古大學 2010
[6]錫都個舊:資源開發(fā)與族群認同[D]. 李霞.中山大學 2010
[7]“夷漢雜處”——一座邊地古城的政治、族群與文化[D]. 楊若愚.廈門大學 2009
[8]賀州客家與瑤族族群關系研究[D]. 李葉青.廣西師范大學 2007
[9]中國朝鮮族文化價值意識的變遷[D]. 樸東勛.延邊大學 2002
本文編號:3170967
【文章來源】:沈陽師范大學遼寧省
【文章頁數(shù)】:47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導論
一、研究緣由
二、研究目的及意義
三、研究內容
四、研究方法
五、文獻綜述
(一) 國內外研究現(xiàn)狀
(二) 關于朝鮮族認同相關研究
第一章:田野地點的概述
一、歷史沿革
二、行政區(qū)劃
第二章:身份認知的轉換:從隱匿到書寫
一、民族名稱的變化
(一) 族稱來源
(二) 族稱變遷
二、文本書寫中的身份轉變
(一) 隱匿身份:十六世紀初至十九世紀末
(二) 正名階段:二十世紀初至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年代
(三) 被書寫的朝鮮族: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之后
第三章:身份認知的策略使用
一、民族身份的雙重認知
二、身份認知的選擇
(一) 朝鮮族的人口流動
(二) 韓國勞務:雙重身份的適應
(三) 國內謀職:文化邊界的使用
(四) 地方社會生活:地方社會生活中的混融與分離
第四章:旅游文化展示中的身份凸顯
一、民俗村:符號的集中展示
(一) 服飾與活動
(二) 語言的使用
(三) 博物館
二、政府、商人、地方群體對符號意義的解釋
(一) 政府對符號意義的詮釋
(二) 開發(fā)商對符號意義的加工
(三) 地方社會成員對符號的應用
結論
參考文獻
致謝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三重脫嵌”:流動的朝鮮族——基于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圖們農村地區(qū)的實地研究[J]. 席婷婷. 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8(02)
[2]“一國多族”和“一族多國”的現(xiàn)實發(fā)展與理論創(chuàng)新[J]. 納日碧力戈. 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7(02)
[3]朝鮮族跨國流動下的歸屬困境與文化認同[J]. 李婧怡. 文化縱橫. 2016(03)
[4]中國朝鮮族的國民認同現(xiàn)狀分析[J]. 樸政君. 延邊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5(02)
[5]朝鮮族的反日斗爭與雙向認同[J]. 劉智文. 朝鮮·韓國歷史研究. 2013(01)
[6]南嶺瑤族不同支系的族群互動關系研究——一個瑤族村落的民族志考察[J]. 胡鐵強,陳敬勝. 貴州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2(06)
[7]全球化視野下的中國民族關系研究:內視、自覺與正義[J]. 納日碧力戈. 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1(06)
[8]當代多民族社區(qū)族群關系模式探析——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為例[J]. 李然. 北方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1(03)
[9]論“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J]. 陳茂榮. 學術界. 2011(04)
[10]論多民族國家中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的沖突——以中國為例[J]. 徐黎麗. 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1(01)
博士論文
[1]云南通海蒙古族的民族認同研究[D]. 符廣興.云南大學 2015
[2]中國朝鮮族流動人口社會適應研究[D]. 徐芳.中央民族大學 2013
[3]歷史鏡像中的“撒拉爾”[D]. 常海燕.中央民族大學 2012
[4]變遷、互動、交融與發(fā)展[D]. 曾曉進.福建師范大學 2011
[5]民族認同、族際認同與國家認同的共生關系研究[D]. 畢躍光.中央民族大學 2011
[6]在文明與鄉(xiāng)野之間[D]. 張原.中央民族大學 2008
[7]朝鮮族的認同意識研究[D]. 李晶.中央民族大學 2007
[8]清代臺灣拓墾中的族群關系研究[D]. 周典恩.廈門大學 2007
[9]全球化背景下的思考:中國民族政策及朝鮮族歷史、現(xiàn)狀與未來[D]. 崔慶植.中央民族大學 2004
[10]近代朝鮮移民與東北地區(qū)水田開發(fā)史研究[D]. 衣保中.南京農業(yè)大學 2002
碩士論文
[1]社會變遷中的族群認同與族群關系[D]. 姚佳君.廣西民族大學 2014
[2]跨國互動中朝鮮族身份認同的變化[D]. 金子暄.南京大學 2013
[3]論多族群村落中的族群認同與交往[D]. 孟永強.蘭州大學 2012
[4]遼寧下露河鄉(xiāng)朝鮮族身份認同的調查與探索[D]. 汪源.陜西師范大學 2011
[5]民族認同的多重表述[D]. 吳偉偉.內蒙古大學 2010
[6]錫都個舊:資源開發(fā)與族群認同[D]. 李霞.中山大學 2010
[7]“夷漢雜處”——一座邊地古城的政治、族群與文化[D]. 楊若愚.廈門大學 2009
[8]賀州客家與瑤族族群關系研究[D]. 李葉青.廣西師范大學 2007
[9]中國朝鮮族文化價值意識的變遷[D]. 樸東勛.延邊大學 2002
本文編號:317096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shgj/31709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