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社科論文 > 社會學論文 >

提升安全感:失獨父母依戀關系的重建

發(fā)布時間:2021-03-10 23:07
  安全的依戀是失獨父母社會互動網絡維持與安全需求滿足的重要條件。失獨事件使失獨父母的自我依戀逐漸異化、錯亂,最終陷入角色憂慮中的依戀焦慮;與此同時,對他人的依戀也相繼中斷、焦慮,直至形成文化消極影響下的依戀排斥。不安全專注型、不安全冷漠型、不安全恐懼型依戀成為失獨父母情感依戀的主要類型,進而導致失獨父母在社會互動網中安全感的全面喪失。因此,在家庭治療觀的理念指導下,重建安全的依戀關系,全面提升該群體的安全感,是失獨父母社會再融入的前提。 

【文章來源】:山東社會科學. 2017,(06)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頁數】:8 頁

【部分圖文】:

提升安全感:失獨父母依戀關系的重建


Bartholomew的成人依戀類型

父母,進程


罅康畝郎?優(yōu)?彝ィ?腋美嗉彝ケ局?上是風險家庭②。一旦子女意外去世,對父母產生的影響極為嚴重,并由此導致失獨父母的社會情境發(fā)生一系列變動。所謂“情境變動”,實質上是主體與客體互動條件的改變,包含自我和他人兩個方面。對于獨生子女父母而言,在子女漫長的成長過程中,父母與子女間建立了雙向、深厚的情感依戀。畢生發(fā)展觀認為,畢生的發(fā)展是階段、歷史、非規(guī)范性事件三個亞系統(tǒng)共同并相互作用下的產物,③獨生子女死亡具有的非規(guī)范性,必然導致失獨父母的互動情境發(fā)生變動,并使其對自我和他人的依戀隨之發(fā)生變動(見圖2),從而影響在依戀基礎上形成的自我與他人的情感聯(lián)結狀態(tài)。圖2失獨父母的依戀變動進程(一)自我依戀的變動進程對于失獨父母而言,子女的死亡會導致他們倫理價值的迅速消解,重創(chuàng)他們對自我和世界的認知,挑戰(zhàn)他們存在的意義與信念,使他們原有的對世界的認知呈現(xiàn)出脫序、混亂的狀態(tài),對自我的依戀認知也隨即發(fā)96①②③徐曉軍:《社會弱勢群體的邊緣化及其應對》,《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6期。穆光宗:《獨生子女家庭本質上是風險家庭》,《人口研究》2004年第1期。PaulBBaltes,“TheoreticalPropositionsofLife-SpanDevelopmentalPsychology:OntheDynamicsbetweenGrowthandDecline”,inDevelopmen-talPsychology,23.1(1999),pp.60-80.

類型,親密關系,個體自我,父母


山東社會科學2017·6社會學研究圖1Bartholomew的成人依戀類型全冷漠型(dismissing),即個體自我肯定的同時回避他人,輕視親密關系的重要性,特別是面對壓力性事件時,傾向于與他人保持距離,強迫性地依靠自我,認為弱化與他人的親密關系,才能維持自我較高程度的自尊;不安全恐懼型(fearful),即個體自我焦慮并且回避他人,認為自我是不值得被愛的,并且害怕被他人拒絕,處于渴望但是又害怕親密關系的矛盾中,尤其是處于痛苦階段時,會退出與他人的依戀關系,試圖保持最低程度的關系水平以不受到他人拒絕。明顯,后三種類型都屬于不安全依戀類型。由此可知,當個體面臨突發(fā)性危機時,如依戀對象的喪失,往往會對個體的內部工作模式造成劇烈沖擊,導致個體的情感依戀發(fā)生變動,包括自我依戀及對他人依戀的變動,從而影響個體與其周圍他人的互動方式,最終與不同的他人形成不同類型的依戀關系。同時,從成人依戀類型的特征中可知,自我焦慮及回避他人狀態(tài)的形成,是源于個體安全感的缺失,若長期處于這種狀態(tài),個體可能會難以度過正常的哀傷周期,或沉迷悲傷無法自拔,或致使人際關系呈現(xiàn)扭曲狀態(tài),極可能導致個體陷入結構-心理雙重邊緣地帶①。二、失獨父母依戀變動的進程烏爾里希·貝克認為,我們處在一個不同于以往任何時代的風險社會,過去的政策與行為將會造成現(xiàn)在或者未來的風險。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中國,計劃生育政策催生了大量的獨生子女家庭,且該類家庭本質上是風險家庭②。一旦子女意外去世,對父母產生的影響極為嚴重,并由此導致失獨父母的社會情境發(fā)生一系列變動。所謂“情境變動”,實質上是主體與客體互動條件的改變,包含自我和他人兩個方面。對于獨生子女父母而言,在子女漫長的成長過程中,父母與子女間建立了雙向、深厚的情感依戀。?


本文編號:3075436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shgj/3075436.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All Rights Reserved | 網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d4082***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