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爾干:道德本原與現(xiàn)代潮流以自殺類型為線索
[Abstract]:Contrary to conventional wisdom, Durkheim's suicide is not a scientific work that draws empirical conclusions through statistical analysis, behind the four types of suicide. There is a complete pathological analysis of modern society. Starting with the types of suicide, this paper attempts to reveal Durkheim's thoughts on the origin of human nature and the health of society by connecting with Durkheim's works on moral education and primitive religion. On the other hand, from the angle of civilization history, combined with Durkheim's discussion on the history of French secondary education and the history of politics and law, the author explores the origin and evolution of Durkheim's modern society in Western Europe. In Durkheim's view, it is the extreme development of the modern social trend that leads to various social crises and morbid conditions. In order to overcome this dangerous tendency of modern society, we must go back to history to investigate the origin and evolution of the modern trend, in order to continue the tradition and rebuild the people's mind and moral order under the changing realistic conditions.
【作者單位】: 中國政法大學社會學院;
【基金】:2013年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涂爾干的道德教育思想與職業(yè)倫理及公民道德的社會建設”(13BSH004)的階段性成果~~
【分類號】:C913.9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孫帥;;神圣社會下的現(xiàn)代人——論涂爾干思想中個體與社會的關系[J];社會學研究;2008年04期
2 王林平;;涂爾干實證思想的內涵[J];學術交流;2009年07期
3 陳頎;;走向“集體歡騰”:涂爾干社會理論的危險[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3期
4 呂付華;;失范與秩序:重思涂爾干的社會團結理論[J];云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02期
5 渠敬東;涂爾干的遺產:現(xiàn)代社會及其可能性[J];社會學研究;1999年01期
6 張海洋;涂爾干及其學術遺產[J];社會學研究;2000年05期
7 王宗昱;涂爾干的宗教社會學[J];求是學刊;2001年04期
8 李文華;涂爾干的人性觀、社會觀、科學觀和方法觀[J];甘肅社會科學;2005年05期
9 戴桂斌;;涂爾干:社會的失范與重建[J];襄樊學院學報;2006年06期
10 戚干舞;;知識的社會起源——涂爾干的范疇理論略析[J];新學術;2007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2條
1 張兆曙;;涂爾干的遺產和遺憾[A];秩序與進步:中國社會變遷與浙江發(fā)展經驗——浙江省社會學學會2006年年會暨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2 張偉;;以涂爾干集體意識的觀點淺析當前社會秩序的維持[A];2011年貴州省社會科學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4條
1 李英飛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把科學理性主義拓展到人們的行為中[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2 胡煉剛 南京大學社會學院;重訪涂爾干的社會學認識論[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2年
3 田建明;涂爾干及其對社會學人類學的貢獻[N];中國民族報;2008年
4 秦暉;價值關懷與實證研究[N];南方周末;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迅;涂爾干社會理論的文化之維[D];江西財經大學;2012年
2 于鵬;涂爾干的社會觀與現(xiàn)代個體的林中路[D];沈陽師范大學;2015年
3 蔡振東;涂爾干與布迪厄教育社會學思想之比較研究[D];東北財經大學;2016年
4 張貫磊;作為道德共同體的理想社會[D];華東理工大學;2015年
5 陳松鳳;涂爾干道德教育思想及其當代意義[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6 向輝;社會團結:從涂爾干到羅蒂[D];北京大學;2007年
7 徐秀明;涂爾干與布迪厄幾種教育社會學觀點比較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8年
8 黃振羽;社會的結構維度與象征維度[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1年
9 馬宗亮;論涂爾干集體意識[D];華東理工大學;2012年
10 胡晏瑜;基于人的尺度的教育[D];浙江大學;2012年
,本文編號:236721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shgj/23672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