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社科論文 > 社會學論文 >

從思想到理論:論本土傳播理論建構的可能性路徑

發(fā)布時間:2018-07-26 14:10
【摘要】:理論建構是社會科學研究的重要目標。關于"傳統(tǒng)思想"轉化為"傳播理論"的問題,回答"是否可能"、"為何可能"比回答"如何可能"更為重要。吉登斯的"雙重解釋"說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認識論和方法論資源:第一,社會科學家要像"社會成員理解自身"一樣來理解社會成員的行動,因而社會科學理論和常識必然擁有一部分"共有知識";第二,社會科學家又必須超越常識理解,建構更為精致的理論;第三,社會科學理論極大地影響著常識世界,甚至成為常識的一部分。"雙重解釋"意味著,理論和經(jīng)驗之間沒有絕對的鴻溝,傳統(tǒng)思想和經(jīng)驗之間更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詹姆斯·凱瑞的"傳播的儀式觀",就是利用傳統(tǒng)思想建構理論的典范。這就是為從"思想"到"理論"的可能性路徑提供的論證。而儒家道德傳遞觀,或許是三者之間的"共有的知識"。
[Abstract]: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is an important goal of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On the question that "traditional thought" is transformed into "communication theory", it is more important to answer "is possible", "why possible" than "how possible". Giddens'"double interpretation" theory provides us with a good source of epistemology and methodology: first, social scientists need to understand social members' actions as "social members understand themselves". Therefore, social science theories and common sense must have a part of "common knowledge"; second, social scientists must go beyond common sense understanding and construct more elaborate theories; third, social science theories greatly affect the common sense world. Even become a part of common sense. " Double interpretation means that there is no absolute gap between theory and experience, and there is a more inextricable connection between traditional thought and experience. James Carey's "concept of Communication ritual" is a model of constructing theory by using traditional ideas. This is the argument for the possible path from thought to theory. The Confucian view of moral transmission may be the "common knowledge" between the three.
【作者單位】: 浙江大學傳播研究所;浙江大學傳媒與文化產(chǎn)業(yè)研究中心;
【基金】:2013年度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課題“華夏傳播理論研究:新視野、新思維、新路徑”(13NDJC169YB) 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浙江省傳播與文化產(chǎn)業(yè)研究中心”的成果之一
【分類號】:C1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2條

1 劉海龍;;傳播研究本土化的兩個維度[J];現(xiàn)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1年09期

2 吳予敏;;中國傳播觀念史研究的進路與方法[J];新聞與傳播研究;2008年03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7條

1 肖葉飛;;傳媒產(chǎn)業(yè)融合與政府規(guī)制改革[J];國際新聞界;2011年12期

2 鄒利斌;孫江波;;在“本土化”與“自主性”之間——從“傳播研究本土化”到“傳播理論的本土貢獻”的若干思考[J];國際新聞界;2011年12期

3 董天策;;新聞傳播理論深化與創(chuàng)新的方法論路徑[J];當代傳播;2015年04期

4 李朝杰;白貴;;關隴集團與貞觀時期文學的條件預設——一個觀念史角度的考察[J];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1期

5 曾哲;;我國西部地區(qū)憲政文化建設本土化研究[J];山東大學法律評論;2012年00期

6 葉琿;;淺議社會系統(tǒng)論在中國傳播學實踐中的指導作用[J];新聞研究導刊;2014年07期

7 曾凡斌;;我國新聞傳播學研究國際化的現(xiàn)狀、環(huán)節(jié)與突破[J];中州學刊;2015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條

1 谷征;;“北京調(diào)查”三十年后再反思:兼論中美早期受眾研究之比較[A];中國傳媒大學第六屆全國新聞學與傳播學博士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2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李朝杰;貞觀時期文學研究[D];河北大學;2010年

2 楊健;建筑學理論形成方法[D];重慶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4條

1 吳國強;《墨子》研究之研究[D];溫州大學;2011年

2 丁志遠;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大陸傳播學的研究趨向分析[D];浙江大學;2009年

3 熊文珍;中國互聯(lián)網(wǎng)14年研究——事件與觀念的視角[D];南昌大學;2009年

4 劉尚正;15年來我國新聞傳播研究方法透視[D];南昌大學;2014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8條

1 陳力丹;關于傳播學研究的幾點意見[J];國際新聞界;2002年02期

2 劉海龍;;從受眾研究看“傳播學本土化”話語[J];國際新聞界;2008年07期

3 翟學偉;;報的運作方位[J];社會學研究;2007年01期

4 陳力丹;;新聞傳播學:學科的分化、整合與研究方法創(chuàng)新[J];現(xiàn)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1年04期

5 胡翼青;;傳播研究本土化路徑的迷失——對“西方理論,中國經(jīng)驗”二元框架的歷史反思[J];現(xiàn)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1年04期

6 李彬;反思:傳播研究本土化的困惑[J];現(xiàn)代傳播-北京廣播學院學報;1995年06期

7 趙月枝;鄧理峰;;中國的“美國中心論”與中國新聞業(yè)和新聞傳播學術的發(fā)展——與加拿大西蒙-弗雷澤大學傳播學院趙月枝教授的對話[J];新聞大學;2009年01期

8 王怡紅;;從歷史到現(xiàn)實:“16字方針”的意義闡釋[J];新聞與傳播研究;2007年04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開題會 中國特色政治傳播理論與策略體系研究[J];現(xiàn)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2年01期

2 譚箭;對廣義傳播理論基礎的初步研究[J];咸寧師專學報;1995年02期

3 黃艾華;深化理論研究 拓展學術領域——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系“新聞傳播理論創(chuàng)新”學術研討會綜述[J];新聞知識;2003年03期

4 張金海;程明;;從產(chǎn)品推銷到營銷與傳播整合——20世紀廣告?zhèn)鞑ダ碚摪l(fā)展的歷史回顧[J];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06年06期

5 J.Z.愛門森;;探足于“后現(xiàn)代”、“后美國”與“復古求變”的交叉河流——論國際傳播理論的亞洲中心學派[J];浙江社會科學;2008年08期

6 星亮;;從歷史研究看理論發(fā)展——對營銷傳播理論演進路徑的理解與詮釋[J];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年04期

7 林伯江;周士琳;;傳播理論及其在教育中的應用[J];現(xiàn)代外國哲學社會科學文摘;1984年03期

8 高蘊琦;;傳播理論與教育改革[J];外語電化教學;1986年01期

9 高蘊琦;教育傳播理論及其應用[J];繼續(xù)醫(yī)學教育;1995年01期

10 袁勝;;用戰(zhàn)略傳播理論拓寬學生國際視野[J];課程教育研究;2014年06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4條

1 周自祥;;平民化傳播理論的建構[A];中國傳媒大學第六屆全國新聞學與傳播學博士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2年

2 王怡紅;;關系傳播理論的邏輯解釋——兼論人際交流研究的主要對象問題[A];中國傳播學會成立大會暨第九次全國傳播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3 夏s,

本文編號:2146267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shgj/2146267.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aff43***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