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社科論文 > 社會學論文 >

論當代中國學術話語體系的自主建構

發(fā)布時間:2018-06-16 13:55

  本文選題:話語體系 + 中國學術 ; 參考:《中國社會科學》2011年02期


【摘要】:新中國成立60年尤其是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經濟社會發(fā)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現有的全球發(fā)展觀念,對各種西方理論和學說提出了巨大的挑戰(zhàn),為當代人文社會科學的發(fā)展提供了新的契機。為回應時代的挑戰(zhàn)和經濟社會發(fā)展的需要,推動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人文社會科學學術體系的建構,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社先后與西北大學、黑龍江大學聯(lián)合舉辦了"第三屆中國社會科學前沿論壇"(2009年9月,西安)、"第四屆中國社會科學前沿論壇"(2010年8月,伊春),圍繞"中國學術話語體系的當代建構"這一話題展開討論。根據兩屆論壇的研討情況,我們組織了這組專題文章。復旦大學哲學學院吳曉明教授認為,中國學術話語體系之當代建構的核心之點在于:當今的學術話語如何能夠深入于我們的歷史性實踐所開啟的特定內容之中,從而使這樣的內容能夠被真正的思想所把捉,并能夠以學術的方式被課題化。
[Abstract]:The great achievements made in China'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the 60 years since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especially in the 30 years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have to some extent changed the existing concept of global development and put forward enormous challenges to various western theories and doctrines. It provides a new opportunit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In response to the challenges of the times and the needs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an academic system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Chinese style, and Chinese style, the Chinese Social Sciences Magazine has been associated with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jointly organized the third China Social Sciences Frontier Forum (Xi'an, September 2009) and the fourth China Social Sciences Frontier Forum (August, 2010). Yichun, focusing on the topic of the contemporary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academic discourse system. According to the discussion of the two forums, we organized this group of feature articles. Professor Wu Xiaoming, School of philosophy, Fudan University, believes that the core of the contemporary construction of the Chinese academic discourse system lies in how the academic discourse today can penetrate into the specific content opened by our historic practice. So that such content can be captured by real ideas, and subject in an academic way.
【作者單位】: 復旦大學哲學學院;
【分類號】:C0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倪梁康;“我思故我在”及其現象學的解析與重構[J];開放時代;1999年02期

2 王德峰;;論馬克思的資本批判的原則高度[J];江蘇社會科學;2005年06期

3 孫邦金,申定寶;傳統(tǒng)走向現代的語言之路——從伽達默爾的《真理與方法》談起[J];安徽電力職工大學學報;2001年03期

4 李洵,陳徽;康德的普世倫理之善惡概念[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02期

5 張公善;海德格爾美學的歷史地位及當代意義[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03期

6 周開寧;;契約精神與和諧社會[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1期

7 張能為;;繞不過的康德哲學[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3期

8 丁懷超;意義與詮釋[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年04期

9 彭啟福;伽達默爾的哲學詮釋學與我國教育理念的轉變[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4年01期

10 趙志剛;全球化背景下的當代中國政治文化建構[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2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2條

1 張大為;;“詩意人類學”:中國古典詩學與解構主義的精神會通[A];中國新詩一百年國際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2 倪梁康;;人的理念:天性還是歷史?——由洪堡語言世界觀思想引發(fā)的問題討論[A];“現象學與政治學”國際現象學學術研討會暨中國第十二屆現象學年會論文集[C];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孫紅娟;對當代“無思”狀態(tài)的反思[D];復旦大學;2004年

2 趙海峰;阿多諾的“否定的辯證法”研究[D];黑龍江大學;2001年

3 陳志燁;一般社會中的勞動研究[D];西北大學;2002年

4 羅清旭;批判性思維理論及其測評技術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2年

5 劉驚鐸;道德體驗論[D];南京師范大學;2002年

6 何玉興;社會群體溝通平衡問題學理資源探析[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0年

7 胡波;社會理想境界論綱[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0年

8 黃玉順;超越知識與價值的緊張:“科學與玄學論戰(zhàn)”的哲學問題[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0年

9 費多益;論科學的合理性[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1年

10 楊學功;本體論哲學批判[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陳迎年;海德格爾存在論差異中的世界[D];陜西師范大學;2000年

2 高健;康德的啟蒙思想及其對德國現代化進程的影響[D];中共中央黨校;2001年

3 孫麗巍;“主體性”視野下的康德、克羅齊美學思想[D];黑龍江大學;2001年

4 李革新;返回存在之源[D];山東師范大學;2001年

5 周紅陽;刑法和人性:西方思想的批判性閱讀[D];湘潭大學;2001年

6 王馨;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的政治學說比較[D];湘潭大學;2001年

7 杭功元;康德在宗教觀上的繼承與創(chuàng)新[D];安徽大學;2001年

8 鄧友超;走向主體間意義的教師主體性——教育工具的一個目標[D];四川師范大學;2001年

9 賴曉鵬;思維發(fā)生機理假說[D];廣西師范大學;2001年

10 劉三秀;論審美超越性[D];廈門大學;2001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崔存明;;論作為學術思潮的觀念史研究方法[J];北京印刷學院學報;2011年03期

2 ;[J];;年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李云;北大人眼中的新中國學術發(fā)展史[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2 陳洪 南開大學常務副校長;陳洪:十年中國學術憂樂雜糅[N];中國社會科學報;2009年

3 美國夏威夷大學哲學系教授 成中英;成中英:不能完全按照西方模式進行中國的研究[N];中國社會科學報;2009年

4 復旦大學哲學學院 教授 長江學者 吳曉明;吳曉明:切中中國現實,,凸顯批判方法[N];中國社會科學報;2009年

5 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教授 葛兆光;葛兆光:討論中國學術的國際化與本土化應重返學術史[N];中國社會科學報;2009年

6 趙士林;《中國學術年鑒》第二卷出版[N];中國郵政報;2007年

7 ;推動中國學術實現新的超越[N];中國社會科學院報;2008年

8 楊國榮;學術思想史的研究:一種值得關注的進路[N];文匯報;2006年

9 舉水;規(guī)范化反思、本土化再造:當代中國學術文化的生命力(上)[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10 宋志明;安頓價值 培育精神[N];光明日報;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胡文生;學術·體制·人[D];中國人民大學;200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姚瑩;論胡適的學術設想與實踐[D];遼寧師范大學;2006年

2 吳西華;中國現代學術的建立[D];浙江大學;2008年

3 饒向陽;胡適方法:一種現代中國元方法的建構與實踐[D];華中師范大學;2003年



本文編號:2026925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shgj/2026925.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All Rights Reserved | 網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16167***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