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八股”與社會科學規(guī)范
本文選題:社會科學范式 + “洋八股” ; 參考:《社會學研究》2010年02期
【摘要】:隨著中國社會科學的快速發(fā)展,規(guī)范化和國際化的討論被提上議事日程。本文旨在分析討論西方社會科學經(jīng)驗研究的方法論范式。通過分析總結國際一流社會科學雜志之范文,本文勾勒出經(jīng)驗社會科學研究的八個組成部分:問題、理論(文獻)、假設、數(shù)據(jù)、測量、方法、發(fā)現(xiàn)和結論。這種范式反映后實證主義邏輯,我權稱其為"洋八股"結構。文中重點分析問題、理論和假設三股,討論提出好問題,做好文獻分析的指導性原則;強調假設乃連接理論與經(jīng)驗之橋梁,并分析建構假設的幾種常見策略和形式。最后,討論了"洋八股"與本土化之關系。
[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ocial science in China, the discussion of standardization and internationalization has been put on the agenda.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analyze and discuss the methodological paradigm of empirical research in western social sciences. By analyzing and summarizing the models of the international first-class social science journals, this paper outlines the eight components of empirical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problems, theories (literature, assumptions, data, measurements, methods, discoveries and conclusions). This paradigm reflects post-positivism logic, which I call "foreign stereotyped" structure.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analysis of problems, theories and hypotheses, discusses and puts forward good questions, makes a good guiding principle of literature analysis, emphasizes that hypothesis is a bridge between theory and experience, and analyzes several common strategies and forms of constructing hypothesis. Finall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ereotyped foreign writing and localization is discussed.
【作者單位】: 紐約城市大學;上海高校社會學E-研究院(上海大學);
【基金】:上海市教育委員會E-研究院建設計劃項目資助
【分類號】:C092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遠行;大共同體本位?小共同體本位?——中國農村基層組織性質探析[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1期
2 任丙強;家庭與近代資本主義的興起——對馬克斯·韋伯觀點的闡釋[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4年01期
3 劉靜中;關于會計舞弊行為的經(jīng)濟學理論分析[J];安徽電子信息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4年04期
4 陳亞鵬;李向利;;中國信用制度的法理思考[J];安徽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6年04期
5 賈莉莉;徽州民居村落聚居形態(tài)的有機更新[J];安徽建筑工業(yè)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年06期
6 張傳恩;文太林;;農村勞動力回歸創(chuàng)業(yè)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有效途徑——以安徽省金寨縣關廟鄉(xiāng)為例[J];安徽農業(yè)科學;2006年11期
7 薛偉賢,馮宗憲,陳愛娟;企業(yè)家激勵約束的障礙、因素與機制[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年02期
8 劉進才;京派小說還鄉(xiāng)敘事的文化內涵及美學風貌[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年06期
9 盧保娣;淺析《鄉(xiāng)土中國》中的“差序格局”[J];安陽大學學報;2004年01期
10 雎國余,藍一;企業(yè)目標與國有企業(yè)改革[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4條
1 王中保;;企業(yè)公有性、效率與經(jīng)濟發(fā)展[A];第一屆中國政治經(jīng)濟學年會應征論文集[C];2007年
2 徐莉莉;;中部六省家族企業(yè)發(fā)展中的典型矛盾分析與對策研究[A];首屆中部地區(qū)商業(yè)經(jīng)濟論壇論文集[C];2007年
3 徐秀麗;;平教會掃盲運動的歷史考察[A];中華民國史研究三十年(1972—2002)——中華民國史(1912—1949)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下卷)[C];2002年
4 許紀霖;;社會文化史視野中的知識分子交往網(wǎng)絡[A];近代中國社會與民間文化——首屆中國近代社會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戴俊潭;電視傳播與轉型期中國農民的意識現(xiàn)代化[D];復旦大學;2004年
2 胡延華;引入人力資本所有者的國有企業(yè)公司治理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01年
3 李洪江;轉軌時期國有商業(yè)銀行風險控制的制度分析[D];東北財經(jīng)大學;2001年
4 鄭林;中國國有企業(yè)法人治理結構研究[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01年
5 程書萍;中國上市公司融資結構研究[D];河海大學;2001年
6 杜興強;契約·會計信息產權·博弈[D];廈門大學;2001年
7 賴觀榮;網(wǎng)絡經(jīng)濟時代的投資選擇與管理[D];廈門大學;2001年
8 鄒平;我國證券公司發(fā)展的制度研究[D];中南大學;2001年
9 周天宇;論金融衍生工具及在我國商業(yè)銀行信貸風險管理中的應用[D];對外經(jīng)濟貿易大學;2002年
10 李斌;經(jīng)濟發(fā)展與貿易區(qū)域化:一個新興古典理論框架及其啟示[D];西北大學;200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劍鋒;我國道路運輸業(y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之路[D];長安大學;2000年
2 管宇強;國有企業(yè)相機治理機制的設計研究[D];廣東工業(yè)大學;2000年
3 張奇;資本結構調整——上市公司治理的新途徑[D];西南財經(jīng)大學;2000年
4 楊松柏;中國國有企業(yè)內部人控制問題研究[D];西南財經(jīng)大學;2000年
5 邱國平;論國有企業(yè)的退出機制[D];西南財經(jīng)大學;2000年
6 李雪艷;新疆區(qū)屬專業(yè)外貿公司虧損問題研究[D];新疆農業(yè)大學;2000年
7 姬敏;農村社區(qū)環(huán)境與區(qū)域經(jīng)濟發(fā)展[D];南京農業(yè)大學;2000年
8 王惠敏;公司治理結構與國有外貿企業(yè)股份制改革[D];對外經(jīng)濟貿易大學;2000年
9 李榮燦;論國有獨資公司治理結構[D];對外經(jīng)濟貿易大學;2000年
10 郭春麗;中國上市公司的股權結構與公司治理研究[D];河南大學;2001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殷杰;樊小軍;;社會科學范式及其哲學基礎[J];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1期
2 徐明明;;社會科學范式初探[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1995年03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本文編號:196078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shgj/19607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