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理論導向的實驗研究
本文選題:機制解釋 + 理論導向 ; 參考:《甘肅社會科學》2014年02期
【摘要】:"理論"是用來解釋現(xiàn)象且內(nèi)含解釋機制的命題系統(tǒng),機制是理論內(nèi)在的要素之間的作用方式,它不同于規(guī)律。社會科學研究既要描述現(xiàn)象、表述規(guī)律,更要注重對"關系"而非"屬性"的理論機制解釋,就此而言實驗研究優(yōu)于調(diào)查研究。實驗可分為理論型實驗和經(jīng)驗型實驗;前者以檢驗理論的內(nèi)在"解釋機制"為首要目標,只有"實驗組",沒有控制組,無需隨機安排被試,也不存在"自變量"和"因變量"之分;后者以發(fā)現(xiàn)經(jīng)驗規(guī)律為己任,同時包含實驗組和控制組,要求隨機安排被試等。最后通過示例進一步說明理論的建構離不開想象力,理論導向的實驗研究有助于理論進步,但困難有加。
[Abstract]:"Theory" is a propositional system which is used to explain phenomena and contains explanation mechanism. The mechanism is the mode of action between the internal elements of theory, which is different from the law. The research of social science should not only describe the phenomenon and the law, but also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explanation of the theoretical mechanism of "relationship" rather than "attribute". In this case, experimental research is better than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The experiment can be divided into theoretical experiment and experiential experiment. The former aims to test the internal "explanation mechanism" of the theory, only "experimental group", no control group, no random arrangement. There is no difference between independent variable and dependent variable, the latter is responsible for discovering the rule of experience, including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and requires the random arrangement of the subjects, etc. Finally, it is further proved that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can not be constructed without imagination, and theoretical experimental research is helpful to theoretical progress, but it is difficult.
【作者單位】: 哈爾濱工程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
【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招標項目(13&ZD177):基于多學科理解的社會網(wǎng)絡分析模型研究;國家社會科學基金(13BSH054)課題:價值取向和網(wǎng)絡結構對社會交換的影響研究 哈爾濱工程大學中央高;究蒲谢(HEUCF20121309)課題名稱:關系社會學研究
【分類號】:C0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蔡禾,趙巍;社會學的實證研究辨析[J];社會學研究;1994年03期
2 方文;重審實驗[J];社會學研究;1995年02期
3 王天夫;;社會研究中的因果分析[J];社會學研究;2006年04期
4 彭玉生;;“洋八股”與社會科學規(guī)范[J];社會學研究;2010年02期
5 劉軍;David Willer;Pamela Emanuelson;;網(wǎng)絡結構與權力分配:要素論的解釋[J];社會學研究;2011年02期
6 彭玉生;;社會科學中的因果分析[J];社會學研究;2011年03期
7 李少軍;國際關系理論與現(xiàn)實[J];世界經(jīng)濟與政治;2004年02期
8 陳云松;;邏輯、想象和詮釋: 工具變量在社會科學因果推斷中的應用[J];社會學研究;2012年06期
9 李虹;胎教音樂對胎兒影響的實驗研究[J];心理學報;1994年01期
10 丹尼爾·豪瑟;羅衛(wèi)東;范良聰;楊曉蘭;;實驗經(jīng)濟學的興起、發(fā)展及其在中國的應用前景[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年04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程民治;牛頓的科學美學思想評述[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年04期
2 陳靜;彭啟福;;“效果歷史”與文化因果關聯(lián)[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年02期
3 董學文,金永兵;文學理論科學性思考[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05期
4 孫偉平;關于假說的形成過程、方法及原則的探討[J];北方工業(yè)大學學報;1999年02期
5 楊玉成;波普爾派哲學和經(jīng)濟學方法論[J];北方工業(yè)大學學報;2003年02期
6 李醒民;;知識、常識和科學知識[J];北方論叢;2008年01期
7 阮平南,張勇;管理理論與模式的根基——管理哲學[J];北京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3期
8 朱慶育;意思表示與法律行為[J];比較法研究;2004年01期
9 孫玉忠;科學進步的文化基因[J];邊疆經(jīng)濟與文化;2005年03期
10 梅其君;陳歡;;從西方經(jīng)濟學理論發(fā)展來看庫恩的“范式”[J];邊疆經(jīng)濟與文化;2011年06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劉軍;David Willer;Pamela Emanuelson;;強制關系:理論模型及實驗檢驗[A];2011年中國社會學年會——“社會穩(wěn)定與社會管理機制創(chuàng)新”論壇論文集[C];2011年
2 夏云龍;蕭紅;;論科學的自然增長模式——來自生態(tài)學的啟示及生態(tài)學案例研究[A];青年生態(tài)學者論叢(一)[C];1991年
3 張志偉;;波普爾、庫恩與傳統(tǒng)科學觀[A];第二屆中國科技哲學及交叉學科研究生論壇論文集(碩士卷)[C];2008年
4 劉益宇;;兩種信仰系統(tǒng)的“和而不同”——科學與宗教交融何以可能[A];第二屆中國科技哲學及交叉學科研究生論壇論文集(博士卷)[C];2008年
5 張學義;;科學哲學史上的反常論[A];第三屆全國科技哲學暨交叉學科研究生論壇文集[C];2010年
6 劉學斌;;政治學哲學:必要性與學科定位[A];山西大學2008年全國博士生學術論壇(科學技術哲學)[C];2008年
7 楊平;;服務型政府根本推動力論析[A];“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行政管理體制”研討會暨中國行政管理學會第20屆年會論文集[C];2010年
8 閆永琴;焦斌龍;;從現(xiàn)實走向空洞——現(xiàn)代主流經(jīng)濟學現(xiàn)狀以及對它的批判性思考[A];第一屆中國政治經(jīng)濟學年會應征論文集[C];2007年
9 王俊生;;國際關系理論的普適性與國別性:一個知識性的梳理[A];評價國際關系理論:各界與進步——2007年博士論壇[C];2007年
10 齊皓;;國際關系研究的知識累積階段——從理論革命到實證研究[A];評價國際關系理論:各界與進步——2007年博士論壇[C];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向麗華;經(jīng)濟援助外交“杠桿”建構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2 李棟梁;中國民航運輸業(yè)國際競爭力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10年
3 陳宗建;二象對偶時間視角下權衡定律的機理及應用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4 劉義;大學生批判性思維研究:概念、歷史與實踐[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5 曾茂林;富有生命力的教育理論創(chuàng)生機理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6 劉自學;論政治哲學范式的演進[D];南開大學;2010年
7 趙華;巴斯卡批判實在論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8 丁玉海;法經(jīng)濟學理性主義的邏輯與歷史分析及其啟發(fā)[D];東北財經(jīng)大學;2010年
9 吳練達;制度、行為與經(jīng)濟發(fā)展[D];東北財經(jīng)大學;2010年
10 匡宏;休謨道德哲學中的情感與理性關系研究[D];武漢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常佼;從國際法視角看朝核問題[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2 劉昌頂;以人為本的哲學視角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10年
3 姜義穎;休謨的技術觀剖析[D];大連理工大學;2010年
4 王曉倩;論老子的無為思想與我國和諧社會的構建[D];青海師范大學;2010年
5 李寧寧;馬克思哲學語境下的科學劃界[D];江南大學;2010年
6 尹來也;論歸納法與演繹法的辯證統(tǒng)一[D];南昌大學;2010年
7 崔同富;云南農(nóng)村科技扶貧模式研究[D];昆明理工大學;2009年
8 李明華;對審美生存的探討[D];武漢理工大學;2010年
9 陳蕾;傳播學范式批判與重塑[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10 趙麗娜;教育機會不平等中的平衡機制:我國碩士研究生招生制度[D];東北財經(jīng)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章元;陸銘;;社會網(wǎng)絡是否有助于提高農(nóng)民工的工資水平?[J];管理世界;2009年03期
2 吳要武;;尋找阿基米德的“杠桿”——“出生季度”是個弱工具變量嗎?[J];經(jīng)濟學(季刊);2010年02期
3 林毅夫;本土化、規(guī)范化、國際化——慶!督(jīng)濟研究》創(chuàng)刊40周年[J];經(jīng)濟研究;1995年10期
4 方穎;趙揚;;尋找制度的工具變量:估計產(chǎn)權保護對中國經(jīng)濟增長的貢獻[J];經(jīng)濟研究;2011年05期
5 黃宗智;;連接經(jīng)驗與理論:建立中國的現(xiàn)代學術[J];開放時代;2007年04期
6 彭玉生;;當正式制度與非正式規(guī)范發(fā)生沖突:計劃生育與宗族網(wǎng)絡[J];社會;2009年01期
7 陳云松;范曉光;;社會學定量分析中的內(nèi)生性問題 測估社會互動的因果效應研究綜述[J];社會;2010年04期
8 丘海雄,嚴祥軍;重建后的中國社會學的實用性格——兼談社會學的學科建設問題[J];社會學研究;1991年06期
9 彭玉生;;“洋八股”與社會科學規(guī)范[J];社會學研究;2010年02期
10 梁玉成;;社會資本和社會網(wǎng)無用嗎?[J];社會學研究;2010年05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8條
1 胡硯;理論的活力源于為實踐服務[J];前沿;1997年12期
2 韓喜凱;加強改革和建設問題研究 繁榮發(fā)展社會科學事業(yè)[J];發(fā)展論壇;1996年04期
3 韓喜凱;加強改革和建設問題研究 繁榮發(fā)展山東社會科學事業(yè)[J];東岳論叢;1996年02期
4 吳彩霞;《人文雜志》創(chuàng)刊四十周年座談會紀實[J];人文雜志;1997年05期
5 李超海;;淺談社會調(diào)查研究方法課程中定量研究的學習策略[J];社會工作(學術版);2011年05期
6 ;刊首寄語[J];黑河學刊;1996年01期
7 蘇燕 ,李光耀;社會科學在現(xiàn)代化歷史發(fā)展中的作用[J];理論界;2002年06期
8 四川省社科聯(lián)課題組;;以人為本,繁榮發(fā)展哲學社會科學[J];毛澤東思想研究;2006年01期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2條
1 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市社科聯(lián)主席、黨組書記 楊長吉;加強理論研究 推進理論創(chuàng)新[N];平頂山日報;2007年
2 通訊員;我市召開全市社科團體秘書長工作會[N];張家口日報;2011年
本文編號:191399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shgj/19139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