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史研究及其在學科發(fā)展中的意義——以敘事學與比較敘事學為例
本文選題:學科 + 學術史 ; 參考:《貴州社會科學》2011年01期
【摘要】:在學科的形成與發(fā)展中,對學科學術史的梳理是一項富于意義的工作。通過對學科縱向發(fā)展進程與橫向擴展過程的考察,辨認其發(fā)展的軌跡,探尋其相關理論資源的源流,學科名稱與核心概念的形成與確認,其實際研究逐漸擴展的進程,既與某些相鄰學科發(fā)生部分重合、又超越它們并凸顯出自身學科特征的狀況等,將可以厘定學科發(fā)展的方向,發(fā)揮相關的學科優(yōu)勢,更好地促使新學科健康有益地成長。
[Abstract]:In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subject, it is a meaningful work to comb the academic history of the subject.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process of longitudinal development and horizontal expansion of the subject, the track of its development is identified, the source of its related theoretical resources, the formation and confirmation of the name of the subject and the core concept, and the process of the gradual expansion of its actual research are explored. It not only overlaps with some adjacent disciplines, but also surmounts them and highlights the status of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It can determine the direction of discipline development, give play to the advantages of related disciplines, and better promote the healthy and beneficial growth of new disciplines.
【作者單位】: 云南大學;
【分類號】:C092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江守義;;論唐傳奇內容模式的邏輯序列——唐傳奇的敘事邏輯之一[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6年02期
2 薛貞芳,魯燕;徽人年譜試析[J];安徽史學;2005年05期
3 崔罡;黃玉順;;構建中國當代歷史哲學的思想視域問題——讀徐國利教授《錢穆史學思想研究》[J];安徽史學;2008年05期
4 王惠榮;;從晚清漢學區(qū)域之發(fā)展看漢宋調和[J];安徽史學;2009年02期
5 李正輝;;《經(jīng)籍|Q詁姓氏·分纂》和《補遺姓氏·補纂》訓詁文獻考[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9年03期
6 歐元雕;王一雅;黃邦漢;;企業(yè)核心價值觀的范式轉換[J];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6期
7 劉曉玉,童繼平;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之探討[J];安徽農(nóng)業(yè)科學;2005年02期
8 江守義;敘事是一種評價[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年04期
9 范立舟;“宋學”風貌的全新展示——評《中國學術史·宋元卷》[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年05期
10 江守義;敘事中的時序變形[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年06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謝名家;;文化經(jīng)濟理論在宏觀社會學視野中的展現(xiàn)[A];中國社會科學院第三屆中國經(jīng)濟論壇論文集(下)[C];2007年
2 顏燁;;安全社會學作為學科研究的現(xiàn)狀與發(fā)展[A];第一屆全國安全科學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3 郭建斌;;理解與表達:對凱利傳播儀式觀的解讀[A];2006中國傳播學論壇論文集(Ⅰ)[C];2006年
4 董天策;;民生新聞:中國特色的新聞傳播范式[A];2006中國傳播學論壇論文集(Ⅱ)[C];2006年
5 唐麗;陳凡;;美國工程倫理學的文化—歷史背景分析[A];全球化視閾中的科技與社會——全國科技與社會(STS)學術年會(2007)論文集[C];2007年
6 趙名宇;;文藝復興以來自然觀的歷史演變[A];第二屆中國科技哲學及交叉學科研究生論壇論文集(碩士卷)[C];2008年
7 史阿娜;;“范式”涵義知多少——對庫恩范式概念的再整理和再思考[A];第二屆中國科技哲學及交叉學科研究生論壇論文集(碩士卷)[C];2008年
8 張志偉;;波普爾、庫恩與傳統(tǒng)科學觀[A];第二屆中國科技哲學及交叉學科研究生論壇論文集(碩士卷)[C];2008年
9 田闖;王紫琳;;波普爾與庫恩科學哲學思想比較研究[A];第二屆中國科技哲學及交叉學科研究生論壇論文集(碩士卷)[C];2008年
10 婁瑞雪;;試析科學合理性問題—以一種歷史演變的角度[A];第二屆中國科技哲學及交叉學科研究生論壇論文集(碩士卷)[C];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孫永娟;毛詩鄭箋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楊道宇;課程效能生成的原理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3 原雪;二語/外語語境下的批判性閱讀理論構建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4 沈紅宇;中國行業(yè)特色研究型大學發(fā)展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10年
5 蘇勇;解構批評:形態(tài)與價值[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6 武克勤;英伽登文學本體論思想研究[D];蘇州大學;2010年
7 楊素秋;“文革文學”與“新時期文學”的關聯(lián)研究[D];蘇州大學;2010年
8 陳宗建;二象對偶時間視角下權衡定律的機理及應用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9 楊玲;文化交往論[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10 吳保傳;社會與學術:黃宗羲與明清學術思想史的轉型[D];西北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趙鑫;科學知識生產(chǎn)模式的轉變及其意義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宋浩;民族性與比較科學哲學[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3 譚瑞梅;曾國藩道德修養(yǎng)思想探析[D];長沙理工大學;2010年
4 陳婷;生物技術發(fā)展困境及其人文反思[D];長沙理工大學;2010年
5 劉思坤;影響力最大化與價值鏈增值[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6 燕秀麗;近三十年中國兒童成長小說論[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7 傅秀蘭;孔狄亞克的認識論思想研究[D];湘潭大學;2010年
8 龔潔;劉師培魏晉玄學研究述論[D];湘潭大學;2010年
9 黃華;災難新聞“英雄”原型研究[D];湘潭大學;2010年
10 李璐;論曾國藩的義理之學[D];湘潭大學;2010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左鵬軍;90年代學術史研究勃興的文化學思考[J];學術月刊;1998年07期
2 仲偉民;當代學術史研究與學術創(chuàng)新[J];云夢學刊;2005年04期
3 李晶;“當代學術史研究”:獨特而重要的學科[J];云夢學刊;2005年06期
4 許明;;開拓學術史研究的更大空間[J];云夢學刊;2008年04期
5 ;《云夢學刊》特色欄目“當代學術史研究”2006年目錄[J];北京大學研究生學志;2006年04期
6 ;2009年云夢學刊“當代學術史研究”總目錄[J];北京大學研究生學志;2010年02期
7 ;“當代學術史研究”論壇開幕式錄音剪輯[J];云夢學刊;2006年04期
8 王永平 ,胡學春;學術書評[J];學海;2005年05期
9 聶付生;;再評《云夢學刊》“當代學術史研究”欄目[J];云夢學刊;2007年04期
10 劉曙光;主編的主體意識與辦刊特色[J];云夢學刊;2005年06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胡延慶;趙爾波;張丹;狄增如;樊瑛;;社團結構的局域和自適應比較性定義及其相應探測方法[A];第五屆全國復雜網(wǎng)絡學術會議論文(摘要)匯集[C];2009年
2 張佐友;;關于生產(chǎn)力定義的斷想[A];生產(chǎn)力理論創(chuàng)新與社會實踐--中國生產(chǎn)力學會第15屆年會暨世界生產(chǎn)力科學院(中國籍)院士研討會文集[C];2010年
3 蔡毅;;光電子單元的定義與分類[A];中國光學學會2011年學術大會摘要集[C];2011年
4 李旺林;束龍倉;殷宗澤;;地下水庫設計理論初探[A];中國水利學會第二屆青年科技論壇論文集[C];2005年
5 丁進;;“國際化人才”探析[A];中國人力資源開發(fā)研究會第九次會員代表大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6 李博;趙波;;電力系統(tǒng)的電能質量簡介[A];江蘇省計量測試學術論文集(2010)[C];2010年
7 金東英;李志平;;“生物技術”一詞的由來[A];中華醫(yī)學會醫(yī)史學分會第12屆1次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8年
8 王志堅;邢鴻飛;;國際河流法芻議[A];水資源可持續(xù)利用與水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的法律問題研究——2008年全國環(huán)境資源法學研討會(年會)論文集[C];2008年
9 黃慶享;石平五;錢鳴高;;淺埋煤層長壁開采的礦壓特征[A];面向國民經(jīng)濟可持續(xù)發(fā)展戰(zhàn)略的巖石力學與巖石工程——中國巖石力學與工程學會第五次學術大會論文集[C];1998年
10 鄧萬金;;核心力量的定義及作用機制探討[A];自主創(chuàng)新與持續(xù)增長第十一屆中國科協(xié)年會論文集(3)[C];2009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本報記者 甘霖來;IBM定義服務器的未來[N];中國計算機報;2001年
2 林櫻;概念的定義和語言的科學性[N];云南經(jīng)濟日報;2002年
3 記者 高原;誰來定義恐怖主義[N];新華每日電訊;2002年
4 海海龍;定義品牌的競爭性框架[N];中國機電日報;2002年
5 鄧力;掰一掰“統(tǒng)計”這個詞[N];中國信息報;2010年
6 喬哲;定義信息高效管理[N];國際商報;2001年
7 馮青;“金字塔”定義利潤等級[N];中華建筑報;2002年
8 小薇;曼妮芬新形象定義“能量女人”[N];中國服飾報;2011年
9 黃楠森;怎樣認識毛澤東關于“自由”的定義[N];北京日報;2002年
10 江蘇興化市大垛鎮(zhèn)板橋高級中學 湯曉夏 江蘇宜興市外國語學校 蔣玉娟;“健康”定義新解[N];中國體育報;2002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莊乾竹;古代消渴病學術史研究[D];中國中醫(yī)科學院;2006年
2 徐俊祥;建安學術史研究[D];揚州大學;2004年
3 買琳燕;從歌德到索爾·貝婁的成長小說研究[D];吉林大學;2008年
4 葉芳;改進德爾菲(Delphi)法研究亞健康的描述性定義及評價標準[D];中國協(xié)和醫(yī)科大學;2008年
5 席梅紅;教學實踐智慧發(fā)展論[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6 邵軍航;委婉語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7年
7 劉穎;漢語矛盾格的多維觀照[D];安徽大學;2011年
8 郭小英;中國現(xiàn)代學術性自傳研究[D];復旦大學;2008年
9 侯榮國;復合式長壽命路面結構研究[D];長安大學;2008年
10 姬偉;面向業(yè)務的空間信息服務應用開發(fā)體系鏈[D];中國地質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馮臣英;時間定義史探究[D];西北大學;2012年
2 何雄就;“偶然”邏輯特性的研究[D];南京大學;2011年
3 金中;試析語文課程理念所彰顯的學科特征[D];華東師范大學;2003年
4 洪星;危險犯若干問題研究[D];安徽大學;2005年
5 繩萬勛;論綁架罪[D];武漢大學;2004年
6 孫巖;我國企業(yè)內部環(huán)境審計理論與實務問題研究[D];蘭州大學;2006年
7 范艷君;《崇文總目》與學術史研究[D];吉林大學;2008年
8 姜毅;隨需而變的貸款系統(tǒng)的設計與實現(xiàn)[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9 梁秋花;侵犯商業(yè)秘密罪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05年
10 錢小玲;不可抗力的若干問題研究[D];上海海事大學;2005年
,本文編號:185155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shgj/18515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