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恩格斯家庭觀對和諧家庭建設的啟示
本文選題:馬克思 + 恩格斯; 參考:《蘭州大學》2011年碩士論文
【摘要】:新時期,我國處于社會的轉型期,社會的各方面都發(fā)生了變化,作為社會細胞的家庭也受到前所未有的沖擊。面對家庭領域中出現(xiàn)的新情況、新問題,我們必須積極應對、科學解決,才能構建和諧家庭,才能為和諧社會奠定堅實的基礎。馬克思、恩格斯的家庭理論從愛情、婚姻、家庭三方面進行闡述,提出一系列重要觀點,對我國婚姻家庭建設具有重大的指導意義。 本文以馬克思、恩格斯的經(jīng)典著作中關于婚姻家庭問題為切入點,梳理、概述他們對婚姻家庭的精辟闡述。積極借鑒馬克思、恩格斯關于家庭研究的積極成果。結合時代精神,將我國的婚姻家庭狀況置于科學的價值取向下進行解讀和分析,積極探索和諧家庭建設的舉措。最終使人們形成正確的家庭觀念,營造“人人愛家,家家和諧”的良好社會氛圍,也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基礎和保證。
[Abstract]:In the new period, our country is in the social transition period, all aspects of the society have changed, the family as a social cell is also under unprecedented impact.Facing the new situation and new problems in the field of family, we must actively deal with them and solve them scientifically in order to build a harmonious family and lay a solid foundation for a harmonious society.Marx's and Engels' family theory are expounded from love, marriage and family, and a series of important viewpoints are put forward, 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marriage and family in our country.In this paper, Marx and Engels' classic works on marriage and family as a starting point, combing, outlining their brilliant elaboration of marriage and family.Actively draw lessons from Marx and Engels on the positive results of family research.Combining with the spirit of the times, this paper analyzes and interprets the situation of marriage and family in our country under the scientific value orientation, and probes into the measures of constructing harmonious family actively.Finally, it makes people form the correct family concept, builds the good social atmosphere of "everybody loves the family, every family harmonious", and also provides the foundation and guarantee for the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學位授予單位】:蘭州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1
【分類號】:A811;C913.11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陸永梅;;油田女工引領和諧家庭建設的有效途徑[J];當代經(jīng)濟;2008年07期
2 戴國蓮;;創(chuàng)建和諧家庭 促進企業(yè)發(fā)展[J];當代工人(精品版);2009年02期
3 劉莉;婚姻家庭領域內(nèi)婦女權益保障的現(xiàn)狀與對策[J];中央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1995年05期
4 宮桂杰,隋力力;論中國婚姻家庭及婦女解放[J];長春大學學報;1995年03期
5 趙尉杰;中國經(jīng)濟特區(qū)婚姻家庭的動蕩與裂變[J];婦女研究論叢;1997年04期
6 范莉莉;婚姻中隱私權的內(nèi)涵特點及其保護[J];中共青島市委黨校.青島行政學院學報;2005年03期
7 ;“閃婚”現(xiàn)象 專家言后患無窮[J];健康必讀;2006年09期
8 ;該“撓撓”你的婚姻了?[J];健康大視野;2009年16期
9 韓碩;;省婚姻家庭咨詢服務中心在萊蕪舉辦女性參政心理支持講座[J];祝你幸福(知心);2010年05期
10 辛汝忠;;婚姻診所[J];人民調(diào)解;1994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郭璇;;論中國婚姻家庭中的女性地位[A];“改革開放30年與貴州社會發(fā)展”學術研討會暨貴州省社會學學會2008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8年
2 姜乾金;;和諧婚姻=“愛”+“適應”——壓力系統(tǒng)模型的和諧婚姻宣傳指南[A];中國心理衛(wèi)生協(xié)會第六屆學術研討會暨第二屆全國心理咨詢師大會論文集[C];2011年
3 辛nr;;從關鍵詞和流行語看改革開放以來黑龍江省婚姻家庭的變化[A];2010年中國社會學年會“社會性別視野下的中國道路和社會發(fā)展”論壇論文集[C];2010年
4 姜乾金;;壓力系統(tǒng)模型-解讀婚姻[A];2011年浙江省心身醫(yī)學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11年
5 張躍;代世螢;;《司崗里》傳說與佤族婚姻家庭形態(tài)[A];全球化背景下的云南文化多樣性[C];2010年
6 宋大敏;;試論婦女在婚姻家庭中的自我解放[A];《文化轉型中的婦女與婚姻家庭》全國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00年
7 李增慶;魏莉;閔漢珍;劉筱嫻;;婚姻家庭沖突與婚姻危機的影響因素[A];中南六省性學會第一次學術年會暨湖北省性學會第二屆第一次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3年
8 程小麗;;掃描“80后”離婚狀況[A];“改革開放30年與貴州社會發(fā)展”學術研討會暨貴州省社會學學會2008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8年
9 劉麗華;;上海市學習型家庭建設的推進策略研究[A];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五屆學術年會文集(2007年度)(哲學·歷史·人文學科卷)[C];2007年
10 唐聯(lián)堯;;文明家庭建設 老年人再立新功[A];第三屆中國老年人才論壇論文集[C];2008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王海晨;使家庭社會和諧建設相得益彰[N];貴州日報;2005年
2 黃曉紅;專家學者研討和諧家庭建設[N];安徽日報;2007年
3 本報記者 王昕;三千婚姻家庭指導師免費培訓[N];遼寧日報;2006年
4 本報記者 宋美婭;中國婚姻家庭研究會召開理論研討會[N];中國婦女報;2006年
5 關力;婚姻家庭咨詢師[N];工人日報;2007年
6 杜學敏;共建和諧幸福家庭[N];中國婦女報;2006年
7 本報記者 滑翔;和諧家庭是成功人生重要標志[N];深圳特區(qū)報;2006年
8 市婦聯(lián) 楊敏;淺談婚姻家庭和諧與創(chuàng)建和諧社會[N];營口日報;2008年
9 ;廣東婚姻家庭建設協(xié)會 托起萬家幸!N];中國社會報;2002年
10 郭礫;論和諧家庭建設的政策切入點[N];黑龍江日報;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江南;中越跨境民族婚姻家庭習慣法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2 王躍生;1930-1990:華北農(nóng)村婚姻家庭變動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2年
3 林葆先;中國婚姻法的倫理審視[D];河北師范大學;2007年
4 陳麗萍;理想、女性、習俗[D];首都師范大學;2007年
5 劉舉;性與秦漢社會[D];東北師范大學;2009年
6 丁桂芳;哈尼族奕車人愛情與婚姻關系研究[D];云南大學;2011年
7 趙萬智;存“異”求“同”[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8 穆紅琴;山西省永濟縣家事審判實踐變遷及啟示[D];華東政法大學;2012年
9 黃霜;華裔美國人的異族婚姻[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1年
10 卡佳圖;論馬里夫妻制的改革[D];吉林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彭朝花;馬克思恩格斯家庭觀對和諧家庭建設的啟示[D];蘭州大學;2011年
2 陳宏飛;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美國婚姻家庭的發(fā)展變化[D];內(nèi)蒙古大學;2010年
3 董海英;恩格斯婚姻家庭觀及其對解決當代中國婚姻家庭問題的價值研究[D];長沙理工大學;2012年
4 張營;中國東部農(nóng)村婚姻支付問題研究[D];山東大學;2012年
5 毛秀愛;社會工作介入婚姻危機人群的可行性研究[D];西北大學;2012年
6 楊俠;實踐關系視野中的婚姻信任危機研究[D];中南大學;2011年
7 黃蕾;1949年10月至2010年中國大陸婚姻家庭史研究發(fā)展[D];揚州大學;2011年
8 肖強;婚戒、婚姻策略與中國家庭結構變動的研究[D];武漢科技大學;2012年
9 賀文潔;新中國女性婚姻家庭權利規(guī)制變遷[D];華南理工大學;2010年
10 賀路;婚姻支付中家庭策略向個人策略的轉向分析[D];華中師范大學;2012年
,本文編號:177001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shgj/17700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