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社會科學哲學對理想類型方法的批判和改進
本文選題:理想類型方法 + 批判實在論。 參考:《科學技術(shù)哲學研究》2015年02期
【摘要】:社會科學解釋的核心問題是意義理解和因果解釋之間的關(guān)系。韋伯的理想類型方法試圖融合二者關(guān)系,其關(guān)于意義、價值中立原則和意向性因果關(guān)系的觀點均受到當代社會科學哲學的批評。針對因果機制探索何以可能,批判實在論提出了本體論和方法論上的改進。它提出分層的本體論,將因果機制放到了本體論層面,而因果關(guān)系則是"人為封閉系統(tǒng)"中的一種認知上的關(guān)系,由此澄清了因果機制和因果關(guān)系,同時,它提出的RRRE模式和MIT的方法論核心雖然都是回溯,但RRRE模式更契合最佳解釋推理對回溯的推進,亦即通過可愛性原則和可能性的關(guān)系來反映理解和解釋的互動關(guān)系。
[Abstract]:The core problem of social science interpretation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eaning understanding and causality interpretation.Weber's ideal type approach tries to integrate the two relationships, and his views on meaning, value neutrality and intentional causality are all criticized by contemporary philosophy of social science.In order to explore the possibility of causality mechanism, critical realism puts forward the improvement of ontology and methodology.It puts forward stratified ontology, puts causality mechanism to ontology level, and causality is a kind of cognitive relation in "artificial closed system", which clarifies causality and causality, and at the same time,Although the core of RRRE model and MIT methodology is backtracking, the RRRE model is more suitable for the promotion of backtracking by best explanatory reasoning, that is, reflecting the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understanding and interpretation throug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rinciple of loveliness and possibility.
【作者單位】: 廣東財經(jīng)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基金】:教育部青年項目“社會科學哲學視野下的科學解釋與人文理解”(13YJC720044)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意向性與因果性的關(guān)系研究”(12CZX018)
【分類號】:C02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婷;;“道德共生”:學校道德教育的“理想類型”[J];山東教育學院學報;2007年06期
2 陶建新;;社會理論建構(gòu)的悖論——以“理想類型”的運用為例[J];重慶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5期
3 倪赤丹;;企業(yè)社會工作模式的“理想類型”及其建構(gòu)[J];社會工作(學術(shù)版);2011年11期
4 唐雄山;同一實在“理想類型”的多樣性[J];佛山科學技術(shù)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3期
5 王洪才;大學校長的理想類型[J];江蘇高教;2005年04期
6 樊浩;;韋伯“理想類型”與現(xiàn)代倫理形態(tài)[J];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13年12期
7 胡全柱;喬超;;信任社會——一個社會形態(tài)的理想類型[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02期
8 周曉虹;理想類型與經(jīng)典社會學的分析范式[J];江海學刊;2002年02期
9 賽漢;;平等、資源與規(guī)則——關(guān)于兩種制度體系理想類型的人類學分析[J];前沿;2011年11期
10 王驥;;論大學知識生產(chǎn)方式的演變:理想類型的方法[J];科學學研究;2011年09期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袁繼紅;社會科學中是否存在規(guī)律?——以自然主義與反自然主義爭論為線索的研究[D];華南師范大學;2003年
2 溫博;馬克斯·韋伯的法律理性化理論解讀[D];黑龍江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174996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shgj/17499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