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人文社科研究本土化與國際化的契合
本文選題:人文社科研究 切入點:本土化 出處:《科學決策》2014年09期
【摘要】:人文社科研究路徑、成果表現(xiàn)形式、成果評價標準、成果評估機制有其特殊性不可能如理工科一樣國際化。人文社科研究國際化是中國學者以國際視野、通用方法、統(tǒng)一規(guī)范、公認標準及國際語言從事研究。本土化的主要學術使命是彰顯中國模式、中國經(jīng)驗、中國元素、中國道路的世界意義。人文社科研究本土化與國際化的契合表現(xiàn)為,本土化與國際化水乳交融,互為依托,二者無高下之分貴賤之別。國際化不可全面西化,本土化不可固步自封僵化。
[Abstract]:The research path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the manifestation of achievements, the evaluation criteria of achievements and the evaluation mechanism of achievements can not be internationalized as i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research is an international view, a general method and a unified standard for Chinese scholars. The main academic mission of localization is to highlight the Chinese model, the experience of China, the elements of China and the world significance of the Chinese road. Localization and internationalization are intermingled, relying on each other. There is no distinction between high and low. Internationalization cannot be completely westernized, and localization should not be rigid.
【作者單位】: 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
【分類號】:C12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4條
1 王寧;;人文社會科學評價的多元化和國際化標準[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4期
2 張新民;社會科學的本土化與本土化的社會科學——全球化語境下的本土文化研究[J];貴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5期
3 陳衛(wèi)旗;社會科學研究的國際化和本土化——西方社會科學理論的移植和應用方法[J];江西師范大學學報;1999年02期
4 朱劍;;學術評價、學術期刊與學術國際化——對人文社會科學國際化熱潮的冷思考[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5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于英香;;西方檔案學理論在我國本土化研究批評——以文件連續(xù)體理論為例[J];檔案管理;2007年02期
2 生安鋒;;跨世紀的中國學術理論之聲——王寧教授的文學理論和學術成就[J];東方叢刊;2010年02期
3 顧紅梅;;官本位與職業(yè)倦怠——探尋中國人職業(yè)倦怠之根源[J];法制與經(jīng)濟;2006年06期
4 劉家訪;;課程改革十年:本土實踐視角的檢視[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04期
5 宋麗梅;寧平;馬志娟;;論高校學報編輯學者化的實現(xiàn)途徑[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24期
6 武曉耕;;中文學術期刊“走出去”策略探析[J];編輯之友;2013年06期
7 辛燕;;人文社會科學英語著述出版現(xiàn)狀與趨勢探究[J];出版廣角;2013年04期
8 許志敏;陳小彪;;學術期刊國際化研究局限、操作誤區(qū)及其困境擺脫——基于國際傳播學視野的分析框架[J];編輯之友;2014年01期
9 周仕德;;我國課程與教學論整合的本土化研究探微:1999~2012——基于對整合以來著作鏡像的文本分析[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14年01期
10 張新民;;從周邊解釋傳統(tǒng)中國——《探索清水江文明的蹤跡》序[J];貴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05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3條
1 師清芳;;人文社會期刊國際化問題的思考[A];科學評價促發(fā)展 品質(zhì)服務謀共贏——第九屆(2011)全國核心期刊與期刊國際化、網(wǎng)絡化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2 羅桂湘;孔毅民;;廣西氣象科普本土化傳播的實踐與探索[A];第28屆中國氣象學會年會——S16第四屆氣象科普論壇[C];2011年
3 何春雨;;論建立有效競爭機制在學術期刊轉(zhuǎn)型中的作用[A];中國傳媒大學第六屆全國新聞學與傳播學博士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2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5條
1 薛紹聰;大學主體間文化的缺失與構建[D];山東師范大學;2012年
2 杜林致;認知歸因的文化背景及其差異性[D];南開大學;2002年
3 李海云;新教育中國化運動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4 劉家訪;我國課程理論的本土建設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5 王靜;消彌與重構中的“查瑪”[D];中央民族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7條
1 羌麗;中國文科重點高校國際化科研生產(chǎn)力比較研究[D];南京大學;2011年
2 任永鋒;近代中美行政學發(fā)展之比較研究[D];湖南大學;2009年
3 張傳杰;文化視野中的行政學理論本土化研究[D];東北大學;2006年
4 李曉彪;我國球場觀眾暴力研究方法的演進與中國學派構建[D];山西大學;2007年
5 李品;我國國情研究國際化發(fā)展評價指標與策略研究[D];江蘇大學;2010年
6 徐桂珍;我國公共行政學本土化的路徑選擇[D];中南大學;2012年
7 陳f 晗;上海高校學生在國際學術交流領域的語言使用及語言態(tài)度調(diào)查[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4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菲利普·G·阿特巴赫;朱知翔;;至尊語言——作為學術界統(tǒng)治語言的英語[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8年01期
2 閻光才;;中國學術制度建構的歷史與現(xiàn)實境遇[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6期
3 何小清;;建國以來我國人文社會科學學術研究國際化發(fā)展學科分析——基于SSCI、A&HCI(1956~2006)的定量分析[J];東岳論叢;2008年03期
4 王鳳產(chǎn);;科技期刊國際化研究[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8年03期
5 劉笑敢;;“反向格義”與中國哲學研究的困境——以老子之道的詮釋為例[J];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2期
6 姚申;;學術期刊編輯規(guī)范與人文社會科學[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6期
7 朱劍;;顛倒關系的再顛倒——學術期刊編排規(guī)范與“評價權力”關系辨析[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6期
8 何小清;;建國以來大陸學術機構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國際化學術產(chǎn)出定量分析——基于SSCI、A&HCI(1956—2006)的定量分析[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4期
9 羅志田;;史學前沿臆說[J];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4期
10 陳躍紅;“學術國際化”種種[J];天涯;2000年04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我校人文社科研究再上臺階[J];高教與經(jīng)濟;2007年01期
2 余應鴻;徐輝;;提升高校人文社科研究質(zhì)量的若干思考[J];科技管理研究;2008年12期
3 ;我校在本年度人文社科研究項目申報中取得優(yōu)異成績[J];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6期
4 時濤;;人文社科研究中的統(tǒng)計誤用[J];統(tǒng)計與決策;2011年05期
5 ;山東省高校“十二五”人文社科研究基地:食品經(jīng)濟管理研究基地[J];德州學院學報;2011年05期
6 ;貴州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人口·社會·法制研究中心活動圖覽[J];教育文化論壇;2013年05期
7 奚廣慶;以鄧小平理論為指導 開創(chuàng)高校人文社科研究新局面——在全國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工作會議上的講話[J];思想戰(zhàn)線;1998年07期
8 一丁;當前人文社科研究的障礙[J];教育藝術;2001年07期
9 陳少玲;立足地方 研究地方 服務地方——對地方性綜合大學人文社科研究工作的一點思考[J];廣州師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06期
10 方志偉,黃祖輝;高?鐚W科人文社科研究中心運作模式探索——浙大“卡特”的實踐與啟示[J];高等農(nóng)業(yè)教育;2001年1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2條
1 ;創(chuàng)新管理 優(yōu)化環(huán)境 推進黑龍江大學人文社科研究新發(fā)展[A];黑龍江省社科工作經(jīng)驗交流會材料匯編[C];2010年
2 時云;郭瑩;;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以遼寧省屬高等學校為例[A];第八屆沈陽科學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全國人大代表 遼寧大學校長 黃泰巖 本報記者 郝欣 曾江 采訪整理;人文社科研究要有擔當[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3年
2 本報記者 陳葉軍;學科交融促進人文社科研究“空間轉(zhuǎn)向”[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4年
3 黃潔;大型數(shù)據(jù)分析助推 人文社科研究創(chuàng)新[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2年
4 王修力 安徽大學中文系;社會計算:人文社科研究新方法[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3年
5 浙江樹人大學科學計量學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湯建民;我國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力量分布不平衡[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4年
6 本報記者 楊敏;數(shù)字技術助力人文社科研究[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2年
7 本報記者 郝日虹 張清俐;民族語文研究成為人文社科研究熱點[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3年
8 記者 畢全忠 溫紅彥;浙大人文社科研究拓展新空間[N];人民日報;2000年
9 記者 李文亭;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邁上新臺階[N];江西日報;2010年
10 劉瀟瀟;語言數(shù)據(jù)庫促歐洲人文社科研究[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俞路曦;大學人文社科研究水平評價體系研究[D];浙江工業(yè)大學;2009年
2 方丹;人文社科研究生入學專業(yè)考試命題中的問題與對策:多元智力理論的視角[D];蘇州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166031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shgj/16603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