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生命—從面具到鏡像時代
本文關鍵詞:機械生命—從面具到鏡像時代 出處:《大連工業(yè)大學》2014年碩士論文 論文類型:學位論文
【摘要】:人類最壯偉最悠遠的夢并不是征服自然界,而是超越自我。機械制造和技術創(chuàng)新是在肉體上超越的表現;宗教的想象力和藝術的追求是在精神上超越的表現。而面具的奇妙之處就在于它能將兩種超越的方式合二為一,使佩戴者的靈與物質體在瞬間同時變成一種新的形態(tài),達到一種新的境界。盡管這樣,不管是面具,還是機械,都是生命的鏡像。人類模仿自然生命,又企圖超越的產物。 面具的出現與發(fā)展都有其必然性,正是這種必然性使得在人類歷史的發(fā)展的歷程中,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在毫無溝通聯系的時代,不約而同的創(chuàng)造了面具這一自我鏡像。 我們?yōu)榱诉M入文化,與此同時失去了與母親的統(tǒng)一,喪失圓滿的自然態(tài),我們企圖認為我們不曾喪失,是圓滿的存在,這種錯誤的想法使我們覺得自己并不是喪失的。大它坐落在一個象征的結構配置。它是一個場所,每個人都試圖盡可能的與之接近、以至融合,以擺脫在“自我”與“它者”之間的分離感。大它就是系統(tǒng)的中心,是象征界的中心。但是大它作為中心是不能夠被融合的,任何東西都不能夠與大它并列于中心,盡管系統(tǒng)中的每一個元素都想要如此并列。我們?yōu)榱藞A滿,在心中形成了一個永不消失的缺口——欲求。依此,人類不停的在自我的鏡像中創(chuàng)造各種各樣的機械,這些機械是生命的鏡像,在人類永不滿足的欲求中不斷的被完善,其中蘊含著生命形態(tài),但其功能完全超越生命本身。 欲求永遠不能滿足:人類不停的在自我的鏡像中創(chuàng)造各種各樣的機械,這些機械是生命的鏡像,在人類永不滿足的欲求中不斷的被完善,其中蘊含著生命形態(tài),但其功能完全超越生命本身。藏在機械后的人,隱藏在機械中的生命形態(tài),相互作用,完美契合。機械就是人的鏡像,是人類的永無休止的欲求所造就的一種超越生命本身的生命形態(tài)。 面具是人類通過對自己的鏡像所創(chuàng)造的人造物。人即自然物,人造物即面具。機械就是人的鏡像,是生命的鏡像。機械就是人的鏡像,就是人的面具。藏在機械后的人,隱藏在機械中的生命形態(tài),他們在某種程度上形成了一種共生體!
【學位授予單位】:大連工業(yè)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4
【分類號】:C912.4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高蔚;;天地元聲:詩的原初生命形態(tài)[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08年02期
2 陳育德;;生態(tài)美學與“美的規(guī)律”[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年05期
3 王炳社;;形式思維與藝術創(chuàng)造[J];安康師專學報;2006年06期
4 雷文彪;;論維柯《新科學》中的“詩性邏輯”之“邏輯”[J];安康學院學報;2010年06期
5 黃亞琪;;先民的原始文化生活與雜技藝術的萌發(fā)[J];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06年01期
6 戰(zhàn)學成;;籍禮與《詩經》農事詩的禮樂內涵[J];北方論叢;2011年03期
7 羅春梅;;佤族傳統(tǒng)社會的社會控制[J];邊疆經濟與文化;2008年11期
8 張琬麟;論“鳥獸蹌蹌”的舞蹈服飾效應[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04年01期
9 尹建宏;江東;;中國民族民間舞的原生態(tài)情結與時代變革——從楊麗萍的藝術創(chuàng)作說起[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09年01期
10 邵小快;;文化產品偏好的內生化研究[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11年0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羅春梅;;佤族傳統(tǒng)社會的社會控制[A];中國佤族“司崗里”與傳統(tǒng)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2 王珂;;論葉維廉的詩形觀及創(chuàng)作實踐[A];葉維廉詩歌創(chuàng)作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3 顧穎;;論漢畫像樂舞圖的悲劇精神[A];大漢雄風——中國漢畫學會第十一屆年會論文集[C];2008年
4 楊利民;;內蒙古動漫產業(yè)的文化資源及發(fā)展取向[A];論草原文化(第七輯)[C];2010年
5 李樹榕;;藝術是“特殊的意識形態(tài)”嗎?——對藝術本質與意識形態(tài)關系的思考[A];文藝意識形態(tài)學說論爭集[C];2006年
6 李丕顯;;后實踐美學析疑[A];時代與思潮(7)——20世紀末的文化審視[C];2000年
7 鄭莉;;創(chuàng)造是音樂的生命,,音樂促進我們創(chuàng)造——簡論音樂教育與創(chuàng)造能力培養(yǎng)的關系[A];全國高等音樂教育課程發(fā)展與教學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C];2006年
8 李延超;;原生態(tài)民族舞蹈阿細跳月文化品牌的建立及其引發(fā)的思考[A];走進原生態(tài)文化——人類學高級論壇2010卷[C];2010年
9 田云飛;;“楚人尚赤”背后的楚藝術色彩觀[A];紀念中國流行色協(xié)會成立三十周年:2012中國流行色協(xié)會學術年會學術論文集[C];2012年
10 孫曉霞;;從“海景”到“菜園”的視角遷移——關于當代鄉(xiāng)村藝術活動的理論構想[A];中央美術學院2012年青年藝術批評獎獲獎論文集[C];2013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隋曉荻;弗吉尼亞·伍爾夫小說與傳記中的事實與虛構[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2 胡俊紅;中國家具設計的民族性研究[D];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2007年
3 何圣倫;苗族審美意識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4 楊亭;土家族審美文化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5 朱媛;中國巖畫的審美特征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6 吳學忠;跨文化交流背景下音樂融入外語教育的理論與實踐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7 李雪梅;中國現代小說的音樂性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8 肖建喜;隱喻對針灸學經典理論建構的研究[D];廣州中醫(yī)藥大學;2011年
9 李宏巖;在鄉(xiāng)土與高雅碰撞中再生[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10 崔鴻飛;從民間藝術到文化遺產[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劉洋;民國前期中國高等美術教育研究[D];浙江理工大學;2010年
2 王佳;詩為能言畫[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3 王麗麗;社火臉譜藝術探析[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4 薛芳芳;秦漢服飾制度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5 劉艷艷;侗族鼓樓藝術研究[D];廣西民族大學;2010年
6 陳曦;廣西南丹白褲瑤銅鼓舞考察研究[D];廣西民族大學;2010年
7 李霞;上黨八音會的民俗文化研究[D];西北民族大學;2010年
8 鄒文兵;中國傳統(tǒng)吉祥紋樣盤長紋藝術符號研究[D];湖南工業(yè)大學;2010年
9 郝鳴;魏晉南北朝時期如意紋藝術符號研究[D];湖南工業(yè)大學;2010年
10 王靜;明代纏枝紋視覺形式語言研究[D];湖南工業(yè)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131756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shgj/13175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