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微信使用與生活事件、主觀幸福感的關系研究
本文關鍵詞:大學生微信使用與生活事件、主觀幸福感的關系研究
更多相關文章: 主觀幸福感 生活事件 微信使用 量表編制 中介作用
【摘要】:隨著社會進步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人開始追求“幸福感”。大學生作為時代的最活躍的群體,研究他們的主觀幸福感有助于增進他們的社會生存力和促進國家和諧進步。而微信網(wǎng)絡媒體的快速崛起,不僅豐富了學生的交友途徑,更是讓學生在認知和行為層面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變化,進而影響幸福感。因此,在網(wǎng)絡新媒體背景下研究大學生的主觀幸福感問題,研究三者關系,構建大學生微信用戶的主觀幸福感模型,不但可以豐富相關理論領域的理論成果,也可以幫助我們更深入地理解影響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因素,幫助大學生利用新媒體提升主觀幸福感。本文基于“使用與滿足”理論和適應模型理論,旨在探討大學生微信用戶的主觀幸福感模型。主要做了兩方面的研究:第一部分是以文獻研究和已有相關問卷、量表為基礎,編制大學生微信使用量表。對四所院校510名大學生進行了施測,然后采用探索性和驗證性因素分析對問卷的因素進行檢驗。結果:問卷包含10個題目,3個維度,分別是微信使用依賴性、使用需求的滿足度和微信社交聯(lián)系。各分量表的Cronbach’sα信度系數(shù)在0.658-0.828之間;分量表之間相關較低,分量表與總分之間相關高。驗證性因素分析表明所提取的3個因素與構想模型擬合較好,測驗具有較好的信、效度。大學生微信使用量表可以用做測量大學生微信使用情況的有效工具。最后在第四章驗證了人口統(tǒng)計學變量對量表三大維度的影響,研究發(fā)現(xiàn)性別、年級、居住地(城市農(nóng)村)對微信使用有顯著影響。第二部分是探討人際關系對大學生的生活滿意度的影響——微信使用的中介作用。采用生活滿意度量表、情感平衡量表、生活事件量表、改編的微信使用相關量表進行調(diào)查。用中介SEM結構方程模型探討了微信使用強度在生活事件(人際關系因子)與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生活滿意度)之間的中介作用。結果:生活事件、微信使用與主觀幸福感各維度之間的相關有顯著性意義。當考察微信使用的中介作用時,人際關系對生活滿意度的直接影響并不十分明顯,但通過微信使用強度的調(diào)節(jié)產(chǎn)生的間接影響則很大。結論:微信使用在大學生的生活事件尤其是人際關系和生活滿意度之間起到中介作用。
【關鍵詞】:主觀幸福感 生活事件 微信使用 量表編制 中介作用
【學位授予單位】: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G645.5;C913.4
【目錄】: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1章 緒論9-13
- 1.1 研究背景9-10
- 1.2 研究問題提出10
- 1.3 研究思路與框架10-11
- 1.4 研究方法11-12
- 1.5 研究意義12-13
- 第2章 文獻回顧與相關理論13-24
- 2.1 文獻回顧13-17
- 2.1.1 微信研究綜述13-15
- 2.1.2 主觀幸福感研究綜述15-16
- 2.1.3 生活事件研究概述16-17
- 2.2 微信使用、生活事件與主觀幸福感的關系17-21
- 2.2.1 微信使用與主觀幸福感的關系17-19
- 2.2.2 生活事件與主觀幸福感的關系19-20
- 2.2.3 社交媒體與生活事件的關系20-21
- 2.3 相關理論與假設構建21-23
- 2.3.1 使用與滿足理論21-22
- 2.3.2 適應模型22
- 2.3.3 提出假設與模型構建22-23
- 2.4 小結23-24
- 第3章 微信使用量表的編制24-30
- 3.1 量表編制理論基礎24-25
- 3.2 量表編制過程25-26
- 3.2.1 人口統(tǒng)計學信息25
- 3.2.2 微信使用情況25-26
- 3.3 正式問卷的初步施測26-29
- 3.3.1 對象26
- 3.3.2 統(tǒng)計處理26
- 3.3.3 研究結果分析26-28
- 3.3.4 微信使用量表的信效度檢驗28-29
- 3.4 小結29-30
- 第4章 微信使用、生活事件與主觀幸福感的相關研究30-37
- 4.1 描述性統(tǒng)計分析30
- 4.2 方差分析30-34
- 4.2.1 大學生微信使用的人口變量學特點30-32
- 4.2.2 大學生微信用戶的主觀幸福感特點32-34
- 4.3 相關分析34-35
- 4.3.1 微信使用與主觀幸福感的Pearson相關分析34
- 4.3.2 生活事件與主觀幸福感的Pearson相關分析34-35
- 4.3.3 微信使用與生活事件的Pearson相關分析35
- 4.4 回歸分析35-36
- 4.5 小結36-37
- 第5章 人際關系對生活滿意度的影響—微信使用的中介作用37-43
- 5.1 研究工具37-38
- 5.1.1 主觀幸福感測量37
- 5.1.2 生活事件測量37
- 5.1.3 微信使用強度測量37-38
- 5.2 結果分析38-42
- 5.2.1 變量之間的相關性38
- 5.2.2 測量模型38-40
- 5.2.3 結構模型40-42
- 5.3 結論42-43
- 第6章 綜合討論與結論43-46
- 6.1 綜合討論43-44
- 6.1.1 關于微信使用量表的編制43
- 6.1.2 關于大學生微信行為的人口統(tǒng)計學分布特點43-44
- 6.1.3 關于微信使用、人際關系和生活滿意度的關系研究44
- 6.2 本研究的創(chuàng)新之處44-45
- 6.3 本研究的局限及未來發(fā)展45-46
- 參考文獻46-52
- 致謝52-53
- 附錄A 正式調(diào)查問卷53-56
- 附錄B 項目分析的結果56-58
- 在學期間的研究成果及發(fā)表的學術論文58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永鑫;周廣亞;;大學生生活事件與抑郁的交叉滯后分析[J];中國學校衛(wèi)生;2007年01期
2 張亭亭;康茜;張鳳嬌;;生活事件、應對方式對大學生不良情緒的影響[J];河北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農(nóng)林教育版);2008年04期
3 周仁會;鄧曉鈴;;初高中生生活事件對其懼怕否定評價的影響[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9年06期
4 邊文穎;;對高職學生生活事件的研究[J];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S1期
5 甘雄;朱從書;;大學生主觀幸福感與生活事件的相關研究[J];醫(yī)學與社會;2010年08期
6 周芳勤;;貧困大學生消極情緒及與生活事件關系研究[J];黑河學刊;2010年12期
7 趙迎東;于曦;張連娜;;生活事件對大學生的影響研究——基于牡丹江市兩所高校的調(diào)查[J];邊疆經(jīng)濟與文化;2011年06期
8 徐競;王蕾;勵業(yè);;高職院校貧困生生活事件與應對方式對主觀幸福感的影響[J];健康研究;2012年02期
9 金英花;顧顏;趙紅姬;史沙沙;張孟玉;崔文香;;吉林省留守青少年生活事件與健康素質(zhì)關系研究[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13年06期
10 王晶晶;;消極情感、認知易損性和消極生活事件對青少年抑郁形成的作用[J];才智;2013年18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周末;楊鑫輝;劉燕;;應對方式在生活事件和主觀幸福感關系中的調(diào)節(jié)作用[A];中國心理衛(wèi)生協(xié)會第五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2 張翠翠;劉衍玲;劉傳星;;國內(nèi)生活事件的研究述評[A];增強心理學服務社會的意識和功能——中國心理學會成立90周年紀念大會暨第十四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11年
3 鄭璐璐;孫曉軍;魏華;何青青;鄭曉燕;;大學生生活事件、網(wǎng)絡成癮與自我隱瞞的關系[A];增強心理學服務社會的意識和功能——中國心理學會成立90周年紀念大會暨第十四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11年
4 周宗奎;燕路遙;何青青;鄭曉燕;;大學生生活事件和網(wǎng)絡使用動機與網(wǎng)絡成癮的關系研究[A];增強心理學服務社會的意識和功能——中國心理學會成立90周年紀念大會暨第十四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11年
5 周浩;董妍;俞國良;;自我同情對大學生消極生活事件應對的影響[A];增強心理學服務社會的意識和功能——中國心理學會成立90周年紀念大會暨第十四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11年
6 朱麗雅;;大學生生活事件、應對方式與焦慮的關系研究[A];第十一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07年
7 朱麗雅;;大學生生活事件、應對方式與焦慮的關系研究[A];中國社會心理學會2008年全國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8年
8 姚梅玲;趙悅淑;靳彥琴;;父母職業(yè)對中學生生活事件的影響分析[A];經(jīng)濟策論(下)[C];2011年
9 林筱念;張永欣;張笑容;谷傳華;田夢瀟;;護理專業(yè)高職生的主觀幸福感與生活事件、韌性、自信的關系[A];增強心理學服務社會的意識和功能——中國心理學會成立90周年紀念大會暨第十四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11年
10 翟紫艷;魏華;鄭璐璐;何青青;;生活事件與網(wǎng)絡成癮的關系:韌性的中介作用[A];增強心理學服務社會的意識和功能——中國心理學會成立90周年紀念大會暨第十四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11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陽;微小精神創(chuàng)傷不容忽視[N];醫(yī)藥養(yǎng)生保健報;2008年
2 副主任醫(yī)師 呂國梁;心理致病的三要素[N];中國老年報;2002年
3 趙飛;良好的情緒 健康的基礎[N];山西科技報;2004年
4 畢錦云 陳根;謹防“心理危機”[N];甘肅日報;2001年
5 孫時進 劉佳琛;社會壓力之下的生存[N];社會科學報;2002年
6 鄭堅 龍華醫(yī)院腫瘤科主任醫(yī)師;惡性腫瘤致病的情志因素(上)[N];上海中醫(yī)藥報;2006年
7 王文;男性健康只是男“性”健康嗎[N];醫(yī)藥經(jīng)濟報;2004年
8 江蘇省常州市德安醫(yī)院心理咨詢門診主任 袁浩龍;情緒的“零存整取”[N];中國醫(yī)藥報;2001年
9 北京安定醫(yī)院教授 蔡焯基;喪失感 威脅感 不安全感——致病[N];北京日報;2001年
10 劉華;家有“寄居老人”怎么辦[N];衛(wèi)生與生活報;2007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7條
1 周麗華;生活事件與無望抑郁的風險以及彈性恢復[D];中南大學;2014年
2 楊娟;高中生冗思對生活事件和抑郁\焦慮癥狀關系的調(diào)節(jié)作用——多時段追蹤研究[D];中南大學;2010年
3 李紅政;陸軍新兵心理狀況與生活事件相關研究[D];中南大學;2003年
4 位東濤;生活事件與神經(jīng)質(zhì)影響焦慮的神經(jīng)機制[D];西南大學;2014年
5 陳健;自憫影響無望抑郁的心理機制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4年
6 吳俊端;廣西白褲瑤聚居地區(qū)不同民族人群心理應激狀況及環(huán)境和遺傳影響因素的研究[D];廣西醫(yī)科大學;2015年
7 魏義梅;大學生抑郁的心理社會機制及認知應對干預[D];吉林大學;2007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亭亭;生活事件、應對方式對大學生不良情緒的影響[D];東北師范大學;2006年
2 萬錚;生活事件對已婚婦女主觀幸福感的影響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2年
3 李瑋;原發(fā)性干燥綜合征患者抑郁狀況調(diào)查及其與生活事件刺激的相關性[D];新鄉(xiāng)醫(yī)學院;2014年
4 申苗苗;大學生生活事件對抑郁的影響[D];河南大學;2015年
5 周晴;生活事件與農(nóng)村高中生抑郁癥狀:積極心理品質(zhì)的緩沖作用[D];湖南科技大學;2015年
6 方艷蘭;獨立學院大學生人格特征、生活事件與主觀幸福感的關系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5年
7 趙通宇;青少年生活事件與焦慮情緒的關系:應對方式、獨處的中介作用[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6年
8 劉威;壓力性生活事件對大腦功能網(wǎng)絡的影響[D];西南大學;2016年
9 李志遠;壓力與冠心病及中醫(yī)情志的相關性研究[D];廣州中醫(yī)藥大學;2016年
10 翟惠珍;大學生微信使用與生活事件、主觀幸福感的關系研究[D];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2016年
,本文編號:106762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shgj/10676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