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nóng)村留守“小媳婦”互助活動的社會工作介入
本文關鍵詞:農(nóng)村留守“小媳婦”互助活動的社會工作介入
更多相關文章: 農(nóng)村留守“小媳婦” 小組工作 自助互助
【摘要】:在經(jīng)濟快速發(fā)展和市場化不斷提高的今天,城鄉(xiāng)二元體制的屏障被逐漸打破,城市建設對農(nóng)村勞動力的需求逐漸變大,流動人口不斷增加。伴隨著農(nóng)村勞動力的大規(guī)模外移,流動的過程中不僅有勞工的正向流動,也帶來相應的反饋:人口的外流也促使了另一部分人口的逆向流動,這讓我們在吸收認識到現(xiàn)存問題的同時發(fā)現(xiàn)新的機遇,正是這種逆向流動使得落后地區(qū)逐漸變得發(fā)達。人口流動過程中的反向流動表現(xiàn)為:有很多讀過書的女人,在學成后嫁回到農(nóng)村,她們不同于地道的農(nóng)村婦女目不識丁,這樣的回流婦女有著一定的知識文化素養(yǎng),開闊的見識跟扎實的學識。她們在農(nóng)村成家,丈夫長期在外務工,她們不可能拋下農(nóng)村需要照料的一大家子,跟著丈夫一起外出。對于她們來說,留守農(nóng)村是她們的不二首選,所以這樣一個特殊群體便應運而生——農(nóng)村留守“小媳婦”。留守“小媳婦”不僅有精神上的自我意識,在生活中也有很多互助行為。本文嘗試通過社會工作的介入,運用小組活動的工作技巧了解并剖析留守“小媳婦”在生活的中特殊需求,將有共性需求的留守“小媳婦”進行分組配對結成互助對子,我們在做互助活動小組時始終強調(diào)“自助互助”是價值理念,在活動中要努力幫助受助人挖掘自身潛能,發(fā)現(xiàn)自身亮點,幫助受助人尋找解決問題辦法,授之以漁的同時,去幫助身邊的人,做到自助的同時也要做到互助,這是對社會工作實務模式在農(nóng)村留守“小媳婦”領域做一個有效拓展。
【關鍵詞】:農(nóng)村留守“小媳婦” 小組工作 自助互助
【學位授予單位】:長春工業(yè)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C913.1;C916
【目錄】:
- 摘要3-4
- Abstract4-7
- 第一章 緒論7-10
- 1.1 課題的研究背景及意義7-8
- 1.1.1 研究背景7
- 1.1.2 研究意義7-8
- 1.2 文獻綜述8-10
- 1.2.1 國內(nèi)研究綜述8-9
- 1.2.2 國外研究綜述9
- 1.2.3 本文特點9-10
- 第二章 理論基礎與研究方法10-14
- 2.1 理論基礎10-11
- 2.1.1 小組工作理論10
- 2.1.2 互助工作理論10-11
- 2.2 相關概念界定11-12
- 2.2.1 留守“小媳婦”的界定11
- 2.2.2 農(nóng)村留守“小媳婦”現(xiàn)狀11
- 2.2.3 留守婦女的自我發(fā)展狀況11-12
- 2.3 研究方法12-14
- 2.3.1 觀察法12
- 2.3.2 訪談法12-13
- 2.3.3 小組工作法13
- 2.3.4 問卷調(diào)查法13-14
- 第三章 農(nóng)村留守“小媳婦”互助活動的社會工作介入方案14-21
- 3.1 工作理念14
- 3.2 案主選擇14
- 3.3 需求分析14-16
- 3.4 互助活動的社會工作介入方案設計16-21
- 3.4.1 活動名稱16
- 3.4.2 小組目的16
- 3.4.3 階段目標16-17
- 3.4.4 小組特性17
- 3.4.5 組員招募17-18
- 3.4.6 半邊天里的“艷陽”活動方案計劃表18
- 3.4.7 預計會出現(xiàn)的困難以及解決方案18-19
- 3.4.8 評估方法19-20
- 3.4.9 經(jīng)費預算20-21
- 第四章 農(nóng)村留守“小媳婦”互助活動的社會工作介入過程21-34
- 4.1 背景——樺甸市紅石砬子鎮(zhèn)小紅石村簡介21
- 4.2 組員招募21
- 4.3 組員基本情況21-23
- 4.4 方案實施23-34
- 第五章 結論與反思34-38
- 5.1 農(nóng)村留守”小媳婦互助活動的社會工作介入評估報告34-36
- 5.1.1 預期評估34
- 5.1.2 組員招募34
- 5.1.3 活動適應性34
- 5.1.4 小組互動34-35
- 5.1.5 小組氣氛35
- 5.1.6 小組發(fā)展階段的介入方式、工作者角色、專業(yè)技巧35-36
- 5.1.7 遇到的困難36
- 5.2 農(nóng)村留守“小媳婦”互助活動的社會工作介入的局限性36-38
- 致謝38-39
- 參考文獻39-41
- 附錄41-47
- 作者簡介47
- 攻讀碩士學位期間研究成果47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本刊編輯部;;企業(yè)社會責任與社會工作介入策略[J];社會工作(實務版);2011年09期
2 張省;蔣斌;黎萍;;地震殘疾人居家身心康復的社會工作介入[J];社會工作(實務版);2011年11期
3 花菊香;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事件的應對策略探討——多部門合作模式的社會工作介入研究[J];學術論壇;2004年04期
4 李偉梁;;社會工作介入社區(qū)矯正的過程分析[J];社會工作下半月(理論);2007年08期
5 李f:偉;雷杰;;“社區(qū)建設”概念的邏輯分析及社區(qū)社會工作介入的方向[J];學習與實踐;2007年12期
6 程中興;;災害社會工作介入的三個問題[J];社會工作下半月(理論);2009年04期
7 洪慶喜;李紹偉;劉桂智;;淺談社會主義新農(nóng)村建設中的社會工作介入[J];社會工作下半月(理論);2009年08期
8 林珍;;民間糾紛調(diào)解的社會工作介入——基于滬浙等地的“老娘舅”的思考[J];社會工作(下半月);2010年03期
9 趙麗紅;薛新婭;;論社會工作介入我國城市反貧困的思考——以解決社區(qū)貧困現(xiàn)象為切入點[J];學理論;2010年10期
10 雷晴;;社會工作介入農(nóng)村“留守妻子”的應用探討[J];產(chǎn)業(yè)與科技論壇;2010年03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3條
1 梁幸鐲;;多重系統(tǒng)下“新生代”農(nóng)民工的社會工作介入[A];“新一輪西部大開發(fā)與貴州社會發(fā)展”學術研討會暨貴州省社會學學會2010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0年
2 蔡應妹;;社會工作介入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A];浙江省社會學學會第六屆會員代表大會暨2010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0年
3 王雪竹;;城市民族社區(qū)建設與社會工作介入[A];2011年貴州省社會科學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8條
1 民政部社會工作司 柳拯;對社會工作介入災后重建的思考[N];學習時報;2009年
2 張雅樺 北京社會管理職業(yè)學院民政管理系副教授;社會工作介入彩民購彩行為優(yōu)勢與途徑分析[N];中國社會報;2014年
3 王嬰 民政部社會工作研究中心副主任 教授;社會工作介入社會救助的不同視角[N];中國社會報;2014年
4 本報記者 明海英;社會工作介入“失獨”家庭還是要靠制度[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4年
5 李東華 賈英 陳曉鴻;社會工作介入社會救助的功能和優(yōu)勢[N];中國社會報;2010年
6 本期嘉賓 深圳大學法學院副教授 徐道穩(wěn);農(nóng)民工艾滋病防治需要社會工作介入[N];中國勞動保障報;2008年
7 何振鋒 宋爽;政府與社會攜手為受助者撐起一片天[N];中國社會報;2010年
8 彭善民 上海師范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失獨社會工作的意義與可能[N];中國社會報;2013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方超;優(yōu)勢視角下的失獨家庭個案工作介入研宄[D];河北大學;2015年
2 王竹韻;增能理論視角下“失獨家庭”心理調(diào)適的個案工作介入研究[D];河北大學;2015年
3 王艷姣;日間照料中心半失能老年人的個案社會工作介入研究[D];河北大學;2015年
4 朱碩;社會工作介入老年人抑郁癥問題研究[D];遼寧大學;2015年
5 賀培培;個案工作介入城市失獨家庭問題研究[D];遼寧大學;2015年
6 李曉婷;社會工作介入農(nóng)民工隨遷子女學習適應問題研究[D];遼寧大學;2015年
7 彭詩棋;社會工作介入罪錯未成年人教育問題研究[D];遼寧大學;2015年
8 肖昕;社會工作介入流動兒童學習問題研究[D];遼寧大學;2015年
9 楊洋;提升兒童獨立意識的社會工作介入研究[D];長春工業(yè)大學;2015年
10 桑慶民;個案工作介入“學業(yè)不良”初中生的路徑研究[D];蘭州大學;2015年
,本文編號:103216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shgj/10321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