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構(gòu)國家和青年家庭之間的契約:兒童養(yǎng)育責任的集體分擔
[Abstract]:With the establishment of modern economic system and social security system, children have changed from traditional private goods to (quasi-) public goods and social investment goods. However, while child benefits are socialized, the costs of child rearing remain private, a disconnect that has many negative consequences, including very low fertility rates, forcing countries to develop a consensus on national sharing of responsibility for the upbringing of children, And implement in the concrete social policy. China has less responsibility for raising children outside compulsory education. In order to reduce its negative impact on the employment of young women, reduce the burden on young parents and maintain the sustainabilit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ocial security systems, China should restructure the contract between the State and young parents. Responsibility for the upbringing of children is shared collectively by the whole society.
【作者單位】: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
【基金】: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尋找和建構(gòu)轉(zhuǎn)型期中國的家庭政策體系”(13BSH030)的階段性成果
【分類號】:D632.1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4條
1 劉焱;宋妍萍;;我國城市3-6歲兒童家庭學前教育消費支出水平調(diào)查[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年01期
2 徐浙寧;;我國關于兒童早期發(fā)展的家庭政策(1980-2008)——從“家庭支持”到“支持家庭”?[J];青年研究;2009年04期
3 馬春華;石金群;李銀河;王震宇;唐燦;;中國城市家庭變遷的趨勢和最新發(fā)現(xiàn)[J];社會學研究;2011年02期
4 馬貴俠;許小玲;;農(nóng)村留守兒童教育的社區(qū)照顧模式介入[J];文教資料;2009年03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史威琳;;城市低保家庭兒童社會保護制度分析[J];北京社會科學;2011年01期
2 陳熙;;家庭現(xiàn)代化理論與當代中國家庭:一個文獻綜述[J];重慶社會科學;2014年08期
3 石金群;;獨立還是延續(xù):當代都市家庭代際關系中的矛盾心境[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年04期
4 李萌;;我國家庭學前教育成本分擔研究[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14年06期
5 富永選;;家庭策略與個人決策沖突的融合管理[J];管理觀察;2014年31期
6 鐘曉慧;;“再家庭化”:中國城市家庭購房中的代際合作與沖突[J];公共行政評論;2015年01期
7 石金群;;當代西方家庭代際關系研究的理論新轉(zhuǎn)向[J];國外社會科學;2015年02期
8 袁曉嬌;方曉義;鄧林園;藺秀云;;姻親關系與姻親沖突下伴侶支持與婚姻質(zhì)量的關系[J];心理與行為研究;2015年02期
9 廖婧琳;孫九霞;;旅游發(fā)展與少數(shù)民族家庭變遷:從單一性到復雜性[J];貴州社會科學;2015年05期
10 唐燦;陳午晴;;中國城市家庭的親屬關系——基于五城市家庭結(jié)構(gòu)與家庭關系調(diào)查[J];江蘇社會科學;2012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條
1 徐安琪;;家庭價值觀的變遷:去傳統(tǒng)化?[A];國家治理:民主法治與公平正義——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十屆學術年會文集(2012年度)政治·法律·社會學科卷[C];2012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汶蓉;反饋模式的延續(xù)與變遷[D];上海大學;2012年
2 劉笑言;走向關懷[D];吉林大學;2013年
3 鄔平川;學前教育投入的財政法保障研究[D];安徽大學;2014年
4 董素芳;美國0-3歲早期教養(yǎng)人員從業(yè)資格的制定及對我國啟示的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4年
5 石艷;費孝通家庭社會學思想研究[D];上海大學;2013年
6 徐佳;市場轉(zhuǎn)型背景下工人的婚姻策略研究[D];吉林大學;2014年
7 王修彥;新中國成立以來農(nóng)村代際關系變遷研究[D];南開大學;2014年
8 劉婧;家庭倫理的松動:“臨時夫妻”的婚姻、家庭、生育與性[D];武漢大學;2014年
9 于涓;女性視角下的夫妻間權利義務平衡[D];武漢大學;2012年
10 趙琳娜;女性神經(jīng)性厭食癥家庭功能特征及與臨床癥狀的相關性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1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陳迎春;3-6歲幼兒祖輩教養(yǎng)的社會支持系統(tǒng)研究[D];河南大學;2011年
2 許婷;對改革開放以來甘肅隴西農(nóng)村留守兒童監(jiān)護問題的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11年
3 卞革;大連市城鄉(xiāng)家庭關系研究[D];東北財經(jīng)大學;2011年
4 賈麗娟;新時期中國社會離婚問題探析[D];山西師范大學;2012年
5 趙曉霞;城市居民生育意愿的代際差異及其致因研究[D];云南大學;2012年
6 張立敏;跨越城鄉(xiāng)的家庭與生育福利[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12年
7 肖玉蘭;“陪伴式”青少年家庭社會工作模式初探[D];華中師范大學;2012年
8 肖強;婚戒、婚姻策略與中國家庭結(jié)構(gòu)變動的研究[D];武漢科技大學;2012年
9 瞿梟;養(yǎng)老文化變遷背景下鄉(xiāng)村家庭養(yǎng)老困境[D];華東理工大學;2013年
10 李曉曄;媒介發(fā)展與鄉(xiāng)村變革:一種現(xiàn)代化進程[D];南京大學;2013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曾毅;關于生育率下降如何影響我國家庭結(jié)構(gòu)變動的探討[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7年04期
2 周宗奎,孫曉軍,劉亞,周東明;農(nóng)村留守兒童心理發(fā)展與教育問題[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1期
3 張華,龐麗娟,許曉暉,陶沙,董奇;家庭生態(tài)環(huán)境與兒童早期數(shù)學認知能力[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3期
4 朱艷科,楊輝耀;中國城市現(xiàn)代化水平的綜合評價[J];商業(yè)研究;2002年23期
5 張雨露;;家庭——個人與社會的博弈——關于德國家庭現(xiàn)狀及目前家庭政策的分析[J];德國研究;2007年01期
6 朱宗涵;;兒童早期發(fā)展學科進展的啟示[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08年01期
7 左際平;從多元視角分析中國城市的夫妻不平等[J];婦女研究論叢;2002年01期
8 徐安琪;;家庭性別角色態(tài)度:刻板化傾向的經(jīng)驗分析[J];婦女研究論叢;2010年02期
9 劉繼同;;中國社會結(jié)構(gòu)轉(zhuǎn)型、家庭結(jié)構(gòu)功能變遷與兒童福利政策議題[J];青少年犯罪問題;2007年06期
10 范先佐;農(nóng)村“留守兒童”教育面臨的問題及對策[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5年07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沈奕斐;個體化與家庭結(jié)構(gòu)關系的重構(gòu)[D];復旦大學;2010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劉書青;;威海市兒童福利院 著力兒童養(yǎng)育與管理[J];社會福利;2006年02期
2 莊建民;精心培育先天不足的幼苗——記北京新運弱智兒童養(yǎng)育院[J];w蕓,
本文編號:232275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shehuibaozhanglunwen/23227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