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農村社會保障問題研究
本文關鍵詞:河南省農村社會保障問題研究
更多相關文章: 河南省 農村社會保障 新型農村合作醫(yī)療 新型農村養(yǎng)老保險
【摘要】:河南省是農業(yè)大省、人口大省,自改革開放以來,全省經濟取得快速發(fā)展,人民生活條件得到改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城鄉(xiāng)之間的差距也逐漸縮小。2011年《國務院關于支持河南省加快中原經濟區(qū)的指導意見》指出加快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確保廣大城鄉(xiāng)居民共享改革發(fā)展成果。作為公共物品的社會保障,無論城市市民還是農村居民都應公平享受國家賦予的權利。但是,長期以來“重城市、輕農村”的國家政策,形成了城鄉(xiāng)分割的“二元”經濟結構和社會結構,也形成了社會保障的城鄉(xiāng)“二元化”。我國農村社會保障存在立法落后,財政投入資金少,覆蓋面窄等問題,在這大背景下首先研究河南省農村社會保障在在最低生活保障、新型農村合作醫(yī)療、新型農村養(yǎng)老等方面的現(xiàn)狀,然后分析河南省農村社會保障體系主要存在低保標準較低,難以滿足基本生活需求;新農合資金使用不規(guī)范,醫(yī)療機制不健全;養(yǎng)老保險金的支付水平低,參保結構不合理,集體補助難以到位等問題,最后借鑒國外農村社會保障的先進經驗,結合河南省省情,提出完善農村社會保障的建議,以期廣大農民能夠享受更多的利益。
【關鍵詞】:河南省 農村社會保障 新型農村合作醫(yī)療 新型農村養(yǎng)老保險
【學位授予單位】:河南農業(yè)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2
【分類號】:F323.89
【目錄】:
- 致謝4-8
- 摘要8-9
- Abstract9-10
- 1.緒論10-17
- 1.1 研究背景及意義10-12
- 1.1.1 研究背景10-11
- 1.1.2 研究意義11-12
- 1.2 國內農村社會保障研究現(xiàn)狀12-15
- 1.3 農村社會保障相關理論分析15
- 1.3.1 公共產品理論15
- 1.3.2 公共財政理論15
- 1.4 研究內容、方法和創(chuàng)新與不足15-17
- 1.4.1 研究內容15-16
- 1.4.2 研究方法16-17
- 1.4.3 創(chuàng)新與不足17
- 2.河南省農村社會保障現(xiàn)狀分析17-23
- 2.1 最低生活保障逐步完善17-18
- 2.2 新型農村合作醫(yī)療基本全覆蓋18-22
- 2.3 城鄉(xiāng)居民養(yǎng)老保險初步建立22-23
- 3.河南省農村社會保障存在的問題23-32
- 3.1 最低生活保障方面23-26
- 3.1.1 省內低保標準差距大23-24
- 3.1.2 與其他中部省份相比低保標準低24-25
- 3.1.3 管理的疏忽和漏洞25-26
- 3.2 新型農村合作醫(yī)療方面26-27
- 3.2.1 基金監(jiān)管力度不足26
- 3.2.2 醫(yī)療機制不健全26
- 3.2.3 傳統(tǒng)運行模式效率低26-27
- 3.3 新型農村養(yǎng)老保險方面27-29
- 3.3.1 農民參保積極性弱27-28
- 3.3.2 集體補助難度大28-29
- 3.3.3 基金增值困難29
- 3.4 失地農民和農民工社會保障落實不到位29-31
- 3.4.1 失地農民社會保障29-30
- 3.4.2 農民工社會保障30-31
- 3.5 政府主體責任不明確31-32
- 3.5.1 立法責任缺失31
- 3.5.2 籌資責任失衡31
- 3.5.3 監(jiān)管責任不到位31-32
- 4.國外農村社會保障先進經驗借鑒及啟示32-34
- 4.1 日本模式32
- 4.2 德國模式32-33
- 4.3 巴西模式33
- 4.4 國外先進經驗對河南省的啟示33-34
- 5.完善河南省農村社會保障建議34-40
- 5.1 最低生活保障建議34-35
- 5.1.1 因地制宜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標準34
- 5.1.2 加強最低生活保障監(jiān)督管理34-35
- 5.2 新型農村合作醫(yī)療的建議35-36
- 5.2.1 規(guī)范新農合基金使用35
- 5.2.2 健全醫(yī)療機制35
- 5.2.3 積極探索高效的新農合運行模式35-36
- 5.3 新型農村養(yǎng)老保險的建議36-37
- 5.3.1 提高農民參合積極性36-37
- 5.3.2 增強集體補助責任37
- 5.3.3 拓寬基金增值渠道37
- 5.4 進一步落實失地農民和農民工的社會保障37-38
- 5.4.1 失地農民社會保障37-38
- 5.4.2 農民工社會保障38
- 5.5 明確政府在農村社會保障制度中的主體責任38-40
- 5.5.1 加快建立農村社會保障法律制度38
- 5.5.2 加大政府籌資責任38-39
- 5.5.3 強化政府監(jiān)管責任39-40
- 結束語40-41
- 參考文獻41-43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唐爽;王亞飛;王青;;我國農村社會保障制度變遷的路徑分析——基于新制度經濟學的研究視角[J];安徽農業(yè)科學;2011年11期
2 凌文豪;梁金剛;;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對象瞄準機制研究——基于對河南省安陽市某村的實證研究[J];西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5期
3 陳少暉;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缺陷與政府責任[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4期
4 薛菁;;公共財政視角下的農村社會保障建設[J];福州黨校學報;2007年01期
5 康媛媛;;中國農村社會保障立法存在的缺陷以及改善措施[J];法制與社會;2009年21期
6 張敬思;;論德國農村社會保障法律制度及其對我國的啟示[J];河南社會科學;2010年06期
7 劉曉明;;建立健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對策建議[J];中共濟南市委黨校學報;2009年04期
8 張汀汀;;河南省失地農民社會保障問題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11年28期
9 王國奇;;國外農村社會保障法律制度的借鑒及啟示[J];經濟與社會發(fā)展;2008年05期
10 齊海鵬;;西方國家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比較分析及啟示[J];中國集體經濟(下半月);2007年02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楊鷺;依托農地構建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研究[D];華中農業(yè)大學;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張涵;河南省失地農民問題研究[D];鄭州大學;2005年
本文編號:109696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shehuibaozhanglunwen/10969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