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藝術學院》2012年碩士論文
本文關鍵詞:魯迅美術活動及其管理思想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南京藝術學院》 2012年
魯迅美術活動及其管理思想研究
李祥
【摘要】:魯迅是我國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教育家,“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旗手,新興木刻運動的奠基者和倡導者,廣泛意義上的美術家,更是一位身體力行的藝術活動實踐家,為我國近現(xiàn)代文化藝術的傳承與發(fā)展作出了無可比擬的貢獻。目前,學術界對魯迅藝術活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魯迅與美術”這一范疇上的研究,基本上是對魯迅美術活動的回憶和梳理,以及美術思想方面的研究,但是對其管理思想的研究還是空白。本文在總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用史論結合的方法,對魯迅美術活動及其管理思想展開系統(tǒng)的探討與研究。 首先,對魯迅所處時代呈現(xiàn)出的社會變革、中西藝術的融合及藝術教育的興起等狀況進行介紹、分析,透析其所處的時代背景,并從魯迅在社會價值觀的轉化、進步文藝觀的形成和藝術活動身份的轉換等方面進行深入的分析與梳理,通過這些來理清和探究魯迅藝術管理思想產生的時代背景與形成條件。 其次,結合魯迅一生在美術方面的具體實踐,他親自組織美術展覽,編輯出版中外優(yōu)秀美術作品和翻譯美術史論;以面授和函授相結合的方式,對美術青年進行扶持與培養(yǎng);不計個人得失,慷慨解囊資助美術青年;發(fā)表美術評論,真切批評,肯定成績;對中外藝術作品及藝術理論,去其糟粕,取其精華,促進藝術的繼承與傳播;以實踐活動的“商業(yè)性”,推動文化藝術發(fā)展的“公益性”等等?偨Y和闡述了魯迅藝術管理思想的主要內容和主要特點,目的是解析其藝術管理思想與實踐的內在統(tǒng)一性,系統(tǒng)地論述魯迅藝術管理思想在美術實踐過程中的不斷發(fā)展與成熟。 最后,從我國當前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要求的實際情況出發(fā),,總結經(jīng)驗,展望未來,詳盡探究魯迅藝術管理思想所具有的歷史貢獻和現(xiàn)實價值,為我們當今的美術活動提供某種啟示和借鑒。
【關鍵詞】:
【學位授予單位】:南京藝術學院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2
【分類號】:J209.2;K825.6
【目錄】:
下載全文 更多同類文獻
CAJ全文下載
(如何獲取全文? 歡迎:購買知網(wǎng)充值卡、在線充值、在線咨詢)
CAJViewer閱讀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金得存;把讀者的利益放在第一位——魯迅的讀者意識[J];安徽大學學報;2005年05期
2 謝清風;;魯迅的圖書宣傳方式及其啟示[J];編輯之友;2008年05期
3 袁衛(wèi)民;;警惕中小學教材出版中的歷史虛無主義思潮——從“刪魯”風波說開去[J];編輯之友;2010年11期
4 蔡雨坤;潘國慶;;自擬書刊廣告:魯迅編輯出版的一個側面[J];出版發(fā)行研究;2009年02期
5 劉運峰;;魯迅與《北平箋譜》《十竹齋箋譜》的出版[J];出版史料;2006年04期
6 魏韶華;抑郁藝術精靈──魯迅與愛德華·蒙克[J];東方論壇.青島大學學報;1996年04期
7 楊益斌;;魯迅廣告觀探析[J];湖南包裝;2008年02期
8 武迎新;;主旨惟在益人——魯迅編輯出版思想與實踐[J];黑龍江史志;2009年06期
9 郭志東;;魯迅在出版活動中的市場意識探析[J];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年03期
10 李允經(jīng);魯迅與連環(huán)圖畫[J];魯迅研究動態(tài);1987年11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鄭濤;民國前期(1912-1936)西方現(xiàn)代木刻在中國的傳播[D];中央美術學院;2007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5條
1 朱燕萍;魯迅的期刊編輯思想研究[D];河南大學;2003年
2 劉霞;文化傳播視野中的魯迅編輯出版思想與實踐[D];湖南師范大學;2005年
3 靳芳卉;魯迅的報刊思想研究[D];廣西大學;2008年
4 陳明香;魯迅與現(xiàn)代稿酬制[D];華中師范大學;2010年
5 張江紅;論魯迅的文化推介觀[D];山西大學;2010年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湯奇學,陳寶云;“救國”與“救人”——辛亥革命時期與新文化運動時期改造國民性思想之比較[J];安徽大學學報;2003年04期
2 王永茂;論魯迅的進化觀[J];安徽大學學報;2004年02期
3 陳望衡;;炫目的學術景觀:美育的凸起——20世紀初社會轉型之際美學現(xiàn)象考察之一[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5期
4 徐紀陽;;“魯迅傳統(tǒng)”的對接與錯位——論光復初期魯迅在臺傳播的若干文化問題[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6期
5 盧文婷;;破碎的身/影:續(xù)寫與對話——《野草》與德國浪漫主義[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6期
6 陸學莉;;宋元小說中唐俠女形象的嬗變[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09年04期
7 武卓斐;;此是有情癡:《世說新語》之“哭”[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10年05期
8 張連銀;;明代科場評卷方式考——以鄉(xiāng)、會試為考察對象[J];安徽史學;2006年04期
9 陳占彪;;王的諍臣——胡適論知識分子的角色及使命[J];安徽史學;2009年01期
10 吳元康;;1921年初《新青年》同仁之間幾則通信的時間問題[J];安徽史學;2010年06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向榮;;被低估的大師與外省文學的身份認同——兼論文學的地緣政治學[A];“辛亥百年與四川小說創(chuàng)作”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當代文壇》2011年增刊)[C];2011年
2 張勁松;;晴雯雙重人格探微——亦主亦奴的文化悲劇[A];2011年貴州省社會科學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3 肖國棟;;論《野草》的悖論心理結構[A];黑龍江省文學學會2011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4 劉晴;;論人物紀念館的人文精神[A];新世紀博物館的實踐與思考——北京博物館學會第五屆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7年
5 王曉初;;魯迅與五四新文化精神[A];言說不盡的魯迅與五四——魯迅與五四新文化運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6 哈迎飛;;論魯迅的家族意識[A];言說不盡的魯迅與五四——魯迅與五四新文化運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7 姜彩燕;;魯迅與實用主義兒童教育思想[A];言說不盡的魯迅與五四——魯迅與五四新文化運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8 張學義;;魯迅周作人兄弟失和的情理詮釋[A];言說不盡的魯迅與五四——魯迅與五四新文化運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9 張雪艷;;新時期西北地區(qū)魯迅研究概覽[A];言說不盡的魯迅與五四——魯迅與五四新文化運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10 朱獻貞;;近三十年來“文化大革命”中“魯迅現(xiàn)象”研究的歷史回顧[A];言說不盡的魯迅與五四——魯迅與五四新文化運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趙一霖;唐五代人的精怪想象[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魏曉虹;《閱微草堂筆記》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3 李鴻雁;唐前敘事詩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4 崔紹懷;中國魯迅《野草》研究史論[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5 趙方杜;身體規(guī)訓:中國現(xiàn)代性進程中的國家權力與身體[D];南開大學;2010年
6 房芳;1930-1937:新文學中民族主義話語的建構[D];南開大學;2010年
7 劉方玲;清朝前期帝王道統(tǒng)形象的建立[D];南開大學;2010年
8 劉杰;漢武帝故事及其文化闡釋[D];南開大學;2010年
9 楊玲;林譯小說及其影響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10 鐘希明;介入公共場域的知識分子寫作[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躍華;對人與社會的批判與拷問[D];河北大學;2007年
2 王永平;蚌病成珠—郁達夫的情愛生活與其文學創(chuàng)作[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3 王露霞;論潘玉良“合中西于一治”的藝術觀[D];浙江理工大學;2009年
4 劉洋;民國前期中國高等美術教育研究[D];浙江理工大學;2010年
5 王麗麗;魯迅與《萌芽月刊》[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6 吉瑞;魯迅與《河南》[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7 宋麗然;魯迅:在科學和文學之間[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8 柏彥飛;“誠與愛”:魯迅文學中的道德精神[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9 宇琳;微辭婉晦 精義致用[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10 梁健婧;《紅樓夢》女性讀者的審美心理探微[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溫儒敏;魯迅對文化轉型的探求與焦慮[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04期
2 謝清風;魯迅與編輯道德[J];編輯學刊;1997年04期
3 湯林弟;中國近代稿酬制度的產生[J];編輯學刊;2004年02期
4 汪家熔;還談近代出版人的文化追求[J];中國編輯;2004年02期
5 陳江;;“報”與“刊”的分離及雜志的定義——中國近現(xiàn)代期刊史札記之一[J];編輯之友;1990年05期
6 陳江;李治家;;三十年代的“雜志年”——中國近現(xiàn)代期刊史札記之四[J];編輯之友;1991年03期
7 翟江;魯迅之文獻出版活動[J];圖書與情報;2004年03期
8 陳陽鳳,梅莉;魯訊書刊編輯思想探析[J];出版發(fā)行研究;1999年04期
9 余昌谷;魯迅論文章之“刪”[J];出版發(fā)行研究;1999年11期
10 李曙豪;現(xiàn)代稿酬制度的建立與對發(fā)表權的保護[J];出版發(fā)行研究;2003年05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3條
1 蔣曉麗;中國近代大眾傳媒與中國近代文學[D];四川大學;2002年
2 劉永文;晚清報刊小說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4年
3 曹懷明;大眾媒體與文學傳播[D];山東師范大學;2004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3條
1 呂紅偉;大眾傳媒的興起與現(xiàn)代文學的發(fā)生[D];廈門大學;2002年
2 王萬宏;躁動的現(xiàn)代藝術之夢——20世紀20-30年代中國現(xiàn)代藝術運動及傳播研究[D];四川大學;2003年
3 湯靜;《良友》畫報與美術傳播[D];中央美術學院;2003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子琳;一部探索魯迅思想發(fā)展的力作[J];文史雜志;1991年06期
2 李春林;;韓國魯迅研究狀況的檢閱與提煉——評《韓國魯迅研究論文集》[J];東方論壇;2006年03期
3 黃喬生;“魯迅的起點:仙臺的記憶”國際學術研討會綜述[J];魯迅研究月刊;2005年10期
4 ;“魯迅思想與雜文研究選修課座談記錄[J];魯迅研究月刊;1987年05期
5 李拉利 ,周寶東;“回顧與展望——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學術研討會”綜述[J];魯迅研究月刊;2005年07期
6 張寧;;“竹內魯迅”的中國位置[J];天涯;2006年06期
7 錢理群;;我們?yōu)槭裁葱枰斞竅J];雜文選刊(上半月版);2007年06期
8 邱煥星;;“多個魯迅”與魯迅研究的歷史批判[J];魯迅研究月刊;2010年06期
9 葉淑穗;趙淑英;;鮮明的足跡——讀《魯迅致許廣平書簡》[J];中國出版;1980年03期
10 陳漱渝;;關于近年來新發(fā)現(xiàn)的魯迅佚文[J];文學評論;1981年05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徐改平;;作為共產黨同路人的魯迅[A];言說不盡的魯迅與五四——魯迅與五四新文化運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2 ;編后[A];言說不盡的魯迅與五四——魯迅與五四新文化運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3 符杰祥;;對魯迅“棄醫(yī)從文”的再解讀[A];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會第十屆年會論文摘要匯編[C];2010年
4 楊義;;魯迅與“左聯(lián)”三章[A];魯迅與“左聯(lián)”——中國魯迅研究會理事會2010年年會論文集[C];2010年
5 袁盛勇;;“左聯(lián)”時期的魯迅——從他與周揚的根本分歧談起[A];魯迅與“左聯(lián)”——中國魯迅研究會理事會2010年年會論文集[C];2010年
6 王得后;;魯迅的文藝思想和《講話》[A];《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第二輯暨全國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會一九八二年年會論文集[C];1982年
7 王鐵仙;;關于科學評價魯迅的若干思考——重讀瞿秋白的《<魯迅雜感選集>序言》[A];瞿秋白研究新探[C];2002年
8 崔銀河;;魯迅與蒙古族當代文學[A];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第十三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4年
9 韓斌生;;《〈魯迅雜感選集〉序言》的再評價[A];瞿秋白的歷史功績——瞿秋白英勇就義70周年紀念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10 王富仁;;當前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中的若干問題[A];《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30年精編:文學史研究·史料研究卷(史料研究卷)[C];2009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錢理群;[N];中國藝術報;2010年
2 本報記者 王國平;[N];光明日報;2011年
3 武漢大學教授,中國魯迅研究會副秘書長 陳國恩;[N];文藝報;2011年
4 陳漱渝;[N];中華讀書報;2011年
5 記者 王勤;[N];紹興日報;2011年
6 王小魯;[N];經(jīng)濟觀察報;2010年
7 楊建民;[N];中華讀書報;2011年
8 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教授 尾崎文昭;[N];文藝報;2011年
9 深圳報業(yè)集團駐京記者 陸云紅;[N];深圳特區(qū)報;2011年
10 本報記者 童樺 實習生 沈艷楠;[N];浙江日報;2011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畢緒龍;無法完成的自我:魯迅自我形象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7年
2 劉青漢;希伯來文化關聯(lián)中論魯迅在暴力面前的困境[D];蘭州大學;2006年
3 史玉豐;二十世紀中國文學中的尋根意識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2年
4 宋揚;論伊藤虎丸的魯迅研究[D];吉林大學;2008年
5 余夏云;作為“方法”的海外漢學[D];蘇州大學;2012年
6 朱其;魯迅藝術思想中的靈魂意識及其現(xiàn)代性[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9年
7 李生濱;晚清思想文化與魯迅[D];復旦大學;2005年
8 張昭兵;語言論爭與作家的現(xiàn)代漢語體驗[D];復旦大學;2010年
9 蔣磊;在東方與西方之間:現(xiàn)代旅日作家的文化體驗[D];首都師范大學;2012年
10 付蘭梅;凝眸“過渡人”的文化臉譜[D];吉林大學;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祥;魯迅美術活動及其管理思想研究[D];南京藝術學院;2012年
2 宋麗然;魯迅:在科學和文學之間[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3 范源源;魯迅與攝影[D];復旦大學;2011年
4 韓中英;魯迅古典文獻研究初探[D];黑龍江大學;2010年
5 闞斌;魯迅的文學翻譯與現(xiàn)實關懷[D];西南大學;2011年
6 喬文;人與文:都市體驗觀照下的魯迅30年代雜文[D];山西師范大學;2010年
7 吉瑞;魯迅與《河南》[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8 岳靜;清醒的猶疑[D];遼寧師范大學;2011年
9 曲麗影;“別求新聲于異邦”[D];湖南師范大學;2011年
10 沈永兵;這樣的戰(zhàn)士[D];蘇州大學;2010年
本文關鍵詞:魯迅美術活動及其管理思想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20589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renwuzj/2058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