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南地區(qū)仰韶至東周時期人地關系研究
本文關鍵詞:晉南地區(qū)仰韶至東周時期人地關系研究
更多相關文章: 全新世 古氣候重建 聚落考古 人地關系 晉南
【摘要】:基于晉南地區(qū)全新世黃土剖面樣品的光釋光(OSL)測年和磁化率數(shù)據,恢復該區(qū)全新世以來的古溫度和古降水,并結合該區(qū)仰韶至東周時期文化發(fā)展特性及各時期考古聚落在不同地貌類型上的分布比例,探討晉南地區(qū)全新世以來環(huán)境演變與人類活動的關系。研究表明,仰韶早期和中期,氣候較為暖濕,古土壤發(fā)育,利于文化的產生和發(fā)展。仰韶晚期氣候由暖濕向溫干轉換,可能對文化發(fā)展有一定影響。龍山時期溫度和降水較之前有所下降,但氣候仍較現(xiàn)今暖濕,又因相對干旱的氣候促使先民積聚在水源地附近,以及農業(yè)生產技術水平的不斷進步,該時期文化快速繁榮發(fā)展。夏、商和西周時期氣候持續(xù)干涼化,文化發(fā)展受到制約。東周時期氣候仍然較干涼,但隨著人類社會的發(fā)展和農業(yè)生產效率的提高,環(huán)境因素對文化的影響越來越小。晉南地區(qū)仰韶到東周時期聚落主要分布在耕作條件較好的沖積平原、臺塬和山前傾斜平原上,在丘陵和山地上分布較少;隨著氣候的干涼化,仰韶到東周時期聚落在山前傾斜平原和臺塬的分布比例有減小趨勢,而在沖積平原的分布比例有增大趨勢。
【作者單位】: 北京師范大學教育部防沙治沙工程研究中心;北京大學城市與環(huán)境學院;陜西省考古研究院;
【關鍵詞】: 全新世 古氣候重建 聚落考古 人地關系 晉南
【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編號:41171006) 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編號:2013BAK08B02) 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編號:11&ZD183)共同資助
【分類號】:K901
【正文快照】: 環(huán)境演化與人類活動的關系是環(huán)境考古學的關鍵問題,國內外已有一定的研究基礎(Hauget al.,2003;Rosen,2008;靳桂云和王傳明,2010)。中國地域廣大,氣候和地貌類型多樣,且考古學文化遺存十分豐富,利于開展環(huán)境與人類活動關系研究。通過自然剖面重建考古學文化發(fā)展時期的古環(huán)境已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董廣輝;夏正楷;劉德成;吳慶龍;;河南孟津地區(qū)中全新世環(huán)境變化及其對人類活動的影響[J];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年02期
2 吳立;王心源;周昆叔;莫多聞;高超;劉麗;韓偉光;;巢湖流域新石器至漢代古聚落變更與環(huán)境變遷[J];地理學報;2009年01期
3 莫多聞,李非,李水城,,孔昭宸;甘肅葫蘆河流域中全新世環(huán)境演化及其對人類活動的影響[J];地理學報;1996年01期
4 呂厚遠;張健平;;關中地區(qū)的新石器古文化發(fā)展與古環(huán)境變化的關系[J];第四紀研究;2008年06期
5 李宜垠;侯樹芳;莫多聞;;湖北屈家?guī)X遺址孢粉、炭屑記錄與古文明發(fā)展[J];古地理學報;2009年06期
6 靳桂云;王傳明;;海岱地區(qū)新石器時代氣候與環(huán)境[J];古地理學報;2010年03期
7 劉德成;高星;王旭龍;張淑芹;裴樹文;陳福友;;寧夏銀川水洞溝遺址2號點晚更新世晚期孢粉記錄的古環(huán)境[J];古地理學報;2011年04期
8 李拓宇;莫多聞;胡珂;張翼飛;王建軍;;山西襄汾陶寺都邑形成的環(huán)境與文化背景[J];地理科學;2013年04期
9 李拓宇;莫多聞;朱高儒;王海斌;張翼飛;郭媛媛;;晉南全新世黃土剖面常量元素地球化學特征及其古環(huán)境意義[J];地理研究;2013年08期
10 施雅風,孔昭宸,王蘇民,唐領余,王富葆,姚檀棟,趙希濤,張丕遠,施少華;中國全新世大暖期鼎盛階段的氣候與環(huán)境[J];中國科學(B輯 化學 生命科學 地學);1993年08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管后春;李運懷;楊西飛;;2.5Ma以來古氣候環(huán)境演變代用指標研究進展[J];安徽地質;2008年01期
2 吳立;王心源;阮錚錚;吳學澤;;漢代以后巢湖流域文化衰落的環(huán)境考古學觀察[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年05期
3 李勇;;首鋼生產區(qū)顆粒物的磁學性質研究[J];安徽科技學院學報;2008年01期
4 何勇,秦大河,任賈文,李鳳霞;臨夏塬堡全新世黃土剖面古土壤有機質碳同位素的氣候記錄[J];冰川凍土;2002年05期
5 趙強,王乃昂,李秀梅,程弘毅,李育,李鋼;青土湖地區(qū)9500a BP以來的環(huán)境變化研究[J];冰川凍土;2005年03期
6 魏海濤;夏敦勝;陳發(fā)虎;馬劍英;王冠;;黃土高原及相鄰地區(qū)表土磁化率與降水量的關系[J];冰川凍土;2008年03期
7 董廣輝;夏正楷;劉德成;吳慶龍;;河南孟津地區(qū)中全新世環(huán)境變化及其對人類活動的影響[J];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年02期
8 張忠培,楊晶;客省莊文化單把鬲的研究——兼談客省莊文化流向[J];北方文物;2002年03期
9 任曉輝;許民;;西遼河上游考古學文化時期全新世環(huán)境變化研究[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年05期
10 畢碩本;閭國年;陳濟民;;史前連續(xù)文化聚落的決策樹分類挖掘研究——以鄭州-洛陽地區(qū)為例[J];測繪科學;2008年0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呂厚遠;劉東生;郭正堂;;黃土高原地質、歷史時期古植被研究狀況[A];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二○○三學術論文匯編·第三卷(地球環(huán)境·工程地質與災害)[C];2003年
2 ;Phytolith evidence for rice cultivation and spread in Mid-Late Neolithic archaeological sites in central North China[A];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第十屆(2010年度)學術年會論文集(下)[C];2011年
3 于嚴嚴;吳海斌;郭正堂;;史前土地利用碳循環(huán)模型構建及應用——以伊洛河流域為例[A];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第十屆(2010年度)學術年會論文集(下)[C];2011年
4 張健平;呂厚遠;吳乃琴;李豐江;楊曉燕;王煒林;馬明志;張小虎;;關中盆地6000~2100cal.aB.P.期間黍、粟農業(yè)的植硅體證據[A];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第十屆(2010年度)學術年會論文集(下)[C];2011年
5 張麗萍;張銳波;;氣候變化與西北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動態(tài)演化[A];地貌·環(huán)境·發(fā)展——2004丹霞山會議文集[C];2004年
6 史正濤;;新疆黃土磁化率特征及古氣候意義[A];《自然地理學與生態(tài)建設》論文集[C];2006年
7 郭友釗;李磊;;河北省地史時期沉積巖磁化率特征及古溫度意義的初步探討[A];2001年中國地球物理學會年刊——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十七屆年會論文集[C];2001年
8 靳桂云;;海岱地區(qū)史前稻作農業(yè)初步研究[A];The Influence of Agriculture Origin on Formation of Chinese Civilization--Proceedings of CCAST (World Laboratory) Workshop[C];2001年
9 任振球;;天時地利、原始農業(yè)對中華文明整體觀形成的影響[A];The Influence of Agriculture Origin on Formation of Chinese Civilization--Proceedings of CCAST (World Laboratory) Workshop[C];2001年
10 孫玉兵;陳天虎;謝巧勤;;西峰剖面碳酸鹽含量的變化及其古氣候恢復[A];中國礦物巖石地球化學學會第11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7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劉冬雁;川西高原甘孜黃土記錄的早更新世晚期以來的古氣候變化[D];中國海洋大學;2009年
2 胡邦琦;中國東部陸架海泥質沉積區(qū)的物源識別及其環(huán)境記錄[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3 趙洪濤;甘肅中南部滑坡、泥石流災害機制及防災可持續(xù)發(fā)展研究[D];蘭州大學;2010年
4 張開廣;鄭州地區(qū)仰韶文化遺址空間模式研究[D];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2010年
5 黃杰;南海北部陸坡區(qū)沉積礦物學記錄及其構造和古環(huán)境意義[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1年
6 牛長立;比較視野中的鄂爾多斯式青銅斧[D];南京大學;2011年
7 孟萬忠;歷史時期汾河中游河湖變遷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8 崔英杰;江淮東部史前文化與社會研究[D];山東大學;2011年
9 王颯;中國傳統(tǒng)聚落空間層次結構解析[D];天津大學;2012年
10 何紅中;中國古代粟作研究[D];南京農業(yè)大學;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韓雪;遼東半島黃土沉積與黃渤海陸架沙漠化的關系[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2 王玲;川西高原甘孜黃土A剖面的粒度及元素地球化學特征[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3 武慧華;中原地區(qū)史前聚落分布空間模式研究[D];河南工業(yè)大學;2010年
4 趙鐘媛;蘇州澄湖古湖沼洼地沉積記錄揭示的古環(huán)境意義[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5 吳立;巢湖流域新石器至漢代古聚落變更與環(huán)境變遷[D];安徽師范大學;2010年
6 陳有喜;曇石山遺址及其自然環(huán)境演變的探討[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7 宗敘芳;谷子鋅肥肥效試驗研究[D];河北農業(yè)大學;2011年
8 李倩;大興安嶺中段月亮湖記錄的21kaB.P.以來高分辨率古氣候變化:來自TOC、TN及δ~(13)C_(org)的證據[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1年
9 程玉芬;2.6萬年以來黃土高原中北部的植被和氣候變化[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1年
10 馬冀;毛烏素沙漠南緣全新世光釋光年代學及古氣候環(huán)境記錄[D];西北大學;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王心源,何慧,錢玉春,陸應誠,高超;從環(huán)境考古角度對古居巢國的蠡測[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年01期
2 韓建業(yè);唐伐西夏與稷放丹朱[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04期
3 韓建業(yè);夏文化的起源與發(fā)展階段[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年04期
4 梁亮,夏正楷,劉德成;中原地區(qū)距今5000—4000年間古環(huán)境重建的軟體動物化石證據[J];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年04期
5 吳汝祚;論老哈河、大凌河地區(qū)的文明起源[J];北方文物;1995年01期
6 張本昀,李容全;洛陽盆地全新世氣候環(huán)境[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7年02期
7 殷春敏,邱維理,李容全;全新世華北平原古洪水[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1年02期
8 何駑;;陶寺文化遺址走出堯舜禹“傳說時代”的探索[J];中國文化遺產;2004年01期
9 陳恩虎;先秦時期巢湖流域文化特點淺析[J];巢湖學院學報;2002年04期
10 錢玉春;;巢湖市北山頭古墓群考[J];巢湖學院學報;2007年01期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 前2條
1 劉安娜;渭河流域全新世剖面元素地球化學特征與成壤環(huán)境變化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6年
2 楊紅瑾;寧夏長城塬全新世黃土—土壤元素地球化學特征與成壤環(huán)境演變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羅銀川;論東周時期盟會的社會功能[J];晉陽學刊;2004年04期
2 呂亞虎;東周時期“p蕁、“报”婚现侠浖辨[J];人文雜志;2004年06期
3 呂亞虎;;略論東周時期婦女的婚姻狀況[J];陜西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4期
4 李春利;;東周時期禪讓學說的發(fā)展[J];牡丹江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05期
5 余婷婷;;東周時期麻葛生產區(qū)域探析[J];重慶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01期
6 李科友;東周時期江西地區(qū)的楚文化及其有關問題[J];江西歷史文物;1981年01期
7 熊卜發(fā);試論鄂東北地區(qū)東周時期文化[J];江漢考古;1990年02期
8 趙 ;;略論東周時期的民本與法治思潮[J];管子學刊;2005年04期
9 楊建華;;內蒙古地區(qū)東周時期東西區(qū)的差異及相關問題[J];內蒙古文物考古;2006年02期
10 張劍;孟昭芝;;古都洛陽在東周時期的歷史地位[J];黃河科技大學學報;2009年06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 前1條
1 周蜜;張成明;;近年在丹江口地區(qū)發(fā)現(xiàn)的新石器時代-東周時期人類遺骸及相關研究[A];第十三屆中國古脊椎動物學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2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庫 前9條
1 殷志強;玉琥——東周時期的玉符[N];中國文物報;2001年
2 記者 孟苗;鄉(xiāng)寧發(fā)現(xiàn)東周時期鄂侯壘[N];山西日報;2009年
3 袁廣闊 張相梅 張文延;河南濮陽發(fā)現(xiàn)東周時期衛(wèi)國都城[N];中國文物報;2006年
4 北京大學 李水城 (概述);介紹《中國早期鹽的使用及其社會意義的轉變》[N];中國文物報;2007年
5 風石堰;另類視野中的東周歷史[N];中華讀書報;2006年
6 劉剛 王新亞;三峽文化走廊體現(xiàn)三種文化[N];中國文化報;2000年
7 記者 黃亞平 實習生 蘆峰 劉麗;周至出土東周青銅器[N];西安日報;2000年
8 記者王宙;35枚古人足跡還原先民冶煉場景[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2年
9 記者 趙秋麗 通訊員 董文娜;山東濰坊發(fā)現(xiàn)大規(guī)模東周鹽業(yè)遺址[N];光明日報;2009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 前2條
1 田成方;東周時期楚國宗族研究[D];武漢大學;2011年
2 韓炳華;東周青銅器標準化現(xiàn)象研究[D];山西大學;2009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陳健康;試論東周時期的關和關市[D];蘇州大學;2011年
2 杜娟娟;東周時期峽江地區(qū)的巴、楚文化交流研究[D];中南民族大學;2011年
3 宋懷祥;東周時期鄂東地區(qū)文化融合與變遷[D];中南民族大學;2012年
4 呂亞虎;東周婚姻禮俗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3年
5 趙晗;內蒙古和林格爾東周時期墓地古代人群線粒體DNA多態(tài)性研究[D];吉林大學;2005年
6 蘆翠;東周時期齊國女性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7 趙益超;東周時期齊地關隘的考古學研究[D];山東大學;2013年
8 何為;東周時期楚國都城形制研究[D];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2010年
9 胡茂勝;東周時期齊國外交研究[D];山東大學;2008年
10 賈馬燕;東周人口增長因素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5年
本文編號:65234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renwendili/6523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