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花地成因與延續(xù)的歷史人類學思考——以貴州省地湖鄉(xiāng)為個案初探
本文關鍵詞:插花地成因與延續(xù)的歷史人類學思考——以貴州省地湖鄉(xiāng)為個案初探
更多相關文章: 插花地 宗族 文化與生態(tài) 行政區(qū)劃
【摘要】:"插花地"是指某地在地理位置上與所處行政區(qū)或僅一線相連,或隔越他界,但都處在另一行政機構轄地包圍之中的地域。鑒于插花地的成因極為復雜,且其成因和延續(xù)并非單一因素所使然,理應用結構性的視角對插花地的成因和延續(xù)進行多學科、全方位的研究。以貴州省天柱縣地湖鄉(xiāng)為例,探討插花地的成因和延續(xù),力圖為類似插花地問題提供一個全新的視角。
【作者單位】: 中山大學人類學系;凱里學院貴州省原生態(tài)民族文化研究中心;
【關鍵詞】: 插花地 宗族 文化與生態(tài) 行政區(qū)劃
【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清水江文書整理與研究”(11&ZD096)
【分類號】:K927.3
【正文快照】: 近年來,“插花地”現象備受歷史地理學者的關注,研究重點聚焦于“插花地”的成因和性質。其原因在于,被稱作“插花地”的特殊行政區(qū),因遠離“母體”甌脫一隅,且與交界行政區(qū)轄地犬牙交錯,從而造成了諸多管理上的疏漏和困難!安寤ǖ亍爆F象的普遍存在,不僅加大了行政管理的難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3條
1 馬琦;韓昭慶;孫濤;;明清貴州插花地研究[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6期
2 楊斌;歷史時期西南“插花”初探[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年01期
3 傅輝;插花地對土地數據的影響及處理方法[J];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2004年02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楊斌;;民國時期川黔交界地區(qū)插花地清理撥正研究[J];地理研究;2011年10期
2 吳夢平;;對天柱縣注溪“溜溜歌”之初探——以流傳于天柱注溪一帶為例[J];大眾文藝;2012年08期
3 馬琦;韓昭慶;孫濤;;明清貴州插花地研究[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6期
4 張中笑;;侗族民間祭祀樂研究[J];歌海;2010年04期
5 杜方芳;;侗族喪祭儀式中的佛道兩參[J];歌海;2010年04期
6 錢晶晶;;橋:地方社會脈絡下的文化符號——明清以來貴州三門塘人的修橋活動及其意義[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3期
7 潘盛之;論侗族傳統文化與侗族人工林業(yè)的形成[J];貴州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01期
8 石開忠;;侗族風雨橋成因的人類學探析[J];貴州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4期
9 宋小紅;王榮禮;楊詩奕;;天柱縣清香型烤煙種植適應性氣候分析[J];貴州氣象;2009年S1期
10 王榮禮;蔣小芹;宋小紅;;村級氣象信息員隊伍建設現狀及其對策[J];貴州氣象;2009年S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條
1 宋小紅;王榮禮;張萬東;;一次空報天氣過程服務的思考[A];貴州省氣象學會2010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0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6條
1 楊斌;明清以來川(含渝)黔交界地區(qū)插花地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2 傅輝;明以來河南土地利用變化與人文機制研究[D];復旦大學;2008年
3 范連生;建國初期三農問題與鄉(xiāng)村社會變遷(1949-1956)[D];福建師范大學;2009年
4 袁軼峰;反客為主:清代黔西南民族區(qū)域的客民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3年
5 李斌;化外與王化:明清以降清水江流域的宗族與苗疆社會研究[D];廈門大學;2014年
6 劉宗艷;酸湯話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4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7條
1 顧誠;衛(wèi)所制度在清代的變革[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1988年02期
2 許正文;潼關沿革考[J];人文雜志;1989年05期
3 楊斌;歷史時期西南“插花”初探[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年01期
4 覃影;;邊緣地帶的“雙城記”——清代敘永廳治的雙城形態(tài)研究[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9年11期
5 徐建平;;湖灘爭奪與省界成型——以皖北青冢湖為例[J];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08年03期
6 馮賢亮;明代江南的爭田問題──以嘉興府嘉、秀、善三縣為中心[J];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2000年04期
7 傅輝;插花地對土地數據的影響及處理方法[J];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2004年02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楊庭碩;;從文化人類學到歷史人類學[J];原生態(tài)民族文化學刊;2009年04期
2 阿倫·I.古列維奇;周紹珩;;歷史和歷史人類學[J];第歐根尼;1991年02期
3 阿倫·I.古列維奇,周紹珩;歷史和歷史人類學[J];第歐根尼;1992年02期
4 E·勒胡瓦拉杜里,許明龍;事件史、歷史人類學及其他[J];國外社會科學;1995年03期
5 黃志繁;歷史人類學:讀《走進歷史田野》[J];史學理論研究;2004年01期
6 彭兆榮;邊界的空隙:一個歷史人類學的場域[J];思想戰(zhàn)線;2004年01期
7 侯杰;試論歷史人類學與中國近代史研究中的幾個問題[J];史學月刊;2005年09期
8 王鴻儒;歷史人類學與夜郎文化之謎[J];貴州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1期
9 周泓,黃達遠;歷史人類學:中國史學研究方法的新訴求[J];廣西民族研究;2005年01期
10 黃國信;溫春來;吳滔;;歷史人類學與近代區(qū)域社會史研究[J];近代史研究;2006年05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5條
1 張應強;;歷史人類學的研究取向及意義(提要)[A];慶賀黃淑娉教授從教50周年暨人類學理論與方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2 宋光宇;;礁溪風華錄——臺灣宜蘭縣礁溪鄉(xiāng)的歷史人類學考察[A];人類學與鄉(xiāng)土中國——人類學高級論壇2005卷[C];2005年
3 劉琪;;流動性與多樣性——對云南德欽縣的歷史人類學考察[A];社會轉型與文化轉型——人類學高級論壇2012卷[C];2012年
4 王天鵬;;逃離與攀附:從“文化界定歷史”論畬族與客家的形成和“土客”之爭[A];族群遷徙與文化認同——人類學高級論壇2011卷[C];2011年
5 王媛;曹樹基;;民居研究中的歷史人類學方法與社會史視角之新探索——以松陽縣石倉村為例[A];建筑歷史與理論第九輯(2008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選輯)[C];2008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仲偉民;歷史人類學:跨學科研究的典范[N];光明日報;2005年
2 張小也;讓理論從田野出發(fā)[N];中華讀書報;2004年
3 劉海濤;西方歷史人類學的研究發(fā)展狀況[N];中國社會科學院報;2008年
4 蕭鳳霞 美國耶魯大學人類學系;跨越時空:二十一世紀的歷史人類學[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5 蔡紅華;馬克思是人類學家嗎[N];光明日報;2014年
6 中國政法大學 張小也;文獻與田野:兩個方法的辯論[N];社會科學報;2005年
7 杜博思(Thomas David DuBois) 新加坡國立大學歷史系;從“局外人”到“局內人”[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8 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復旦大學現代人類學研究中心兼職研究人員 韓f;歷史人類學的緣起[N];文匯報;2011年
9 王明珂 臺灣中興大學文學院院長、臺灣“中央研究院”史語所研究員;游移于邊緣、邊界的田野[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10 華中師范大學中國近代史研究所教授 鄭成林;立足本土 回歸整體:二十世紀澳門商業(yè)文明史[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4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條
1 張應峰;中國式抵抗:高密阻路運動的歷史人類學考察(1899-1900)[D];中央民族大學;2012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2條
1 陳玲玲;歷史人類學視角下托馬斯·貝恩哈特長篇小說《石灰廠》中現代藝術家的生存與恐懼[D];四川外語學院;2011年
2 徐慶紅;閩東聚落社會史研究[D];廈門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54689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renwendili/5468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