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化基因”視角的京杭大運河水文化遺產保護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1-07-26 10:23
京杭大運河的開鑿和貫通是中國古代人民的智慧結晶,是先人在工業(yè)化到來之前通過與自然不斷斗爭最終與其和諧相處的產物,是我國乃至世界重要且珍貴的物質與文化遺產匯集廊道。她一方面歷經著2500多年的朝代更迭依然保持生命力,另一方面她貫穿我國南北五大水系、三大平原、四省兩市,哺育了沿線眾多歷史文化名城,她是名副其實的“活著的”、與眾不同的超大型線性文化景觀遺產,她同時具有時間維度和空間維度。京杭大運河申遺的成功標志著世界對這個獨有的大型線性水利遺產、運河流域文化和巨型活態(tài)文化景觀的認可和肯定,也是對我國古今水利成就以及中華文化的體悟與尊重。本研究正是在大運河后申遺時代的背景下,以及前人大量研究工作的基礎上展開的,試圖以“文化基因”的視角深入挖掘京杭大運河自身存在的文化價值以及文化演進、傳承的特點,通過對她的整體性研究,尋找不同地域文化下京杭大運河水文化傳承的共性,以期更好地對大運河水文化遺產做出整體性、完整性、連續(xù)性的保護措施。研究借鑒了現代分子生物學中關于基因、基因表達、系統(tǒng)發(fā)生學等相關概念,從系統(tǒng)進化理論入手,探討“文化基因”的傳承方式和進化路徑,結合生物學系統(tǒng)發(fā)生分析的方法構建京杭大運河水...
【文章來源】:天津大學天津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357 頁
【學位級別】:博士
【部分圖文】:
--1文化線路和遺產廊道比較圖(作者自繪)
“文化線路”歷年發(fā)文量(2006-2016)
“遺產廊道”歷年發(fā)文量(2006-2016)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京杭大運河“文化基因”的提取與傳承路徑理論探析[J]. 霍艷虹,曹磊,楊冬冬. 建筑與文化. 2017(02)
[2]明代江南運河沿岸驛站選址特征[J]. 彭成,湯曉敏. 上海交通大學學報(農業(yè)科學版). 2016(02)
[3]京杭運河沿線驛站與運河關系初探——以地方志資料為中心的考察[J]. 王春花. 中國地方志. 2016(03)
[4]國內外線性遺產文獻綜述[J]. 王吉美,李飛. 東南文化. 2016(01)
[5]淮揚建筑風格要素厘定及文化價值認知[J]. 陳然. 規(guī)劃師. 2015(S1)
[6]淺析淮安市傳統(tǒng)民居的形成因素[J]. 康錦潤,陳萍,王成修. 中外建筑. 2015(06)
[7]關于淮揚文化的幾點思考[J]. 姜濤. 鹽城師范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5(02)
[8]美國國家遺產廊道的動態(tài)管理對中國大運河保護與管理的啟示[J]. 龔道德,張青萍. 中國園林. 2015(03)
[9]非物質文化遺產景觀基因的挖掘及其意象特征——以湖南省為例[J]. 曹帥強,鄧運員. 經濟地理. 2014(11)
[10]文化基因的譜系圖構建與傳承路徑研究——以古滇國文化基因為例[J]. 趙鶴齡,王軍,袁中金,馬濤. 現代城市研究. 2014(05)
博士論文
[1]明清揚州城市發(fā)展和空間形態(tài)研究[D]. 楊建華.華南理工大學 2015
[2]大運河“申遺”成功之后的文化治理與規(guī)劃研究[D]. 張佳.浙江大學 2014
[3]關于中國生態(tài)博物館的初步研究[D]. 于富業(yè).南京藝術學院 2014
[4]文化進化論批判[D]. 陳陽.黑龍江大學 2014
[5]中國傳統(tǒng)聚落景觀基因圖譜的構建與應用研究[D]. 劉沛林.北京大學 2011
[6]基于“文化基因”視角的蘇州古代城市空間研究[D]. 烏再榮.南京大學 2009
[7]地域文化視野的城市空間形態(tài)研究[D]. 王紀武.重慶大學 2005
碩士論文
[1]“后申遺時代”隋唐大運河安徽段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D]. 魏雷.淮北師范大學 2016
[2]基于場所精神的古運河景觀設計研究[D]. 孫璇.蘇州科技學院 2015
[3]淮安區(qū)名人故居的地域性表達研究[D]. 徐秀飛.南京工業(yè)大學 2015
[4]淮安傳統(tǒng)民居形態(tài)特征研究[D]. 劉藝.江南大學 2014
[5]鄉(xiāng)村文化基因傳承路徑研究[D]. 畢明巖.蘇州科技學院 2011
[6]水韻揚州的文化品質探析[D]. 倪若花.揚州大學 2010
[7]開放式博物館理論在杭州運河遺產保護規(guī)劃中的應用[D]. 李利.浙江大學 2010
[8]中國運河遺產廊道的開發(fā)與保護[D]. 周威.四川師范大學 2008
[9]淮安市的空間結構與區(qū)域發(fā)展[D]. 王穎.南京師范大學 2003
本文編號:3303384
【文章來源】:天津大學天津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357 頁
【學位級別】:博士
【部分圖文】:
--1文化線路和遺產廊道比較圖(作者自繪)
“文化線路”歷年發(fā)文量(2006-2016)
“遺產廊道”歷年發(fā)文量(2006-2016)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京杭大運河“文化基因”的提取與傳承路徑理論探析[J]. 霍艷虹,曹磊,楊冬冬. 建筑與文化. 2017(02)
[2]明代江南運河沿岸驛站選址特征[J]. 彭成,湯曉敏. 上海交通大學學報(農業(yè)科學版). 2016(02)
[3]京杭運河沿線驛站與運河關系初探——以地方志資料為中心的考察[J]. 王春花. 中國地方志. 2016(03)
[4]國內外線性遺產文獻綜述[J]. 王吉美,李飛. 東南文化. 2016(01)
[5]淮揚建筑風格要素厘定及文化價值認知[J]. 陳然. 規(guī)劃師. 2015(S1)
[6]淺析淮安市傳統(tǒng)民居的形成因素[J]. 康錦潤,陳萍,王成修. 中外建筑. 2015(06)
[7]關于淮揚文化的幾點思考[J]. 姜濤. 鹽城師范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5(02)
[8]美國國家遺產廊道的動態(tài)管理對中國大運河保護與管理的啟示[J]. 龔道德,張青萍. 中國園林. 2015(03)
[9]非物質文化遺產景觀基因的挖掘及其意象特征——以湖南省為例[J]. 曹帥強,鄧運員. 經濟地理. 2014(11)
[10]文化基因的譜系圖構建與傳承路徑研究——以古滇國文化基因為例[J]. 趙鶴齡,王軍,袁中金,馬濤. 現代城市研究. 2014(05)
博士論文
[1]明清揚州城市發(fā)展和空間形態(tài)研究[D]. 楊建華.華南理工大學 2015
[2]大運河“申遺”成功之后的文化治理與規(guī)劃研究[D]. 張佳.浙江大學 2014
[3]關于中國生態(tài)博物館的初步研究[D]. 于富業(yè).南京藝術學院 2014
[4]文化進化論批判[D]. 陳陽.黑龍江大學 2014
[5]中國傳統(tǒng)聚落景觀基因圖譜的構建與應用研究[D]. 劉沛林.北京大學 2011
[6]基于“文化基因”視角的蘇州古代城市空間研究[D]. 烏再榮.南京大學 2009
[7]地域文化視野的城市空間形態(tài)研究[D]. 王紀武.重慶大學 2005
碩士論文
[1]“后申遺時代”隋唐大運河安徽段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D]. 魏雷.淮北師范大學 2016
[2]基于場所精神的古運河景觀設計研究[D]. 孫璇.蘇州科技學院 2015
[3]淮安區(qū)名人故居的地域性表達研究[D]. 徐秀飛.南京工業(yè)大學 2015
[4]淮安傳統(tǒng)民居形態(tài)特征研究[D]. 劉藝.江南大學 2014
[5]鄉(xiāng)村文化基因傳承路徑研究[D]. 畢明巖.蘇州科技學院 2011
[6]水韻揚州的文化品質探析[D]. 倪若花.揚州大學 2010
[7]開放式博物館理論在杭州運河遺產保護規(guī)劃中的應用[D]. 李利.浙江大學 2010
[8]中國運河遺產廊道的開發(fā)與保護[D]. 周威.四川師范大學 2008
[9]淮安市的空間結構與區(qū)域發(fā)展[D]. 王穎.南京師范大學 2003
本文編號:330338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renwendili/33033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