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鎮(zhèn)化背景下河北壩上地區(qū)村莊整合建設選址研究 ——以沽源縣空心村改造選址為例
發(fā)布時間:2021-04-18 08:30
新型城鎮(zhèn)化從2014年提出到現(xiàn)在有著不可磨滅的成果,2019年底中國常住人口城鎮(zhèn)化率突破60%,城鎮(zhèn)化速度穩(wěn)步增長,城鎮(zhèn)化的水平逐步提高;谥袊r業(yè)大國的國情,村莊的建設與發(fā)展是新型城鎮(zhèn)化發(fā)展最重要的一環(huán)。區(qū)別于傳統(tǒng)的城鎮(zhèn)化新型城鎮(zhèn)化強調的是“以人為本”的發(fā)展理念,更多的是就地城鎮(zhèn)化的發(fā)展方式,放棄傳統(tǒng)粗放用地、用資源,要統(tǒng)籌優(yōu)化城市國土空間規(guī)劃、產業(yè)布局和人口分布,提升可持續(xù)發(fā)展能力,建設宜業(yè)宜居、富有特色、充滿活力的現(xiàn)代人居環(huán)境。壩上地區(qū)經濟發(fā)展落后,但又兼顧著京津冀協(xié)同發(fā)展中的首都水源涵養(yǎng)區(qū)和西部生態(tài)涵養(yǎng)區(qū)的重要職能。現(xiàn)狀居民點分布分散且村莊規(guī)模相對較小,村莊空心化嚴重,空心村占比達到了47.5%,人口老齡化嚴重,閑置的宅基地得不到利用,新建住宅還在擴張;建設用地一步步侵占耕地、無節(jié)制的粗放牧種植模式使得原本就脆弱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更加難以恢復。在實際村莊整合建設選址過程中出現(xiàn)了諸多問題更加值得我們關注,村莊整合建設過程中違背自然發(fā)展;忽視了居民與居住地之間的“地緣關系”,使得部分村莊老齡人口寧愿居住于原址而不愿搬遷;未考慮村莊建設用地的發(fā)展使得選址地規(guī)模較小且限制條件眾多使得村莊未來...
【文章來源】:河北建筑工程學院河北省
【文章頁數(shù)】:70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技術路線圖Figure1-1Technologyroadmap來源:作者自繪
河北建筑工程學院碩士學位論文8用火以及生火的不易,使得人類急切的尋找一個能夠遮風擋雨的場所,而天然的山洞是他們的不二之眩兩河流域的中下游地區(qū)水源充足,水流沖擊下的平原地帶土壤肥沃、水草豐厚、植被蔥郁,氣候溫暖。經歷了積年累月的長途跋涉,原始人類終于停下了遷徙的步伐,也譜寫了中華文明的開端,譜寫了最早的擇址理念。圖2-1中國遠古人類主要遺跡圖Figure2-1MapofthemainremainsofancienthumansinChina圖片來源于《人教版歷史》最初的擇址理念多以生存為主,參考中國遠古人類主要遺址分布于中國的腹地,沿兩河流域留下了一連串的歷史印記。從中國遠古人類主要遺跡圖(如圖2-1)來看早期人類主要考慮地理條件。而考慮的因素主要為水源、氣候、地形、食物充足等條件!叭酥犹帲源蟮厣胶訛橹。不居當沖口處...不居山脊處,......不居百川口處”[1]是原始人類最早選擇棲息地的理念思想。原始人類經過積年累月的遷徙活動最終確定了最適宜居住的地理環(huán)境,選定了大環(huán)境人類開始尋找自己的理想家園。根據(jù)遠古人類遺跡實況分析具體的理想居住模型總結實地景觀對于原始人類選址的影響。位于關中盆地的東南處的藍田猿人(早期直立人階段,距今約100萬年)棲息地遺址(如圖2-2)位于關中盆地的東南角,東南側為秦嶺山地南北為黃土塬,瀕臨灞河支流,支流水流漸緩,水流沖擊下形成沖擊平原,夾在高山與土塬之間既有充足的水源,又能抵抗寒風的侵襲,既能防御野獸的襲擊,又能將獵物圍困之中以供狩獵。
第1章緒論9位于北京周口店的北京猿人遺址西部依靠龍骨山(如圖2-3),東部臨連綿的山丘,北京猿人活動范圍位于兩面山體夾擊的山谷地帶,有貝兒河從山谷中流過,在龍骨山前有一座比較低的小山丘,山丘之中的龍骨洞便是北京猿人尋找的最佳生存場所。身處洞穴之中能夠保暖擋雨,西北部高大的龍骨山能阻擋寒冬刮來的西北寒風,山洞結構還能規(guī)避野獸襲擊的風險,實為一個最好的選擇。位于廣東的馬壩人也不約而同的選擇了以洞穴作為生存繁衍的居住地,(如圖2-4)洞穴位于馬壩滑石山一處盆地之中,遺址洞穴周圍北山體環(huán)繞,只有西部山體有空缺。北江支流深入盆地之中,形成一片沼澤地,洞穴所在的獅子山在盆地之中隆起使得馬壩人能夠身處洞穴中俯瞰盆地和周圍的沼澤地。馬壩人身處其中既能遮風擋雨,又能隨時觀察有無野獸侵襲,同時將野獸趕入沼澤之中又便于狩獵。在確定大的地理環(huán)境后,原始人類在摸索中尋找具體的住居地的時候,在終于找到了一套擇址理念,總結以“生存”為主題的擇址理念,使擇址理念開始萌芽:1.氣候溫暖:原始人類技術落后只能靠點火和自身取暖,常年寒冷的天氣既不利于生存也導致獲取食物變得更加困難。2.水源:擇址需靠近水源方便取水,但要遠離干流水體或流速較快的水體,避免受到洪水漫灌。圖2-4“馬壩人”棲息地Figure2-4"Mabapeople"habitat圖片來源:理想景觀探源(俞孔堅)[26]圖2-3“北京人”棲息地Figure2-3"Beijing"habitat圖片來源:理想景觀探源(俞孔堅)[26]圖2-2藍田人棲息地Figure2-2Lantianhabitat圖片來源:理想景觀探源(俞孔堅)[26]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新時代“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xiāng)村治理體系探析[J]. 張怡婷,耿祎輝. 法制博覽. 2020(08)
[2]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下就地城鎮(zhèn)化發(fā)展路徑析論[J]. 彭斌,蘆楊. 理論導刊. 2019(12)
[3]傳統(tǒng)古村落選址和布局中的風水研究[J]. 巫柳蘭. 科教文匯(下旬刊). 2017(12)
[4]社會經濟因素對鄉(xiāng)村聚落區(qū)位影響的適宜性評價分析——以云南環(huán)洱海地區(qū)為例[J]. 李君,武友德,張磊,陳長瑤. 經濟地理. 2016(08)
[5]以宏村為例談風水對古村落選址建造的影響[J]. 陳芳冰,曹倫. 四川建筑. 2015(05)
[6]散村與集村:傳統(tǒng)中國的鄉(xiāng)村聚落形態(tài)及其演變[J]. 魯西奇. 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3(04)
[7]區(qū)位理論的發(fā)展沿襲與應用[J]. 徐陽,蘇兵. 商業(yè)時代. 2012(33)
[8]從西漢定都長安看中國古代都城的選址問題[J]. 柳華. 滄桑. 2012(01)
[9]中國古代城市選址研究方法的反思[J]. 成一農. 中國歷史地理論叢. 2012(01)
[10]揚州城址與大運河的關系[J]. 光曉霞. 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1(03)
碩士論文
[1]“鄉(xiāng)村振興”導向下欠發(fā)達地區(qū)鄉(xiāng)村規(guī)劃方法創(chuàng)新研究[D]. 牛舒俊.河北建筑工程學院 2019
[2]山地傳統(tǒng)民居及聚落選址的風水研究[D]. 張蒙.重慶師范大學 2017
[3]資源地區(qū)村莊建設選址研究[D]. 郝文璟.北京建筑工程學院 2012
[4]流動的人群與文化的流動[D]. 王曉艷.云南大學 2010
[5]中國古代風水思想與宅居擇址理念研究[D]. 高思緣.廈門大學 2007
[6]風水與村落宗族社會[D]. 溫春香.福建師范大學 2006
本文編號:3145164
【文章來源】:河北建筑工程學院河北省
【文章頁數(shù)】:70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技術路線圖Figure1-1Technologyroadmap來源:作者自繪
河北建筑工程學院碩士學位論文8用火以及生火的不易,使得人類急切的尋找一個能夠遮風擋雨的場所,而天然的山洞是他們的不二之眩兩河流域的中下游地區(qū)水源充足,水流沖擊下的平原地帶土壤肥沃、水草豐厚、植被蔥郁,氣候溫暖。經歷了積年累月的長途跋涉,原始人類終于停下了遷徙的步伐,也譜寫了中華文明的開端,譜寫了最早的擇址理念。圖2-1中國遠古人類主要遺跡圖Figure2-1MapofthemainremainsofancienthumansinChina圖片來源于《人教版歷史》最初的擇址理念多以生存為主,參考中國遠古人類主要遺址分布于中國的腹地,沿兩河流域留下了一連串的歷史印記。從中國遠古人類主要遺跡圖(如圖2-1)來看早期人類主要考慮地理條件。而考慮的因素主要為水源、氣候、地形、食物充足等條件!叭酥犹帲源蟮厣胶訛橹。不居當沖口處...不居山脊處,......不居百川口處”[1]是原始人類最早選擇棲息地的理念思想。原始人類經過積年累月的遷徙活動最終確定了最適宜居住的地理環(huán)境,選定了大環(huán)境人類開始尋找自己的理想家園。根據(jù)遠古人類遺跡實況分析具體的理想居住模型總結實地景觀對于原始人類選址的影響。位于關中盆地的東南處的藍田猿人(早期直立人階段,距今約100萬年)棲息地遺址(如圖2-2)位于關中盆地的東南角,東南側為秦嶺山地南北為黃土塬,瀕臨灞河支流,支流水流漸緩,水流沖擊下形成沖擊平原,夾在高山與土塬之間既有充足的水源,又能抵抗寒風的侵襲,既能防御野獸的襲擊,又能將獵物圍困之中以供狩獵。
第1章緒論9位于北京周口店的北京猿人遺址西部依靠龍骨山(如圖2-3),東部臨連綿的山丘,北京猿人活動范圍位于兩面山體夾擊的山谷地帶,有貝兒河從山谷中流過,在龍骨山前有一座比較低的小山丘,山丘之中的龍骨洞便是北京猿人尋找的最佳生存場所。身處洞穴之中能夠保暖擋雨,西北部高大的龍骨山能阻擋寒冬刮來的西北寒風,山洞結構還能規(guī)避野獸襲擊的風險,實為一個最好的選擇。位于廣東的馬壩人也不約而同的選擇了以洞穴作為生存繁衍的居住地,(如圖2-4)洞穴位于馬壩滑石山一處盆地之中,遺址洞穴周圍北山體環(huán)繞,只有西部山體有空缺。北江支流深入盆地之中,形成一片沼澤地,洞穴所在的獅子山在盆地之中隆起使得馬壩人能夠身處洞穴中俯瞰盆地和周圍的沼澤地。馬壩人身處其中既能遮風擋雨,又能隨時觀察有無野獸侵襲,同時將野獸趕入沼澤之中又便于狩獵。在確定大的地理環(huán)境后,原始人類在摸索中尋找具體的住居地的時候,在終于找到了一套擇址理念,總結以“生存”為主題的擇址理念,使擇址理念開始萌芽:1.氣候溫暖:原始人類技術落后只能靠點火和自身取暖,常年寒冷的天氣既不利于生存也導致獲取食物變得更加困難。2.水源:擇址需靠近水源方便取水,但要遠離干流水體或流速較快的水體,避免受到洪水漫灌。圖2-4“馬壩人”棲息地Figure2-4"Mabapeople"habitat圖片來源:理想景觀探源(俞孔堅)[26]圖2-3“北京人”棲息地Figure2-3"Beijing"habitat圖片來源:理想景觀探源(俞孔堅)[26]圖2-2藍田人棲息地Figure2-2Lantianhabitat圖片來源:理想景觀探源(俞孔堅)[26]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新時代“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xiāng)村治理體系探析[J]. 張怡婷,耿祎輝. 法制博覽. 2020(08)
[2]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下就地城鎮(zhèn)化發(fā)展路徑析論[J]. 彭斌,蘆楊. 理論導刊. 2019(12)
[3]傳統(tǒng)古村落選址和布局中的風水研究[J]. 巫柳蘭. 科教文匯(下旬刊). 2017(12)
[4]社會經濟因素對鄉(xiāng)村聚落區(qū)位影響的適宜性評價分析——以云南環(huán)洱海地區(qū)為例[J]. 李君,武友德,張磊,陳長瑤. 經濟地理. 2016(08)
[5]以宏村為例談風水對古村落選址建造的影響[J]. 陳芳冰,曹倫. 四川建筑. 2015(05)
[6]散村與集村:傳統(tǒng)中國的鄉(xiāng)村聚落形態(tài)及其演變[J]. 魯西奇. 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3(04)
[7]區(qū)位理論的發(fā)展沿襲與應用[J]. 徐陽,蘇兵. 商業(yè)時代. 2012(33)
[8]從西漢定都長安看中國古代都城的選址問題[J]. 柳華. 滄桑. 2012(01)
[9]中國古代城市選址研究方法的反思[J]. 成一農. 中國歷史地理論叢. 2012(01)
[10]揚州城址與大運河的關系[J]. 光曉霞. 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1(03)
碩士論文
[1]“鄉(xiāng)村振興”導向下欠發(fā)達地區(qū)鄉(xiāng)村規(guī)劃方法創(chuàng)新研究[D]. 牛舒俊.河北建筑工程學院 2019
[2]山地傳統(tǒng)民居及聚落選址的風水研究[D]. 張蒙.重慶師范大學 2017
[3]資源地區(qū)村莊建設選址研究[D]. 郝文璟.北京建筑工程學院 2012
[4]流動的人群與文化的流動[D]. 王曉艷.云南大學 2010
[5]中國古代風水思想與宅居擇址理念研究[D]. 高思緣.廈門大學 2007
[6]風水與村落宗族社會[D]. 溫春香.福建師范大學 2006
本文編號:314516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renwendili/31451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