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上游區(qū)域歷史地理的演進
[Abstract]:The significance of regional divis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eography lies in the artificial nature of regional differences, and the perspective of attention to regional differences is also an important method in the study of regional historical geography.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Southwest China,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have gradually formed relatively uniqu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in the historical period on the basis of the relatively closed natural regional boundaries. On the premise of transcending the division of provin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s, taking William T.Rowe 's boundary of spatial structure in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as the benchmark, this paper deals with the location conditions, historical evolution and major events of this region. A relatively complete description of historical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regional important literature will provide a relatively new perspective for the study of regional history and geography in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作者單位】: 河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西南大學歷史地理研究所;
【分類號】:K928.6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唐世貴;從《詩經》“周南”、“召南”看楚風與巴蜀文化之關系[J];攀枝花學院學報;2003年06期
2 馬發(fā)科;;隋唐北宋時期汝潁水流域社會經濟發(fā)展初探[J];凱里學院學報;2008年04期
3 丁柏峰;;自然地理分區(qū)與青海游牧社會的歷史演進[J];青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5期
4 鄭維寬;;試論明清時期云南經濟發(fā)展的區(qū)域差異及重心分布[J];曲靖師范學院學報;2006年04期
5 段偉;;清代湖北、湖南兩省的形成——兼論分闈與分省的關系[J];清史研究;2009年02期
6 吳海波;;清代湖廣官鹽運銷、流通與私鹽[J];求索;2006年02期
7 孟召宜;朱傳耿;黃澤虎;劉燕;;基于演化視角的區(qū)域文化觀念嬗變與創(chuàng)新研究——以江蘇為例[J];人文地理;2011年03期
8 張慨;;從地域景觀到藝術符號:《瀟湘圖》的空間過程[J];人文雜志;2011年02期
9 林向;;《蜀王本紀》與考古發(fā)現(xiàn)[J];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5期
10 江在雄;;1786年大渡河地震、水患及救災 康定—瀘定磨西地震220周年[J];四川地震;2006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7條
1 劉奇洪;;湖北經濟突圍之抉擇[A];節(jié)能環(huán)保 和諧發(fā)展——2007中國科協(xié)年會論文集(二)[C];2007年
2 欒貴勤;孟仁振;田芳;;點軸開發(fā)模式在長江三角洲地區(qū)的應用研究[A];全國經濟地理研究會第十二屆學術年會暨“全球化與中國區(qū)域發(fā)展”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3 洪時中;徐吉廷;;歷史將永遠銘記他們——記在疊溪大地震的考察、研究和救災工作中作出貢獻的幾位前輩[A];汶川大地震工程震害調查分析與研究[C];2009年
4 張祖群;;試論首都經濟圈內部(晉—京津冀)的空間聯(lián)系與文化變遷——基于“太行八陘”線路文化遺產之概念[A];2012京津冀晉蒙區(qū)域協(xié)作論壇論文集[C];2012年
5 苗威;;百濟前期疆域述考[A];中國朝鮮史研究會會刊——朝鮮·韓國歷史研究(第十四輯)[C];2013年
6 章宏偉;;論明代杭州私人出版的地位[A];明太祖與鳳陽[C];2009年
7 后曉榮;;秦政區(qū)地理研究簡史[A];中國秦文化研究(2011第1期總第1期)[C];2011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宇塵;“西部歷史環(huán)境與文明的演進——2004年歷史地理國際學術研討會”在烏魯木齊市召開[J];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04年03期
2 劉景純;西部歷史環(huán)境與文明的演進——2004年歷史地理國際學術研討會綜述[J];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04年04期
3 ;歷史地理[J];中國地理與資源文摘;2007年01期
4 宋峴;艾力·吾甫爾;;阿拉伯文獻對新疆歷史地理的若干記述[J];西域研究;2007年02期
5 姚瑤;;“鄂爾多斯高原及其鄰近地區(qū)歷史地理學術討論會”會議綜述[J];西北第二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6期
6 ;歷史地理[J];中國地理與資源文摘;2008年01期
7 ;歷史地理[J];中國地理與資源文摘;2009年02期
8 李哲;;童書業(yè)歷史地理之理性探求[J];泰安教育學院學報岱宗學刊;2009年01期
9 ;歷史地理[J];中國地理與資源文摘;2010年01期
10 ;歷史地理[J];中國地理與資源文摘;2010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高傳棋;;如何重建臺灣境內的小區(qū)域歷史地理[A];海峽兩岸地理學術研討會暨2001年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2001年
2 何元文;;豎沙煮鹽歷史地理考[A];鹽文化研究論叢(第二輯)[C];2007年
3 陳昌遠;;從“湯始居亳,,從先王居”的歷史地理看偃師商城遺址為湯都西亳[A];中國古都研究(第十三輯)——中國古都學會第十三屆年會論文集[C];1995年
4 孫繼民;;序[A];燕趙歷史文化研究之三·冀州歷史文化論叢[C];2009年
5 吳宏岐;王豫北;郭用和;;濮陽地區(qū)若干歷史地理問題考證[A];中國古都研究(第十五輯)——中國古都學會第十五屆年會暨新鄭古都與中原文明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1998年
6 申有順;畢雅瑋;楊坤坤;;邯鄲古都肇始的歷史地理背景[A];中國古都研究(總第二十四輯)[C];2013年
7 陳剛;;六朝時期長江建康河段的歷史地理概貌及其變遷——以歷史文獻中“濤水入石頭”及“廣陵涌潮”、“牛渚春潮”現(xiàn)象的考察為中心[A];建國六十年來六朝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8 夏星南;徐伯元;;試探武進縣名及其地域的歷史地理變遷——兼探齊梁故里之地望[A];建國六十年來六朝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9 郭聲波;;宋《蜀川勝概圖》成都平原地名考釋[A];中國古都研究(第十九輯)——中國古都學會2002年年會暨長江上游城市文明起源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10 張霄軍;;“長安”的同名地名自動識別與指代消解[A];陜西省社會科學界第二屆(2008)學術年會——青年博士論壇“陜西新起點:創(chuàng)新·發(fā)展·民生”專題獲獎論文選編[C];2008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早報記者 石劍峰;“中國教育缺乏歷史地理基本知識”[N];東方早報;2012年
2 毛曦 于雙遠 天津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華北歷史地理與中國社會變遷[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2年
3 ;從歷史地理看自然環(huán)境的變化[N];文匯報;2003年
4 毛怡;重建過去的地理[N];光明日報;2014年
5 邢曉鳳;歷史地理觀的培養(yǎng)[N];中國測繪報;2003年
6 本報記者 李楠;15載磨一劍的史地學家[N];山西日報;2001年
7 張傳璽;向侯仁之先生學習歷史地理[N];中華讀書報;2011年
8 著名歷史地理學家 復旦大學教授 博士生導師 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委員 十二屆全國政協(xié)委員會常務委員 葛劍雄 張超然 整理;師者之創(chuàng)新的傳承[N];光明日報;2014年
9 董學增;一部考古與文獻相結合的史地著作[N];中國文物報;2014年
10 明朗;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馬強;唐宋時期中國西部地理認識研究[D];四川大學;2006年
2 陳曉珊;歷史地理視角下的王安石變法[D];北京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馬相金;歷史地理視角下的中國酒業(yè)經濟及酒文化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1年
2 周會娟;明清時期桂林城若干歷史地理問題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08年
3 李杰;道口鎮(zhèn)興衰的歷史地理考[D];鄭州大學;2009年
4 韓麗梅;地志《齊乘》述論[D];四川大學;2006年
5 朱喜樂;許昌歷史地理三論[D];鄭州大學;2010年
6 袁剛;從歷史地理的視角審視肅親王對內蒙古的巡視[D];內蒙古大學;2014年
7 裴洞毫;宋代夔州路砦堡地理考[D];西南大學;2009年
8 李云靜;大衛(wèi)·哈維的歷史地理唯物主義理論研究[D];黑龍江大學;2014年
9 張毅;論唐都長安郊區(qū)的旅游風景區(qū)[D];陜西師范大學;2009年
10 陳春春;從文化后現(xiàn)代主義到地理學后現(xiàn)代主義的轉變[D];浙江師范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218982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renwendili/21898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