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IS的小流域人口數(shù)據(jù)空間化研究——以梅江流域為例
本文選題:梅江流域 + 人口; 參考:《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2013年06期
【摘要】:以江西省梅江流域為例,基于GIS空間分析技術和多源數(shù)據(jù)融合技術對小流域的人口數(shù)據(jù)空間化方法進行了探究。為使結果更精確,根據(jù)小流域的特征選取地形、道路、河流作為主影響因子,并將主因子分成若干類子因子。選取居民點為影響人口分布的指引性因子,以體現(xiàn)人口的空間分布狀況;選取土地利用中居民地面積作為居民點的指數(shù),以體現(xiàn)居民點的人口數(shù)量。引入居民地指數(shù)密度變量作為各因子影響居民點分布的定量指標。在模擬過程中:首先,計算出子因子的居民地指數(shù)密度,將其作為子因子對居民點分布的影響權值(子因子居民點權值),再融合得出主因子對居民點分布的影響權值(主因子居民點權值);其次,將整個研究區(qū)分為城鎮(zhèn)居民點、農村居民點與遠離居民點3個區(qū)域,以其人口密度為各居民點類型對人口分布的影響權值(居民點人口權值);再次,融合各主因子居民點權值和居民點人口權值得到單因子人口權值,再融合單因子人口權值得到多因子人口權值,即人口密度系數(shù);最后,將各鄉(xiāng)鎮(zhèn)人口根據(jù)人口密度系數(shù)生成100m×100m分辨率的人口密度圖。
[Abstract]:Taking Meijiang River Basin in Jiangxi Province as an example, the spatial method of population data in small watershed was studied based on GIS spatial analysis technology and multi-source data fusion technology. In order to make the result more accurate, the terrain, road and river are selected as the main influencing factors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mall watershed, and the main factors are divided into several kinds of sub-factors. Choosing residential land as the guiding factor to influence the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to reflect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population and selecting the land area of the residents in land use as the index to reflect the population of residential areas. The index density variable is introduced as a quantitative index to influence the distribution of residential areas. In the simulation process: firstly, the population exponential density of the subfactor is calculated. Using it as a sub-factor to influence the distribution of residential areas (sub-factor of settlement weight value), and then fusing the main factors on the distribution of settlements weight value (the main factor of residential weight value); secondly, the whole study is divided into urban settlements, Rural settlements and remote settlements in 3 regions, with their population density as the impact of the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of each settlement type weight value (residential population weight value); third, The population weight value of single factor and population weight value of residential area are fused to obtain single factor population weight value, and then the population weight value of single factor is obtained, that is, population density coefficient; finally, the population density coefficient is obtained by combining the population weight value of each main factor and population weight value of residential area. The population density maps with a resolution of 100m 脳 100m were generated according to the population density coefficient of each township.
【作者單位】: 江西師范大學地理與環(huán)境學院;鄱陽湖濕地與流域研究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40971266、41171393)
【分類號】:C922;K901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7條
1 廖順寶,孫九林;基于GIS的青藏高原人口統(tǒng)計數(shù)據(jù)空間化[J];地理學報;2003年01期
2 呂安民,李成名,林宗堅,金逸民;人口統(tǒng)計數(shù)據(jù)的空間分布化研究[J];武漢大學學報(信息科學版);2002年03期
3 劉紀輝;賴格英;;農業(yè)非點源污染研究進展[J];水資源與水工程學報;2007年01期
4 王雪梅,李新,馬明國;基于遙感和GIS的人口數(shù)據(jù)空間化研究進展及案例分析[J];遙感技術與應用;2004年05期
5 廖順寶,孫九林;青藏高原人口分布與環(huán)境關系的定量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huán)境;2003年03期
6 曹高明;杜強;宮輝力;彭文啟;;非點源污染研究綜述[J];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學報;2011年01期
7 廖順寶,李澤輝;基于人口分布與土地利用關系的人口數(shù)據(jù)空間化研究——以西藏自治區(qū)為例[J];自然資源學報;2003年06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汶;付文靜;魯旭;;基于多重分類平滑法的人口數(shù)據(jù)格網化研究[J];安徽農業(yè)科學;2009年25期
2 白明英;;農業(yè)非點源污染及控制對策研究[J];安徽農業(yè)科學;2010年08期
3 石淑芹;陳佑啟;李正國;楊鵬;吳文斌;姚艷敏;李志斌;;基于分區(qū)和多元回歸分析的統(tǒng)計單產空間化模擬——以吉林省玉米為例[J];安徽農業(yè)科學;2011年06期
4 孫玉蓮;趙永濤;曹偉超;于慧;馬月偉;;山區(qū)人口分布與環(huán)境要素關系的定量分析[J];安徽農業(yè)科學;2011年19期
5 程曉亮;呂成文;;地形因子對人口空間分布影響分析——以黃山市為例[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年05期
6 黃瑩;包安明;陳曦;劉海隆;楊光華;;基于綠洲土地利用的區(qū)域GDP公里格網化研究[J];冰川凍土;2009年01期
7 劉玉卿;徐中民;;基于IPAT模型識別的人文因素空間化方法研究[J];冰川凍土;2012年03期
8 趙霞;王平;龔亞麗;譚瑾;李向榮;任毅;;基于GIS的內蒙古中部區(qū)域洪水災害風險評價[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年06期
9 李卉;蘇保林;;平原河網地區(qū)農業(yè)非點源污染負荷估算方法綜述[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年Z1期
10 張傳才;孔云峰;宋承運;;社會經濟統(tǒng)計時空數(shù)據(jù)庫的設計與實現(xiàn)[J];測繪科學;2007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7條
1 盛敏勇;周俊;;農業(yè)非點源污染的研究現(xiàn)狀及其控制對策[A];現(xiàn)代農業(yè)理論與實踐——安徽現(xiàn)代農業(yè)博士科技論壇論文集[C];2007年
2 趙彬;;基于3S技術的壩上地區(qū)土地持續(xù)利用評價[A];全國國土資源與環(huán)境遙感應用技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3 李萍萍;劉繼展;;農業(yè)面源污染分析及控制對策研究[A];2010中國環(huán)境科學學會學術年會論文集(第二卷)[C];2010年
4 王輝;;城市空間數(shù)據(jù)挖掘方法的研究[A];山東省測繪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6年
5 張鐿鋰;張瑋;擺萬奇;李雙成;鄭度;;行政單元與自然地理單元之間的數(shù)據(jù)耦合方法初探——以青藏高原人口統(tǒng)計數(shù)據(jù)為例[A];“土地變化科學與生態(tài)建設”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6 張金恒;萬玉;韓超;王軍強;;青島農業(yè)面源污染調查評價研究[A];第三屆全國農業(yè)環(huán)境科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7 俞布;潘文卓;宋健;葛小清;張瑋瑋;;杭州市臺風暴雨洪澇災害風險區(qū)劃與評價[A];第28屆中國氣象學會年會——S7城市氣象精細預報與服務[C];201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愛民;基于遙感影像的城市建成區(qū)擴張與用地規(guī)模研究[D];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2009年
2 姚寶珍;城市公交樞紐布局與運營調度方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學;2011年
3 葉明武;沿海臺風風暴潮災害復合情景模擬與應急避難研究-以上海為例[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4 沈潔;和諧與生存[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5 單麗;清代古典霍亂流行研究[D];復旦大學;2011年
6 王磊;土地利用變化的多尺度模擬研究[D];北京大學;2011年
7 李衛(wèi)江;電子政務與空間信息集成的理論及實踐[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8 梁艷平;基于GIS的統(tǒng)計信息分析與輔助決策研究[D];中南大學;2003年
9 李新運;城市空間數(shù)據(jù)挖掘方法與應用研究[D];山東科技大學;2004年
10 陳楠;基于GIS的人口時空分布特征研究[D];山東科技大學;200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吳連霞;江西省人口與經濟發(fā)展時空耦合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2 李宏偉;基于GIS的人口信息管理系統(tǒng)研究[D];江西理工大學;2010年
3 米瑞華;西安國際化大都市建設中人口空間結構變動研究[D];西安工業(yè)大學;2011年
4 柳鵬;收入差距的時空演變規(guī)律及預測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5 李雅箐;農村經濟統(tǒng)計數(shù)據(jù)空間化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6 程佳;基于地理編碼的人口普查技術試驗及應用[D];中國測繪科學研究院;2011年
7 董群;山東沂蒙山區(qū)yJ河流域非點源氮磷污染負荷研究[D];山東農業(yè)大學;2011年
8 楊海;基于GIS城市人口日動態(tài)分布模擬[D];西南大學;2011年
9 年耀萍;滇池流域農田生態(tài)系統(tǒng)氮磷分布及其循環(huán)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10 周小平;中國歷代人口分布的GIS表述[D];蘭州大學;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竇培謙,王曉燕,秦福來,王麗華;農業(yè)非點源氮磷流失規(guī)律研究[J];安徽農學通報;2005年04期
2 周靜波;張宗應;;我國水體富營養(yǎng)化的產生根源與治理對策[J];安徽農業(yè)科學;2009年21期
3 賀寶根,周乃晟,胡雪峰,高效江,王少平;農田降雨徑流污染模型探討——以上海郊區(qū)農田氮素污染模型為例[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huán)境;2001年02期
4 王寧,朱顏明,徐崇剛;GIS用于流域徑流污染物的量化研究[J];東北師大學報(自然科學版);2002年02期
5 鮑全盛,王華東;我國水環(huán)境非點源污染研究與展望[J];地理科學;1996年01期
6 王臘春,熊江波;用遙感資料建立分塊產流模型[J];地理科學;1997年01期
7 馬永立;人口地圖編制方法新探[J];地理科學;1997年04期
8 黃秉維;陜甘黃土區(qū)域土壤侵蝕的因素和方式[J];地理學報;1953年02期
9 劉楓,王華東,劉培桐;流域非點源污染的量化識別方法及其在于橋水庫流域的應用[J];地理學報;1988年04期
10 李勉,李占斌,丁文峰,劉普靈;黃土坡面細溝侵蝕過程的REE示蹤[J];地理學報;2002年02期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熊麗君;基于GIS的非點源污染研究[D];河海大學;2004年
2 王英;徑流曲線法(SCS-CN)的改進及其在黃土高原的應用[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與生態(tài)環(huán)境研究中心);2008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楊平林;;西漢黃河中上游流域人口地理初探[J];固原師專學報;1991年04期
2 李旭東;張善余;;貴州喀斯特高原人口分布的自然環(huán)境因素 Ⅰ主要影響因素研究[J];西華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年03期
3 李旭東;;貴州喀斯特高原人口分布的自然環(huán)境因素——Ⅱ多元回歸分析與地帶性研究[J];西華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年01期
4 C.A.科瓦列夫;Γ.М.拉波;馬清裕;;人口地理學的理論問題[J];地理科學進展;1983年01期
5 ;人口地理與資源[J];中國地理與資源文摘;2007年01期
6 張曉東;;GIS與歷史地理學[J];地球信息科學;2006年02期
7 吳華;地理信息系統(tǒng)在交通規(guī)劃管理中的應用[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0年01期
8 喬慧;地理信息系統(tǒng)淺析——走近GIS[J];零陵學院學報;2003年05期
9 劉繼生,陳彥光;基于GIS的細胞自動機模型與人地關系的復雜性探討[J];地理研究;2002年02期
10 徐雪仁,,萬慶;洪泛平原農村居民地空間分布特征定量研究及應用探討[J];地理研究;1997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7條
1 趙瑩;柴彥威;;1990年以來西方時間地理學的研究進展[A];地理學與生態(tài)文明建設——中國地理學會2008年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2008年
2 董春;吳春華;孫曉利;;基于灰色聚類的中國重要城市期間綜合競爭力評價與空間性研究[A];中國地理學會2007年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2007年
3 李凡;朱z
本文編號:185860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renwendili/18586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