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社科論文 > 人文地理論文 >

“反向格義”與中國地理學史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8-04-30 15:55

  本文選題:反向格義 + 中國地理學史。 參考:《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2期


【摘要】:現(xiàn)代中國地理學史研究始于王庸于20世紀30年代撰寫的《中國地理學史》,此后,侯仁之于60年代主編了《中國古代地理學簡史》,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地學史組于80年代編寫了《中國古代地理學史》,其間雖然還有其他相關(guān)書籍問世,但上述三部風格迥異的地理學史著作更具典型性,從中可以看到在對中國古代地理學的反思建構(gòu)中,西方現(xiàn)代地理學觀念的影響。重視自然地理,重視古代地理知識的科學性,是這些地理學史研究的重要傾向。而具有這種傾向的詮釋,卻偏離了中國古代地理學體系的某些主要特征。由此我們也可以反思"反向格義"問題在中國地理學史研究中的特殊的存在形式。當我們對這一問題有所自覺時,更應該意識到中國古代地理學,作為一套成熟的學術(shù)體系,乃是以王朝社會的發(fā)展為基礎(chǔ)和主要關(guān)照對象的。
[Abstract]:The study of the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geography began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Geography written by Wang Yong in the 1930s. Hou Renzhi edited the brief History of Ancient Chinese Geography in the 1960s, and the Geography History Group of the Institute of Natural Sciences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compiled the History of Ancient Chinese Geography in the 1980s. However, the three works on geography history with different styles are more typical, from which we can see the influence of the western modern geography concept in the reflec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ancient Chinese geography. Paying attention to natural geography and the scientific nature of ancient geographical knowledge is an important tendency in the study of the history of geography. The interpretation with this tendency deviates from some main features of ancient Chinese geography system. Therefore, we can also reflect on the special forms of existence of the problem of reverse Geography in the study of Chinese history of geography. When we are conscious of this problem, we should realize that ancient Chinese geography, as a set of mature academic system, is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of dynasty society and is the main concern object.
【作者單位】: 北京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
【分類號】:P90;K90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季中淳;中國冰緣區(qū)濕地及其環(huán)境效應與生態(tài)建設[J];冰川凍土;1996年S1期

2 于春苓;;影響俄羅斯外交的傳統(tǒng)因素[J];北方論叢;2006年05期

3 周旗;地理場與區(qū)際貿(mào)易[J];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年02期

4 馬強;論宋代歷史地理學文獻興盛原因[J];圖書與情報;2005年02期

5 喻滄;先秦測繪史考[J];測繪工程;1996年03期

6 牛汝辰;清代測繪科技的輝煌及其歷史遺憾[J];測繪軟科學研究;2001年04期

7 李孝坤;論統(tǒng)一地理學之基礎(chǔ)——地理環(huán)境[J];重慶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1991年04期

8 浦漢昕;錢學森教授關(guān)于“地球表層學和數(shù)量地理學”的論述[J];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1985年04期

9 陳健昌;哲學思潮對西方地理學發(fā)展的影響[J];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1988年01期

10 艾南山,李后強;從曼德布羅特景觀到分形地貌學[J];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1993年01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4條

1 潘玉君;;論地理學的基本價值[A];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地學哲學委員會第十屆學術(shù)會議代表論文集[C];2005年

2 劉克明;;中國圖學名詞的分類及科學價值[A];機械技術(shù)史及機械設計(6)——第六屆中日機械技術(shù)史及機械設計國際學術(shù)會議論文集[C];2006年

3 徐建春;;徐霞客游浙日記探析[A];徐霞客在浙江[C];1998年

4 李長林;;歐洲文藝復興文化在中國的傳播[A];西方思想在近代中國[C];2005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梁留科;中德土地生態(tài)利用比較研究及其案例分析[D];浙江大學;2002年

2 孫相東;地緣政治學的性質(zhì):一種多維視角分析[D];中共中央黨校;2003年

3 喬家君;中國中部農(nóng)區(qū)村域人地關(guān)系系統(tǒng)定量研究——河南省鞏義市吳溝村、滹沱村、孝南村的實證分析[D];河南大學;2004年

4 張季;城市土地利用分析[D];西南農(nóng)業(yè)大學;2004年

5 許春曉;當代中國旅游規(guī)劃思想演變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4年

6 曹傳新;大都市區(qū)形成演化機理與調(diào)控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4年

7 李久生;環(huán)境教育的理論體系與實施案例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4年

8 楊絮飛;生態(tài)旅游的理論與實證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4年

9 吳衛(wèi);器以象制 象以圜生——明末中國傳統(tǒng)升水器械設計思想研究[D];清華大學;2004年

10 任啟平;人地關(guān)系地域系統(tǒng)結(jié)構(gòu)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5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管錦繡;關(guān)于生態(tài)倫理的人文理性的建構(gòu)[D];武漢理工大學;2002年

2 李峻峰;高等師范地理復合型人才培養(yǎng)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3年

3 曹新向;開封市水域景觀格局演變研究[D];河南大學;2004年

4 王照年;北宋黃河水患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5年

5 趙青霞;山西地熱資源開發(fā)利用史初探[D];山西大學;2005年

6 魏圓圓;美國21世紀中東戰(zhàn)略的地緣政治學分析[D];蘇州大學;2005年

7 沈蘇彥;旅游景區(qū)景觀場營造的初步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5年

8 于超群;濟南市近現(xiàn)代(1904~2006)城市水系景觀變遷研究[D];山東農(nóng)業(yè)大學;2007年

9 王曦彤;思想與圖像:漢代西王母藝術(shù)母題的視覺表現(xiàn)模式[D];西北師范大學;2007年

10 吳炳義;比較地圖學理論、方法的研究與實踐[D];河北師范大學;2007年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2條

1 唐曉峰;;“反向格義”與中國地理學史研究[J];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2期

2 張雷;;葛德石與中國近代地理學[J];地理學報;2009年10期

,

本文編號:1825187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renwendili/1825187.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quán)申明:資料由用戶cc06c***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