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社科論文 > 人文地理論文 >

山地縣域聚落生態(tài)位分布特征及其與地形因子的關系——以岷江上游為例

發(fā)布時間:2018-04-06 20:13

  本文選題:生態(tài)位 切入點:山地聚落 出處:《湖南師范大學自然科學學報》2017年01期


【摘要】:為探究少數(shù)民族山區(qū)不同地形因子對聚落生態(tài)位分布空間格局的影響,以岷江上游少數(shù)民族山區(qū)為例,基于DEM和遙感影像及GIS技術,研究了山地縣域聚落生態(tài)位在不同地形因子上的分布特征,結合6個景觀指數(shù)的計算,定性和定量分析了聚落生態(tài)位格局與地形因子的相關性.結果表明:聚落生態(tài)位總面積較小,僅占區(qū)域面積的3.98%,單個面積也較小,平均僅為0.61 km~2,分布存在明顯的垂直梯度特征,且集中分布于15~35°之間的緩斜坡及斜坡,45~135°與225~315°的半陽坡以及135~225°的陽坡面上;景觀格局指數(shù)也顯示出聚落生態(tài)位分布隨地形變化的梯度特征.由此可見,高程、坡度和坡向這三類地形因子對山地聚落生態(tài)位的大小、形狀和空間分布起著重要的影響作用.
[Abstract]: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terrain factors on the spatial pattern of settlement niche distribution in minority mountain areas, taking the upper reaches of Minjiang River as an example, based on DEM, remote sensing images and GIS technology, the study was carried out.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ettlement niche on different topographic factors in mountainous counties were studied, an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settlement niche pattern and topographic factors was analyzed qualitatively and quantitatively based on the calculation of six landscape indice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otal area of settlement niche was smaller, accounting for only 3.98 of the regional area, and a single area was smaller, with an average of only 0.61 km2, and the distribution had obvious vertical gradient characteristics.And it is concentrated on the gentle slope between 15 擄and 35 擄, the semi-sunny slope at 45135 擄and 225 擄315 擄and the positive slope at 135 擄and 225 擄on the slope, and the landscape pattern index also shows the gradien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iche distribution of settlement with the change of topography.It can be seen that the elevation, slope and slope direction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size, shape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mountain settlement niche.
【作者單位】: 西南科技大學環(huán)境與資源學院;四川大學建筑與環(huán)境學院;
【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41301587,41371185) 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課題資助項目(2011BAK12B04)
【分類號】:K901.8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吉俊洪;;試論明代岷江上游的“番”與“羌”[J];西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1期

2 江仁弘;岷江上游野釣用面餌[J];中國釣魚;2004年02期

3 孫吉;鄧文;;岷江上游新石器時代的文化景觀與環(huán)境動因[J];四川文物;2006年05期

4 白劍;;探尋岷江上游的圣都雒城[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6年04期

5 張澤洪;熊永翔;;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大禹崇拜——以岷江上游羌族為例[J];宗教學研究;2009年04期

6 李汝能;岷江上游羌族的來源[J];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4年03期

7 羅拓;;岷江上游的“石爬子”[J];釣魚;2005年08期

8 楊國慶;;岷江上游看都江堰[J];四川文學;2005年12期

9 楊國慶;;岷江上游的天人合一——樂齊弘油畫作品的震懾之美[J];中國油畫;2007年03期

10 ;[J];;年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4條

1 陳秀明;李榮偉;王樂輝;宿以明;何飛;蔡小虎;孫鵬;;岷江上游亞高山典型森林植被群落數(shù)量特征研究[A];中國林學會2004年年會論文集[C];2004年

2 陳秀明;李榮偉;王樂輝;宿以明;何飛;蔡小虎;孫鵬;;岷江上游亞高山典型森林植被群落數(shù)量特征研究[A];2004中國科協(xié)學術年會第十一分會場論文集[C];2004年

3 李錦;;岷江上游城鎮(zhèn)功能變遷對民族文化的影響[A];民族文化與全球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3年

4 丁瑞華;;岷江上游魚類及其保護問題[A];四川省動物學會第八次會員代表大會暨第九次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4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4條

1 王志琦;岷江上游六家水電廠結盟[N];華中電力報;2004年

2 新華社記者 賈立君;長江上游生態(tài)之“傷”怎樣愈合?[N];新華每日電訊;2005年

3 四川記者站;再造岷江秀美山河[N];科技日報;2003年

4 王代林;岷江源種樹人力與天力的五年拉鋸戰(zhàn)[N];四川日報;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5條

1 劉京濤;岷江上游植被蒸散時空格局及其模擬研究[D];中國林業(yè)科學研究院;2006年

2 嚴代碧;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區(qū)退化植被特征及其恢復重建的研究[D];北京林業(yè)大學;2006年

3 李梅;岷江上游輻射松人工林種質資源及土壤生物肥力評價[D];四川農(nóng)業(yè)大學;2009年

4 徐留興;岷江上游徑流變化特性分析及其預測研究[D];四川大學;2006年

5 張煒銀;岷江上游植被自然恢復灌叢階段群落生態(tài)特征[D];中國林業(yè)科學研究院;200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翟真;岷江上游退耕還林對林樹下線變化的影響[D];西南科技大學;2015年

2 楊意志;岷江上游民族地區(qū)小城鎮(zhèn)土地利用評價研究[D];西南民族大學;2016年

3 楊麗華;先秦岷江上游地區(qū)與北方地區(qū)的關系[D];四川省社會科學院;2015年

4 張啟東;岷江上游水沙變化與森林破壞的關系研究[D];西南大學;2006年

5 孫吉;岷江上游歷史文化景觀與環(huán)境動因[D];四川大學;2006年

6 全Oz;岷江上游民族分布與環(huán)境特征的景觀生態(tài)學研究[D];四川大學;2006年

7 盧濤;岷江上游植物物種多樣性與生態(tài)系統(tǒng)多樣性研究[D];西北農(nóng)林科技大學;2004年

8 秦嘉勵;岷江上游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生態(tài)系統(tǒng)服務價值評估研究[D];四川農(nóng)業(yè)大學;2009年

9 張冬貴;岷江上游水源區(qū)地質背景與水資源可持續(xù)利用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12年

10 王蕾;明中央對川西北岷江上游藏區(qū)的治理[D];中央民族大學;2005年

,

本文編號:1718721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renwendili/1718721.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1b70e***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