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中外西藏阿里的自然地理知識初探
本文選題:清代 切入點:西藏 出處:《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10年03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清代西藏阿里地區(qū)雖然與中原內(nèi)地相距絕遠(yuǎn),然而在清代前期中央國家的積極努力之下,中原內(nèi)地對阿里的自然地理知識的獲得取得了相當(dāng)大的成就,尤其是對阿里地區(qū)的名山大川的分布及其詳情在感性認(rèn)識層面上達(dá)到了相當(dāng)?shù)母叨?然而這種勢態(tài)沒能繼續(xù)發(fā)展下去,從清代中后期開始,這一熱情逐漸消退,相關(guān)的自然地理知識增長緩慢。另一方面,從清代中后期開始,西方殖民者和探險家進(jìn)入西藏,對阿里地區(qū)進(jìn)行了一系列的近代地理學(xué)的勘測和總結(jié),世人所知的阿里自然地理知識有了迅速發(fā)展,形成了一系列豐富的內(nèi)容。本文擬以清代中原地區(qū)的官私著作和西方探險家的考察報告、游記等材料,重現(xiàn)清代西藏阿里自然地理知識的累積過程和發(fā)展水平。
[Abstract]:Although the Ali region of Tibet in Qing Dynasty was far from the interior of the Central Plains, thanks to the active efforts of the central government in the early Qing Dynasty, great achievements were made in obtaining the natural geographical knowledge of Ali in the Central Plains. In particular, the distribution and details of the famous mountains and rivers in Ali region reached a fairly high level on the perceptual level, but this situation did not continue to develop. Since the middle and late Qing Dynasty, this enthusiasm has gradually subsided. On the other hand, since the middle and late Qing Dynasty, Western colonists and explorers have entered Tibet and carried out a series of modern geographical surveys and summaries of the Ali region. The knowledge of Ali's natural geography, known to the world, has developed rapidly, forming a series of rich contents. This paper will use the official and private works of the Central Plains of the Qing Dynasty and the investigation reports and travel notes of western explorers, etc. To reproduce the accumulation process and development level of natural geography knowledge of Tibet Ali in Qing Dynasty.
【作者單位】: 四川大學(xué)歷史文化學(xué)院;
【基金】:教育部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民主改革前后的阿里社會”(06JJD85007)
【分類號】:K928.6
【參考文獻(xiàn)】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7條
1 周偉洲;;19世紀(jì)前后西藏與拉達(dá)克的關(guān)系及劃界問題[J];中國藏學(xué);1991年01期
2 陳慶英;;固始汗和格魯派在西藏統(tǒng)治的建立和鞏固[J];中國藏學(xué);2008年01期
3 房建昌;西藏測繪史略[J];西藏研究;1994年01期
4 房建昌;英、印駐噶大克商務(wù)代辦及國外探險西部西藏小史[J];西藏研究;2001年03期
5 房建昌;清代西藏的行政區(qū)劃及歷史地圖[J];中國邊疆史地研究;1993年02期
6 馮學(xué)紅;東·華爾丹;;藏族苯教文化中的岡底斯神山解讀[J];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08年04期
7 房建昌;近代西藏測繪史略[J];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3年04期
【共引文獻(xiàn)】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迎迎;;談明朝治理藏傳佛教的政策[J];河北民族師范學(xué)院學(xué)報;2012年01期
2 尹偉先;藏語文詞書編纂簡史[J];中國藏學(xué);1995年01期
3 江平,李佐民,宋盈亭,辛文波;西藏佛教界的愛國主義傳統(tǒng)[J];中國藏學(xué);1996年02期
4 陳慶英;西藏首次遣使清朝史實探討[J];中國藏學(xué);1998年01期
5 陳波;公元10世紀(jì)前西藏的黃金、黃金制品及相關(guān)問題研究[J];中國藏學(xué);2000年02期
6 喻天舒;;傳教士與古格王國的覆滅[J];中國藏學(xué);2007年01期
7 陳慶英;;固始汗和格魯派在西藏統(tǒng)治的建立和鞏固[J];中國藏學(xué);2008年01期
8 董莉英;;西藏地方與尼泊爾貿(mào)易試述[J];中國藏學(xué);2008年01期
9 劉錦濤;藍(lán)琪;;論基督教在西藏傳播失敗的原因[J];中國藏學(xué);2008年02期
10 喻天舒;;卡普清西藏傳教會失敗原因申議[J];中國藏學(xué);2008年02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2條
1 王啟龍;張虎生;;多元文化相融與西藏和諧社會建設(shè)——以拉薩大昭寺、關(guān)帝廟、清真寺為考察對象[A];北京論壇(2007)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人類文明的多元發(fā)展模式:“族群交往與宗教共處”社會學(xué)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C];2007年
2 寶音特古斯;;關(guān)于第巴阿爾布巴的一封密信及其相關(guān)史實[A];蒙古史研究(第七輯)[C];2003年
相關(guān)博士學(xué)位論文 前10條
1 范宏元;循膀胱經(jīng)背俞穴彈撥法合針灸治療寒濕阻絡(luò)型大骨節(jié)病的臨床研究[D];成都中醫(yī)藥大學(xué);2010年
2 卓嘎;藏族天文歷算傳承模式及其變遷研究[D];西南大學(xué);2011年
3 楊衛(wèi);清代青海藏族社會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xué);2011年
4 包青松;策妄阿喇布坦統(tǒng)治時期的準(zhǔn)噶爾汗國史研究(1689-1727)[D];內(nèi)蒙古大學(xué);2011年
5 孫娟;從世俗到神圣[D];中央民族大學(xué);2011年
6 陳鑒濰;寧瑪派隆欽饒絳巴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xué);2011年
7 余錦龍;中印關(guān)系中的西藏問題[D];中央民族大學(xué);2011年
8 黃杰華;漢藏寶,
本文編號:165106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renwendili/16510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