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dāng)前位置:主頁 > 社科論文 > 人文地理論文 >

雙核結(jié)構(gòu)模式與福建區(qū)域發(fā)展戰(zhàn)略

發(fā)布時間:2016-10-29 12:54

  本文關(guān)鍵詞:雙核結(jié)構(gòu)模式與福建區(qū)域發(fā)展戰(zhàn)略,,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第 18 卷  第 2 期 人  文  地  理 Vol. 18 , N o. 2                                  2003 年 4 月 HUMAN GEOGRAPHY A pr. 2003   文章編號 :1003 — 2398 ( 2003) 02 — 0001 — 06

雙核結(jié)構(gòu)模式與福建區(qū)域發(fā)展戰(zhàn)略
陸玉麒

, 王  穎
( 南京師范大學(xué)地理科學(xué)學(xué)院 , 南京  210097)

MODEL OF DOUBLE-NUCLEUS SPATIAL STRUCTURE AND STRATEGY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IN FUJIAN PROVINCE
L U Yu -qi , WANG Ying
( College of Geographic Science , Nanjing , Normal University , N anjing 210097 , China)

Abstract : Facing the sea in the east , Fujian is surrounded by mountains in o ther t hree di rections . I ts integrality of the regional units stands out very m uch . The scat tering mountains and hills divide Fijian into all kinds of relat ively unattached river basins . Valley is the element ary region unit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in Fujian . T his physical geographic backg round endows it w ith i ts ow n human geog raphic characters . On t he one hand , the character of plurality w hich t akes the river basin as t he unit in the human phenomenon of F ujian is very obvious , T he boundaries of language and culture t ally highly w ith the natural boundaries i n space . On the other hand , Fujian t akes the sout h-north mount ains in the cent ral area as the vertical axis , and i ts people immigrate f rom coast al zones and inland areas . T his result s in obvious dif ference between the coastal zones and inland areas in nature , economy , cult ure , etc . T wo region units and t he w ater system of chessboard st ructure that are mentio ned above supply the basic backg round of phy sical geog raphy and human geography f or the forming of the double-nucleus spatial structure . According to the complete analy sis on regional difference in nature and human , we think that t here are tw o double-nucleus spatial st ructures , namely , Nanping-Fuzhou and Longy an-Xiamen . T hey engender and grow on t he backg round of the river basin of Min River and Jiulong River . We should take the coastal belt as t he main axis , tw o double-nucleus spatial st ructure as t he sub-main axis , and t hink of t he spatial structure of “π ” shape as the essential f rame of its regional ex ploit at ion . T he reason is t hat Nanping and Longy an , t he centers of t he inland area in Fujian , are t he cradle of archaic culture and Hakka culture . It is very necessary to exploi t them at present . But more impo rt antly , we can regard Nanping and Longyan as bridgeheads , buildup the at tachment hinterland of ports w hose end-point ci ties are F uzhou and Xiamen and then strengthen the influence that F ujian imposes on the inland province such as Jiang xi , etc . key words : model of double-nucleus spatial st ructure ; st rategy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 NanpingFuzhou ; Longy an-Xiamen

收稿日期 :2002 — 06 — 22 ;修訂日期 :2002 — 10 — 28 基金項目 :國家自然科學(xué)基金重點項目 ( 40131010) ;國 家自然 科學(xué)基 金資助 項目 ( 40071037);國家 211 工程二 期 建設(shè)項目 “ 不同時空尺度環(huán)境演變與生態(tài)建設(shè)” 項目資助 。 作者簡介 :陸玉麒 ( 1963 —), 男 , 江蘇張 家港市 人 , 博士 , 教授 , 博 士生 導(dǎo)師 。 主 要從 事空間 結(jié)構(gòu) 與區(qū)域 發(fā)展 研 究。

2                      人   文  地  理                      18 卷   提  要 :福建三面環(huán) 山一面 臨海 , 地 域單元 的完 整性 非常突出 。 境內(nèi)散布 的山地 丘陵進 一步將 福建分 割成 相對 獨立的大大小小的流域 。 這 樣的自 然地理 背景賦 予福 建特 有的人文地理特征 。 綜合對 福建自 然人文 地域分 異的 綜合 分析 , 我們 認(rèn)為 , 福 建省存 在著以 下 2 個雙 核結(jié)構(gòu) , 即南 平 — 福州 、 龍巖 — 廈門 , 分 別以福 建省 的兩大 流域 , 即閩 江流域和九 龍江流域為 產(chǎn)生 、 發(fā) 展的區(qū) 域背 景 。 應(yīng)當(dāng) 以沿 海為一級軸線 , 以 2 個雙核結(jié)構(gòu)為二級軸線 , 以 “π” 形空 間格局作為福建省區(qū)域開發(fā)的基本框架 。 原因在于 , 南 平 、 龍巖為核心的福建內(nèi)陸 地區(qū) , 分別 是福建 古文化 和客 家文 化的發(fā)源 地 , 重 點開 發(fā) 的必 要性 非 常突 出 。 更 重要 的 是 , 通過南平 、 龍巖這 2 個區(qū) 域中心 城市的 規(guī)模 壯大 , 可 以此 為橋頭堡 , 進一步增強福 建以福 州 、 廈門 為端點 的港 口的 吸引腹地 , 強化福建對江西等內(nèi)陸省份的影響 。 關(guān)鍵詞 :雙核結(jié)構(gòu)模式 ;區(qū)域發(fā)展戰(zhàn)略 ;南平 — 福 州 ; 龍巖 — 廈門 中圖分類號 :F129. 9   文獻標(biāo)識碼 :A 的沿海黃金區(qū)域 、 沿 鐵路公 路干 線 、 沿海 、 沿江向 外推 進 和輻射 , 形成 4 條城市 帶 :①從 南部詔 安到 東北部 福鼎 的 沿?v向城市帶 。 ②從 北部武 夷山至 西南永 定的中 部鐵 路 沿線縱向城市帶 。 ③從 福州至 光澤的 北部鐵 路沿線 橫向 城 市帶 。 ④從湄洲灣至長汀的南部鐵路沿線橫向城 市帶[ 6] 。 1. 3   “π ” 形發(fā)展戰(zhàn)略 我們認(rèn)為 , 雖然福建的陸域縱深不 大 , 僅 400 — 500km 左右 , 但僅靠重點發(fā)展 沿海地 區(qū)而帶 動內(nèi)地 的戰(zhàn)略 顯屬 不 妥 , 開字形戰(zhàn)略 所確 立的 4 條軸 線缺 乏 內(nèi)在 的邏 輯 依據(jù) 。 本文試圖從雙核結(jié)構(gòu) 模式角 度 , 認(rèn)為 福建的 空間開 發(fā)戰(zhàn) 略 擬采用 “π ” 形 , 即沿海 為一級軸線 , 福州 — 南平 、 廈 門 — 龍巖這 2 個雙核結(jié) 構(gòu)為二 級軸線 。 我們認(rèn) 為 , 這是 在深 入 全面地分析福建地域 結(jié)構(gòu) 、 形 成過程 的基礎(chǔ) 上所得 出的 科 學(xué)結(jié)論 。

2  流域 、 語言與政區(qū)的空間吻合
  一方面 , 福建三面環(huán)山一面臨海 , 與周邊省 份 ( 浙江 、 江西 、 廣東) 的交界基 本都為 分水 嶺 , 故自 然地域 單元 的 完整性相當(dāng)突出 ;另 一方面 , 境 內(nèi)高低 不等 的低山 丘陵 又 進一步將福建分割成 一個個 相對獨 立的自 然單 元 , 由此 造 成的地形的復(fù)雜性與 破碎性 , 成為影 響福建 人文現(xiàn) 象特 征 的基本的自然地理背景 。 2. 1   水系與流域構(gòu)成福建的基本地域單元 福建省背山面海 , 西 部與西 北部與 江西 省相鄰 處有 武 夷山脈相隔 , 成為 2 省 的分水 嶺 , 因而 福建 的河流 絕大 多 數(shù)源自本省 并 從本 省流 入 海洋 , 形成 獨立 的 水系 。 其中 , 大于 500km 2 的 一 級 河 流 ( 指 獨 立 入 海) 有 13 條 (圖
[ 7] 1) 。

1  問題的提出
  有關(guān)福建的區(qū)域 發(fā)展戰(zhàn) 略有 多種[ 1 — 3] , 歸納起 來 , 主 要有以下 2 種 : 1. 1  沿海軸線發(fā)展戰(zhàn)略 福建全省在經(jīng) 濟上 明顯 分 為沿 海與 內(nèi) 陸山 區(qū)兩 大 片 。 沿海地區(qū)包 括漳州 、 廈門 、 泉 州 、 莆田 、 福州 5 市的 全部 以及閩東 寧德 地 區(qū)的 福安 、 寧德 、 霞 浦 、 福 鼎 4 個 縣 市 , 共 46 個 縣 、 市 、 區(qū) , 土地 總 面積 4. 82 ×10 km , 占 全省 土地總面積 的 39. 74 %。 整 個地 帶 南北 長約 510km , 東西 寬約 130km , 形似一縱向延伸的自 然長廊 。 集 中了全 省 3/ 4 以上的人口 、 4/ 5 的地級市 。 將這一地帶作為全省 的核心 開發(fā)帶的依據(jù)是 : ( 1) 包 括 中國 大陸 南部 的福 建 、 廣東 、 廣西 、 海 南 4 省區(qū)以及港澳臺等 3 個 地區(qū)的南 中國經(jīng) 濟區(qū) , 土 地面 積約 60. 70 ×10 4km 2 , 人口約 1. 75 ×108 人 , GN P 近 4 000 ×10 8 美元 , 其經(jīng)濟規(guī)模與東盟 國家和 澳大利 亞不 相上下 , 人均 水平則達到 了馬來西亞 、 墨西哥 、 阿 根廷 等中等 收入 國家 的水平[ 4] 。 ( 2) 福 建內(nèi)地山區(qū)距沿海港口一般在 200 — 300km , 最 遠(yuǎn)也不過 500km 左右 , 若與內(nèi)地省 份相比 , 并不存在 沿海 與內(nèi)地之懸殊 差 別 , 解 決 好 交通 , 沿 海 山 區(qū) 就能 連 成 一 片
[ 5] 4 2

由于該 省 地勢 西 北 高 、 東 南低 , 以 及 N NE — SSW 及 N W —SE 走 向 的 地 質(zhì) 構(gòu) 造 , 導(dǎo) 致 河 流 干 流 的 總 流 向 為 N W — SE 向 , 而各河的一級支流順構(gòu) 造谷地 呈 N NE — SSW 走向 , 二級支流順山坡發(fā)育 呈 N W — SE 方向 , 因 而形成 較 典型的格子 狀水 系 。 這在 閩 江干 流及 沙 溪流 域尤 為 明顯 。 省內(nèi)大部分地區(qū)因受 新構(gòu)造 運動的 上升作 用 , 造成 河流 強 烈下切 , 形成深谷陡坡 。 河床比降大 , 淺灘瀑 布多 。 這樣 , 狹長的谷地及散布的 盆地 , 構(gòu) 成了一 個個相 對獨立 的地 形 單元 。 2. 2   基于流域背景的語言分區(qū) 正是由于福建的 河流都 較短 , 而大多 獨流 入海 , 在 兩 條河流之間往往有高 大的分 水嶺阻 隔 , 所以 同住一 個流 域 的居民在社會 、 交通 、 經(jīng)濟 、 文 化等方 面就 顯示出 某種 相 對的獨立性 。 以方言 為例 , 除 去方 言島不 計外 , 福 建省 的 方言可以分為以下 幾片 :① 閩東 片 。 以福 州為 中心 , 是 福 建最早置縣之處 。 ②閩 南片 。 以 泉州 、 漳 州為中 心 。 ③ 莆 仙片 。 該片地域甚 小 , 只包 括莆田 、 仙游 2 縣 。 ④ 閩北 和 閩中片 。 歷史上從陸 路移入福 建的 漢人超 過仙 霞嶺后 , 散 布至整個建溪流域 , 從而形成 了閩 北方言 片 。 另一 部分 人 則溯沙溪到達沙縣 、 永定一帶 , 從而奠 定了 閩中方 言片 的

。 換言之 , 正因 為陸 域 縱深 小 , 沿 海與 內(nèi) 地距 離 近 ,

所以通過沿海地區(qū)的開 發(fā)并結(jié) 合交通 網(wǎng)絡(luò)的 構(gòu)建 , 就 能帶 動內(nèi)地的經(jīng)濟發(fā)展 。 1. 2   “ 開” 字形發(fā)展戰(zhàn)略 根據(jù)福 建省經(jīng)濟發(fā)展 的總體 戰(zhàn)略 , 全 省國土 布局 的總 體思路為 :以中心城市 ( 大城市和區(qū)域中心城市) 為核 心 , 以水陸交通為紐帶 , 大中小城市有機結(jié)合 , 從點到群到 帶 , 按 “ 開” 字形骨 架展開 。 具 體而 言 , 重點 發(fā)展福 州至 廈門

2 期              陸玉麒  王  穎 :雙核結(jié) 構(gòu)模式與福建區(qū)域發(fā)展戰(zhàn)略                 3 基礎(chǔ) 。 ⑤閩 西北片 。 本片方言 處于閩 語和 客家話 的過 渡地 帶 。 歷史上由江西地區(qū)移 民經(jīng)臨 川越武 夷山 而入 , 然 后散 布到整個富屯溪和金溪 流域 , 故與 閩西片 的客家 話有 更多 的共同之處[ 8] 。 2. 3  與語言分區(qū)空間吻合的行政區(qū)的固定化 北宋時 , 福建稱福建路 , 行政區(qū)劃為福 、 建 、 泉 、 漳 、 汀 、 南劍六 州 、 邵武 、 興化二 軍 。 南宋 后升建州為建寧 府 , 表明當(dāng)時建州的地 位尚 高于 福州 。 一 府五 州二 軍 , 共 計 8 個 , 故福建別稱 “ 八閩” 。 兩宋時 期福建的經(jīng)濟 文化高 度發(fā)達 , 福建增 置了 許多 縣份 , 并且比唐代多 分置 3 個二 級政區(qū) 。 當(dāng)時的 政區(qū) 劃分 亦以流域為基本的區(qū)劃 單位 , 從而 造成今 天方言 分區(qū) 和流 域區(qū) 、 歷史政區(qū)之間存在 奇特的 重合現(xiàn) 象 ( 不能 重合 的只 有南劍州 , 原因是宋末至 明初客 家人移 居閩 西 , 打破 了原 有邊界的重合現(xiàn)象) , 這種情形在全國甚屬罕 見 。 并且 , 北 宋所劃定的福建二級政 區(qū)到后 代一直 沒有大 的變動 。 如果 將福建方言分區(qū)圖與南 宋政區(qū) 圖疊合 起來看 , 可 以發(fā) 現(xiàn)莆 仙片完全等于 興 化 ;閩 東 片 相 當(dāng) 于 福 州 (僅 壽寧 屬 建 寧 府);閩北片大致相當(dāng)于建寧府 ;閩南片大致相當(dāng)于 泉州和 漳州 ;閩中片相當(dāng)于南劍 州西半 , 閩 北客 話區(qū)比 邵武 軍略 大( 包括南 劍州的將樂和順昌);閩西客話區(qū)完全相 當(dāng)于汀
[ 8] 州( 表 1 、 圖 1) 。

心的依托 , 而且不時 拉動內(nèi) 部各 區(qū)域 的分化 。 可以說 , 福 建文化一直未能形成 統(tǒng)攝整 個地域 的中心 , 而文化 中心 的 多元化使福建文化在 總體共 性突出 的同時 , 也展現(xiàn) 了各 中 心地帶的鮮明個性 [ 11] 。

表 1  福建省方言與政區(qū)的空間吻合 T ab. 1  Dialect regions o f F ujian talliy with administrative areas in space 語言類型 今方言片 閩語 閩東 莆仙 閩南 閩北 閩客過渡 閩西北 客 家語 閩西 流域 雙溪 、 閩江 中下游 木蘭溪 晉江 、 九龍 江 、 尤溪 建溪 富屯溪 、 金溪 汀江 西晉政區(qū) 晉安郡 北宋政區(qū) 福州 ( 元壽寧) 興化軍 泉州及漳州 ( 加大田 、 尤溪) 建安郡 建州 邵武軍 ( 加順昌 、 將樂) 晉安郡 汀州 圖 1  福建方言與行政區(qū)的空間吻合 F ig. 1  Dialect regions of Fujian tally with administrative areas in space

3  兩大構(gòu)造單元與雙向并進的開發(fā)軌跡
  上述分析表明 , 境 內(nèi)山地 丘陵所 分割而 成的大 大小 小 的水系流域 , 成為福 建社會經(jīng) 濟發(fā) 育的基 本地 域單元 , 由 此表現(xiàn)出較為明顯的 多元化 人文特 征 。 但這 僅是從 流域 層 面得出的結(jié)論 , 更進 一步的深 入考 察表明 , 作為自 然要 素 與人文要素綜合作用 的結(jié)果 , 福建還 體現(xiàn)出 由兩大 構(gòu)造 單 元組成的更大尺度的地域分異來 。 3. 1   南北縱軸線與兩大構(gòu)造單元 福建全省地勢以 NN E — SSW 為軸線 , 由西北向東南 漸 次下降 , 形成二起二 伏的 態(tài)勢 , 即 閩西 大山帶 — 閩 西縱 谷 — 閩中大山 帶 — 閩東南 丘陵 、 臺 地 、 平 原 。 其中 , 閩中 大 山帶構(gòu)成了福建南北 向的縱 軸線 , 由 此將福 建分為 兩大 地 域單元 [ 12] 。 作為福建的 縱軸 線 , 閩中 大山帶 是指 松溪 — 建 溪 — 沙 溪以東呈 NE — SW 走向 的 高 大寬 厚 的山 體 。 該 山 帶 被 閩 江 、 九龍江等深切分 割成鷲 峰山 、 戴 云山 、 博 平嶺 3 條 山 脈。 ( 1) 西部大山帶和縱谷 縱軸線以西由閩西 大山帶 和縱 谷組成 。 閩西大 山帶 以 武夷山脈為主體 , 該 山脈北起 閩浙 贛交界 處 , 沿閩 贛省 界 及福建西部向西南延 伸到閩 贛粵交 界處 。 該 帶內(nèi)散 布著 許

2. 4  文化的多元化現(xiàn)象 值得注 意 的是 , 與上 述自 然 背景 、 人文 背 景相 關(guān) 聯(lián) , 至兩宋時期 , 福建文 化格局 也呈現(xiàn) 出明顯 的多元 化發(fā) 展態(tài) 勢 , 即由幾個文化密集地 構(gòu)成若 干個文 化中 心地帶 。 即以 影響深遠(yuǎn)的學(xué)派 — — — 閩學(xué)而論 , 當(dāng)時即已形成了 4 個中 心 , 即 :①建 溪一 線 及浦 城 、 邵 武等 地 。 ②閩 縣 、 侯官 一 帶 。 ③莆田 、 福清等地 。 ④晉江等地[ 9] 。 經(jīng)濟史 的研究亦表明 , 福 建眾多 中小 河流自 西向 東獨 流入海等地理特征 , 使明清 充分發(fā) 展起來 的商品 經(jīng)濟 及其 市鎮(zhèn)體系沒有形成福建 的中心 城市 , 幾乎 是每條 河流 的入 海處都相繼成為該流域的經(jīng)濟中心 [ 10] 。 福建這種多 元中心 的發(fā)展態(tài)勢 , 不僅使 全省性 文化中 心缺乏 一個省 級經(jīng) 濟中

4                      人   文  地  理                      18 卷 多山間盆地 , 但面積 不大 。 主 要有 光澤 、 泰寧 、 夏 茂 、 寧 化 、 連城 、 長汀等盆地 。 這 些盆 地多 為低 丘 , 僅 底部 河谷 兩旁有小片平地 。 閩西縱 谷包括 建溪流 域和 沙溪谷 地 。 建 溪流域較開闊 , 由多條支 流組成 一大面 積的 扇狀地 區(qū) , 地 面為許多互不連貫的河谷 盆地和 分隔這 些盆地 的丘陵 及低 山所組成 ;沙溪谷地 較為狹 窄 , 寬度 一般 只有幾 km 到 10 多 km 。 主要盆地 有建 陽 、 建 甌 、 浦城 、 王臺 ( 來舟)、 沙 縣 、 永安 、 小陶等 。 本帶為閩 西北重 要的 農(nóng)耕區(qū) 及重 要城 鎮(zhèn)的集中地 。 ( 2) 東 部丘陵 、 臺地 、 平 原帶 閩中大山帶以東的 沿海地 帶由 丘陵 、 臺 地 、 平原 所組 成 。 該帶在閩江口以北較 為狹窄 , 主 要以 鷲峰山 脈東 支的 余脈所形成 的丘陵為主 體 。 許多 山丘直 逼海 岸 , 形成 曲折 的港 灣式 海 岸 。 平 原數(shù) 量少 、 規(guī)模 小 , 如 連 江 、 寧 德 等 。 閩江口以南 的沿海地區(qū) , 山前地 帶由高 丘陵 組成 , 沿 海及 半島 、 島嶼的大部分為低 丘和紅 土臺地 , 僅河口 或沿 海的 局部地帶 , 才形成規(guī)模 不大的 沖積 、 海 積平 原 。 全省 最大 的平原 — 漳州平原 , 其長 、 寬不過 30km 左右 , 面積僅 600 多 km 2 。 略具規(guī)模 的還有 福州 平原 、 興 化平原 、 泉州 平原 以及詔安 、 漳浦 、 龍海 、 同安 、 長樂等地的平原 。 總之 , 閩中大山 帶 是福 建 最重 要 的自 然 地 理分 界 線 , 此線將福建分為東部沿海和西部內(nèi)陸 2 個基本的地域單元 。 3. 2  人口移入的方向與雙向并進的開發(fā)格局 福建省簡稱 “ 閩” , 這一名稱最早出現(xiàn)于周 朝 , 距今已 有 2000 多年 。 公元前 221 年 , 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 后 , 福建是 閩中郡的一部 。 秦末漢初 , 勾 踐的后 代無 諸因佐 漢滅 秦伐 楚有功 , 被 漢高祖劉邦封為閩王 , 稱福建為 “ 閩越國” 。 唐 開元 13 年 ( 公元 725 年), 閩 州都 督 府改 為 福 州都 督 府 , 第一次出現(xiàn)” 福州” 。 開元 21 年 ( 公元 733 年) , 設(shè) 立軍事 長官 經(jīng) 略 使 , 從 福 州 、 建 州 (今 建鷗 ) 各 取 一 字 , 名 為 “ 福建” 經(jīng)略使 , 同福州都督府并存 。 這就首次出 現(xiàn)了 “ 福 建” 之稱 。 應(yīng)該說 , 福州與建州取 一字 而成福 建 , 其中 所隱 含的 事實是 :福 建沿海開發(fā)與內(nèi)陸開發(fā)的同時推進 。 研究表 明 , 福建的開發(fā)主要來自 2 個方向 , 一 是由海 路遷入 大批 北方 移民 , 他們先在海濱建立一系列縣城 ( 合成晉安郡), 然后 又沿河谷向內(nèi)地推進 ;一是陸路從浙江和江西越過仙霞 嶺 、 武夷山進入福建 , 在閩江 支流上 游各流 域設(shè) 縣 , 組成 建安 郡 。 兩郡之間長時期一直 沒有大 規(guī)模的 交流 和接觸 , 兩郡 之間的空間也到唐代才逐步填滿 。 自然的 兩大構(gòu)造單元 與人口 遷入角 度的 兩大方 向 , 使 福建的人文現(xiàn)象在體現(xiàn) 出多元 化特征 的同時 , 也 表現(xiàn) 出明 顯的兩大地域單元的區(qū)別 。 從語言角度看 , 福建方 言可 分為兩 大片 。 一 是東 南沿 海區(qū) , 一是 西北地區(qū) 。 前 者包 括閩 東 、 閩 南 、 莆仙 片 , 后 者包括閩北 、 閩中和閩西 北片 。 而表 明閩 語內(nèi)部 最重 要的 語言特征差 異的 一些 共同 語言 線正 是 通過 這兩 大片 之 間 。 這兩大片的分界也恰好與 晉代晉 安郡和 建安郡 的分界 線相 重合 ( 圖 2) 。 正是由于居民因 來自不同時 代和不 同地方 造 成方言的歧異 , 所以至 今閩東 沿海和 閩西北 山地方 言之 間 仍存在著極大分 歧 。 當(dāng)然 , 由 于時 代相距 不遠(yuǎn) , 原 居地 也 距離不遠(yuǎn) , 所以這些方言最終還是形成了共同的 閩語 。 從文化角度看 , 宋代 福建文 化的高 度繁 榮已是 眾所 周 知 。 各種統(tǒng)計不斷說明 兩宋福 建各類 人才的 涌現(xiàn)與 文化 地 位的顯赫 :① 《 宋史》 所列 《儒 林 傳》 和 《 道學(xué) 傳》 中 有 閩人 17 位 , 居全 國第 一 。 ② 兩宋 進士 總數(shù) 約為 28 900 多 人 , 福建 占了 近 1/ 5 , 居 全國 第一 。 ③ 《 宋元 學(xué)案 》 立 案 學(xué)者 988 人 , 福建 178 人 , 居全 國第 一 。 ④ 《 宋 史》 閩 人 位至宰輔之?dāng)?shù) , 居全 國第 3 位 。 ⑤ 《 全宋詞 》 福建 北宋 詞 人 14 人 , 亦居全國第 3 位 。 ⑥ 《 宋 詩紀(jì)事》 福建詩 人 128 位 , 居全國第 2 位 , 等等 。 福建在宋代共有 8 個 統(tǒng)縣政區(qū) , 故稱 “ 八閩” 。 實際上 , 到 了明 清 , 隨 著統(tǒng) 縣政 區(qū)的 增加 , 亦有 “ 九閩” 、 “ 十閩” 之說 。 但它們均未引起人 們的重視 , 獨 “ 八閩” 之稱相沿 至今 。 這恐 怕也是 后人 時常追 憶憑 吊 宋代福建文化興隆的緣故 [ 13] 。

4  福建兩大雙核結(jié)構(gòu)的特點與區(qū)域開發(fā)
  兩大地域單元及 棋盤式 的地形 水系結(jié) 構(gòu) , 為雙 核結(jié) 構(gòu) 的形成提供了基本的 自然地 理和相 應(yīng)的人 文地 理背景 。 綜 合對福建自然人文 地域分 異的綜 合分 析 , 我們 認(rèn)為 , 福 建 省存在著以下 2 個雙 核結(jié) 構(gòu) , 分別 由福州 — 南平 、 廈 門 — 龍巖 2 對端點城市及其連線所構(gòu)成 。 4. 1   雙核結(jié)構(gòu)端點城市的空間藕合 ( 1) 福州 — 南平雙核結(jié)構(gòu) 該雙核結(jié)構(gòu)通過閩 江而聯(lián) 結(jié) 。 閩江 是福 建省最 大的 河 流 , 流域形 狀 略似 一把 蒲 扇 , 河網(wǎng) 支 流繁 多 , 地 跨三 明 、 南平 、 福州以及寧 德 、 龍巖 、 泉州 、 莆 田等 地市 。 集水 面 積為 6. 10 ×10 4km 2 ( 閩 江口 瑯 岐島 以上 ) , 約占 全省 總 面 積的 1/ 2 。 河長 541km , 上游 有 沙溪 、 富屯 溪 、 建溪 三 大 支流 , 匯合于南平市 , 南平以 下有 尤溪 、 大 樟溪兩 大支 流 入?yún)R , 南平至閩江口為干流 ( 圖 2) 。   以南平為核心的 閩北地 區(qū)是福 建開發(fā) 最早 的地區(qū) , 至 今已有 4000 多年歷史 。 至西漢早 期 , 閩北 即成為閩越國 的 政治重心 , 之后開 辟為冶 縣 。 東漢 后期 , 約在公 元 196 年 之際 , 福建相 繼設(shè) 立最 早 的 5 個區(qū) , 其中 4 個區(qū) 在 閩北 , 即建安 ( 今建 甌 ) 、 南平 、 吳 興 (浦城 ) 、 建平 ( 建 陽) 4 區(qū) , 福建最早的郡 治 — 建安郡 即設(shè)在 建甌[ 15 — 16] 。 歷史上 , 閩北無論是農(nóng)業(yè) 、 手 工業(yè)還是 商業(yè) 、 文 化教 育事業(yè) 都曾 在 全國占有重要地位 。 明清時 期 , 福建 置 8 府 , 閩北 即轄 有 建寧 、 延平 、 邵武 3 府 。 ( 2) 廈門 — 龍巖雙核結(jié)構(gòu) 由廈門經(jīng)漳州而止 龍巖 , 構(gòu) 成福建 另一 個重要 的雙 核 結(jié)構(gòu) 。 該雙核結(jié)構(gòu)以 九龍江流 域為 區(qū)域背 景 , 這是 福建 的 第二大河流 。 集水面積 1. 41 ×10 4km 2 , 流 域之大 僅次于 閩 江 。 上源分北 、 西 2 溪 , 在龍 溪縣 長州匯 合后 , 東 流至 海 澄 , 又匯南溪 ( 又名官潯溪) 至廈門港入海 , 全長 286km 。

2 期              陸玉麒  王  穎 :雙核結(jié) 構(gòu)模式與福建區(qū)域發(fā)展戰(zhàn)略                 5 雙核結(jié)構(gòu)有其特殊性 , 主要表 現(xiàn)為位 于內(nèi)陸 的 2 個 區(qū)域 中 心城市 , 無論 是城 市 人口 規(guī)模 , 還是 一 系列 的經(jīng) 濟 指標(biāo) , 均遠(yuǎn)小于位于海濱的港口 城市 ( 表 2) , 即 雙核結(jié) 構(gòu)端點 城 市的規(guī)模很不對稱 。 那 么導(dǎo)致 這一現(xiàn) 象產(chǎn)生 的原因 又是 什 么呢 ? 我們認(rèn)為 , 主要有以下 2 個方面的原因 : 表 2  福建雙核結(jié)構(gòu)端點城市的規(guī)模比較 (×104 人 ;×10 4 元)   T ab. 2  Comparison in the scale of the end -point cities in double -nucleus spa tial structures in Fujian (×104 person ;×104 yuan)   總?cè)丝?非農(nóng)業(yè) 人口 GDP 總?cè)丝?非農(nóng)業(yè) 人口 G DP

福州 148. 49 111. 58 464. 10 廈門 131. 27 66. 22 501. 87 南平 49. 46 比值 3. 00 23. 75 54. 79 龍巖 45. 75 18. 88 4. 70 8. 47 比值 2. 87 3. 51 81. 20 6. 18

   ( 1) 沿海 和內(nèi)地的同時開發(fā) 。 歷史上人類區(qū)域開發(fā) 的 空間軌跡大致為 :山區(qū) ※平原 ※臨水 ( 河 ※江 ※ 海) 。 當(dāng)人 類文明的重心移至平 原時 , 位 于河邊 尤其是 位于主 流與 支 流交匯處的城市由于 邊緣效 應(yīng)優(yōu)勢 而率先 得到 發(fā)展 , 即 使 后來進入了海運時代 , 海港城 市具有 較原先 的區(qū)域 中心 城 圖 2  福建省的兩個雙核結(jié)構(gòu)及其流域背景 Fig. 2   T wo double -nucleus spatial structures and their backg round of the river basin 如果說南平溝通的是福 建與江 西的聯(lián) 系 , 龍巖則 主要 溝通 的是福建與 嶺南的聯(lián)系 。 與以南 平為中 心的 閩北比 較 , 以 龍巖為核心的閩西的地 方文化 特色更 為濃厚 。 閩 西是 一區(qū) 位的名稱 , 古指八閩 最西端 的州郡 -汀 州 , 今指 福建 最西 端的地市 — 龍巖 。 閩西是 海內(nèi)外客家人 的祖地 , 是 歷史 上客家 民系 形成 的舞臺 , 也 是福建省客家人最多最集中的地區(qū) 。 晉唐以 來 , 由于五胡亂華 、 安史之亂 及隨后 的五代 紛爭 等原因 , 大量 中原漢民紛紛南移 。 其 時閩西 因開 發(fā)較遲 、 人煙稀 少 , 有 著巨大的開發(fā)潛力和生存空間 , 加上地接贛南 、 北枕武 夷 、 內(nèi)有汀江 , 因而不少中原移民渡長江 、 溯贛水而涌入其 間 。 他們在這里 拓墾耕耘 , 繁 衍生息 , 最 終成 為中華 大家 庭中 一支在語言 、 民俗和 文化等 方面都 有鮮明 個性的 民系 族群 — — — 客家 。 如今 , 在閩西 人口 中 , 90 %都 是客家 人或 其后 裔 , 約占福建省客家人口的 80 %[ 1 7] 。 而且分布在海內(nèi)外各 地的客家 , 十之 八九 都 是歷 史上 從 閩西 播 遷繁 衍 , 所 以 , 閩西有他們斬不斷的根和夢 縈的魂 。 1995 年開始 , 一 年一 度在汀江河 畔 — 長汀縣客 家母親園 舉行 的 “ 世界 客屬 公祭 客家母親河” 公 祭活動 , 云集了 世界各 地的 客屬代 表 。 其 影響正由以往的以港澳 臺和東 南亞為 主 , 逐步影 響和 吸引 了越來越多的歐美等地客家鄉(xiāng)親的參與 。 4. 2  福建雙核結(jié)構(gòu)端點城市的不對稱性 與我國 沿海和沿江地 區(qū)的其 他雙核 結(jié)構(gòu) 比較 , 福 建的 市( 假定僅位于河流 的干支 流交匯 處) 具有 更明顯 的區(qū) 位 優(yōu)勢 , 但由于區(qū)域中 心城市已 有較 好的歷 史基 礎(chǔ) , 且位 于 該區(qū)域的中心位置 ( 幾何或人口等重心), 所以才能形成 區(qū) 域中心城市與港口城 市的空 間分離 , 形成由 這 2 類 城市 構(gòu) 成的功能互補的雙核結(jié)構(gòu) [ 14] 。 而福建由于是 沿海開發(fā)與 內(nèi) 陸開發(fā)同時進行 , 所 以位于 內(nèi)陸 的城 市 , 無論 是南平 , 還 是當(dāng)時的建甌與建陽 , 其能級 從未明 顯高于 沿海城 市的 福 州 。 進入近現(xiàn)代 , 隨著 海運時 代的 到來 , 海 港城市 的海 運 優(yōu)勢益加體現(xiàn)無遺 , 從 而進一 步拉大 了這 2 類城市 規(guī)模 等 級的差距 。 ( 2) 內(nèi)陸的腹地不 夠 , 難以 支撐原 有區(qū) 域中心 城市 規(guī) 模的進一步增大 。 作 為區(qū)域中 心城 市 , 位居 其區(qū)域 的中 心 位置僅是其產(chǎn)生發(fā)展 的必要 條件 , 周 邊腹地 范圍的 大小 和 厚度 , 才是支撐該城 市發(fā)展壯 大的 充分條 件 。 位于 福建 南 北向縱軸線西側(cè)的內(nèi) 陸地區(qū) , 主要為 縱谷和 小型盆 地所 組 成 , 山地丘陵構(gòu)成這 一地區(qū)的 主要 地形特 點 。 這樣 的地 形 條件 , 顯然是制約區(qū)域中心城市規(guī)模成為的重要 因素 。 4. 3   雙核結(jié)構(gòu)·流域·區(qū)域發(fā)展 福建大小水系發(fā) 育 , 流域 眾多 , 流 域是 福建區(qū) 域經(jīng) 濟 發(fā)展的基本地域單 元 , 而閩江 、 九龍江 則為 福建的 兩大 流 域 , 閩江的流 域面 積更 是 占到 了福 建 的 1/ 2 。 發(fā) 育 于這 2 個流域的南平 — 福州 、 龍 巖 — 廈門 雙核 結(jié)構(gòu) , 是所 在區(qū) 域 最重要的發(fā)展軸線 , 構(gòu) 成這 2 個 流域經(jīng) 濟發(fā) 展的最 主要 的 驅(qū)動軸 。 另一方面 , 福建 2 個 雙核 結(jié)構(gòu) 的端點 城市 , 均 一頭 臨 海 , 一頭位居內(nèi)陸 , 分別 位于福 建沿海 和內(nèi) 陸的兩 大地 域 單元中 。 以福州 、 廈門為 核心的 沿海地 帶由 于區(qū)位 優(yōu)勢 突

6                      人   文  地  理                      18 卷 出而予以重 點開發(fā)當(dāng)然 是題中 應(yīng)有 之義 , 但 以南平 、 龍巖 為核心的福建內(nèi)陸地區(qū) , 則 分別是 福建古 文化和 客家 文化 的發(fā)源地 , 重點開發(fā)的必 要性同 樣非常 突出 。 考 慮到 福建 內(nèi)陸縱深雖然不大 , 僅 500km 以內(nèi) , 但僅靠 沿海城市 的帶 動并不現(xiàn)實 , 因此 , 根據(jù)雙 核結(jié) 構(gòu)模式 , 強化另 一位 居內(nèi) 陸的區(qū)域中心城市的規(guī) 模 , 對福建 而言本 身就具 有較 強的 現(xiàn)實意義 。 更重要的是 , 通過 南平 、 龍 巖這 2 個 區(qū)域中 心城 市的 規(guī)模壯大 , 可以此為橋 頭堡 , 進 一步增 強福 建以福 州 、 廈 門為端點的港口的吸引 腹地 , 強化 福建對 江西等 內(nèi)陸 省份 的影響 。 換 言之 , 三 面環(huán)山 、 一 面臨 海的 地形 特點 , 使福 建與其他省份相對隔絕 而顯示 出自己 的獨立 性 , 福建 的歷 史 、 文化及經(jīng)濟的發(fā)育進 程與特 點均與 此有 關(guān) , 但在 現(xiàn)在 交通技術(shù)水平下 , 地形已 不再是 交流的 主要 障礙 。 當(dāng) 不僅 限于福建本身 , 而 是將 福建 與 我國 內(nèi)陸 進 行通 盤考 慮 時 , 福建內(nèi)陸中心城市的橋梁與中介作用就更加突出 。 總之 , 基于福建自然 、 人 文諸要 素地 域分異 規(guī)律 的綜 合分析 , 我們不難得出結(jié) 論 , 福建應(yīng) 當(dāng)以 沿海軸 線和 南平 — — —福州 、 龍巖 — 廈 門 2 個 雙核 結(jié) 構(gòu)組 成的 “π ” 形框 架 , 構(gòu)建福建國土開發(fā)的基本的空間格局 。 [ 參考文獻] [ 1] 方曉丘 . 實 現(xiàn)跨 世紀(jì) 的戰(zhàn)略 轉(zhuǎn)變 — 關(guān) 于開 海興 閩 、 海 陸并舉 、 再造福 建的 探討 ( 經(jīng) 濟社 會版) [ J] .1995 , ( 6):28 — 30 . [ 2] 張輝鑫 . 20 世紀(jì) 90 年代福建區(qū)域經(jīng)濟差異及其對策研 究 [ J] .福 建 師 范 大 學(xué) 學(xué) 報 ( 哲 學(xué) 社 會 科 學(xué) 版 ), 2001 , ( 4):19 — 22 . [ 3] 凌起 .福建交通運輸與區(qū)域經(jīng)濟發(fā)展的關(guān)系 [ J] .福建 師范大學(xué)學(xué)報 ( 哲學(xué)社 會科學(xué) 版) , 2001 , 25 . ( 2):20 — [ 4] 全 毅 .南 中 國 區(qū)域 經(jīng) 濟 的 形成 與 福 建 經(jīng)濟 發(fā) 展 戰(zhàn) 略 [ J] .福建論壇 ( 經(jīng)濟社會版) , 1997 , ( 4) :37 — 40 . [ 5] 郭 鐵 民 .相 對 平 衡 發(fā)展 戰(zhàn) 略 :福 建 經(jīng) 濟 發(fā) 展 的 思 路 [ J] . 福建論壇 ( 經(jīng)濟社會版), 1996 , ( 8):26 — 29 . [ 6] 嚴(yán)拱欽 , 等 . 福 建城 市發(fā) 展 戰(zhàn)略 研究 [ J] .福建 論 壇 ( 經(jīng)濟社會版), 1995 , ( 11) :40 — 43 . [ 7] 陳健飛 .福建 城市 投資 環(huán)境 的綜 合評 價 [ J] .經(jīng)濟 地 理 , 1996 , 16 ( 4) :32 — 34 . [ 8] 周振鶴 . 方 言與中 國文化 [ M] .上海 : 上海人 民出 版 社 , 1997 . 105 — 130 . [ 9] 林拓 . 福 建文化地域格局的演變及其機制 [ J] . 人文 地 理 , 2001 , 16 ( 3) :58 — 61 . [ 10] 龍登高 .中國傳統(tǒng)市場發(fā)展史 [ M] . 北京 :人民出 版 社 , 1997 .103 — 121 . [ 11] 唐 文基 .福建 古代 經(jīng)濟 史 ( 第二 編)[ M] .福州 :福 建教育出版社 , 1995 .48 —67 . [ 12] 鄭耀星 .福建濱海 城市與內(nèi)陸城市旅游合作發(fā)展戰(zhàn) 略 研究 [ J] .福建地理 , 2000 , 15 ( 2) :31 — 33 . [ 13] 林拓 .兩宋 時期 福 建文 化地 域 格局 的 多元 發(fā)展 態(tài) 勢 [ J] . 中國歷史地理論叢 , 2001 , 16 ( 3):87 — 128 . [ 14] 陸 玉麒 .區(qū) 域雙 核結(jié) 構(gòu)的 形成 機理 [ J] .地 理 學(xué)報 , 2002 , 57 ( 1):85 — 95 . [ 15] 楊 東 晨 , 等 .論 先 秦 時 期 福 建 地 區(qū) 的 民 族 和 文 化 [ J] . 福州 師 專學(xué) 報 ( 社 會 科學(xué) 版), 1999 , 19 ( 5) : 48 — 54 . [ 16] 楊東晨 , 等 .秦漢 時期福建 的民族 與文化 [ J] .福 州 師專學(xué)報 ( 社會科 學(xué)版), 2001 , 21 ( 6):1 — 5 . [ 17] 王榮國 .論閩文 化的底 蘊與福 建的文化 旅游 [ J] .廈 門大學(xué)學(xué)報 ( 哲 學(xué)社會 科學(xué) 版) , 1999 , 112 . ( 1):107 —

( 上接第 78 頁) [ 參考文獻] [ 1] 費· 卡特 , 湯 姆·戴 爾 .表 土與 人類 文明 [ M] .北 京 : 中國環(huán) 境出版社 , 1987 .21 — 34 . [ 2] 市 川 健 夫 , 山本 正 夫 ,  藤 功 日 本 の ブ ナ帶 文 化 [ M] .日本 :朝  店 . 1984 .105 — 134 .

[ 3] 王正平 . 深生態(tài)學(xué) :一種新 的環(huán)境價值理念 [ J] . 上海 師范大學(xué)報 , 2000 , ( 4):1 — 5 . [ 4] 上野 登 , 人類 の 原 風(fēng)土 [ M ] .日 本 :大 明堂 , 1985 . 39 — 44 . [ 5] 白 光潤 .主 要 的古 代 文 明 發(fā)源 地 生 態(tài) 地理 環(huán) 境 初 探 [ J] .東北師大學(xué)報 , 1991 , ( 4):99 — 102 .



  本文關(guān)鍵詞:雙核結(jié)構(gòu)模式與福建區(qū)域發(fā)展戰(zhàn)略,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157624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renwendili/157624.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quán)申明:資料由用戶340e2***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