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以來黃渤海真鯛資源的分布、開發(fā)與變遷
本文選題:真鯛 切入點:分布 出處:《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10年03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黃渤海中所產(chǎn)之嘉浾魚,因其體征、肉質等方面原因,歷來被視為一種名貴魚類。清代以降,黃渤海真鯛資源數(shù)量異常豐富。造成清代山東登萊地區(qū)真鯛資源的異常豐富的原因,除了捕撈方式等原因之外,更為主要的則與海州灣真鯛資源一直未被開發(fā)有關。作為一種底層魚類,其資源數(shù)量雖然一直比較穩(wěn)定,但是清代一些重大環(huán)境變化,如明末清初和道光年間的變寒,以及1855年的黃河改道,使得真鯛資源在漁汛時間上和分布區(qū)域上都產(chǎn)生了變化。
[Abstract]:The Jia-zao fish produced in the Yellow Sea and Bohai Sea has always been regarded as a kind of precious fish because of its physical signs and meat quality. The abundance of red sea bream resources in the Yellow Sea and Bohai Sea is extremely rich. The reasons for the extraordinary abundance of red sea bream resources in Denglai area, Shandong Province in Qing Dynasty, except for the fishing methods and other reasons, The more important one is the fact that the sea bream resources in Haizhou Bay have not been exploited. As a kind of bottom fish, its resources are stable all the time, but some important environmental changes in the Qing Dynasty, such as the cold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 and the early Qing Dynasty and in the Daoguang period, In 1855, the Yellow River changed course, which resulted in the change of fish season and distribution area.
【作者單位】: 上海交通大學歷史系;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上海交通大學科學史與科學哲學系;
【基金】:教育部新世紀優(yōu)秀人才支持計劃(NCET-08-0362) 上海交通大學文科科研創(chuàng)新基金特色研究項目(09TS05)
【分類號】:K928.6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張雅芝,洪惠馨,林利民,王志勇,王藝磊;中國沿海真鯛種群鑒別研究[J];熱帶海洋學報;2004年02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春霖,張有為;中國棘茄魚屬(Halieutaea)的研究(Oncocephalidae)[J];動物學報;1964年01期
2 朱元鼎,許成玉;中國渶形目魚類的地理分布和區(qū)系特征[J];動物學報;1965年03期
3 張有為;溭亞目側線管結構及其分類上的應用[J];動物學報;1973年01期
4 成慶泰,王存信,田明誠,李春生,王玉綱,王奇;中國東方渶屬魚類分類研究[J];動物學報;1975年04期
5 朱元鼎,伍漢霖,金鑫波;中國胡椒鯛屬一新種[J];動物學報;1977年03期
6 張有為,肖真義,許鼎盛;中華須鰻葉狀幼體變態(tài)觀察[J];動物學報;1982年02期
7 張孝威,陳真然,阮洪超,何桂芬,沙學紳;赤鼻z溊、中頜z溊卵子、仔稚魚的發(fā)育[J];動物學報;1982年02期
8 朱鑫華,吳鶴洲,徐鳳山,趙紫晶,葉懋中;黃、渤海沿岸水域游泳動物群落結構時空格局異質性研究[J];動物學報;1994年03期
9 萬瑞景,姜言偉,莊志猛;半滑舌鰨早期形態(tài)及發(fā)育特征[J];動物學報;2004年01期
10 郭學武,張曉凌,萬瑞景,姜言偉,唐啟升;根據(jù)野外調查資料評估魚類的日攝食量[J];動物學報;2004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2條
1 蔣功成;;種群思想——超越唯實論與唯名論的論爭[A];上海市科學技術史學會2005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5年
2 安宇;馮莉;;辛亥革命與中國區(qū)域現(xiàn)代化芻議——以淮海地區(qū)為例[A];“孫中山與中華民族崛起”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7條
1 羅理楊;現(xiàn)代家犬的起源[D];西北農(nóng)林科技大學;2003年
2 蒙子寧;中國近海小黃魚、帶魚和小帶魚的遺傳多樣性以及八種石首魚類的分子系統(tǒng)進化[D];廈門大學;2003年
3 胡杰;獐保護遺傳學及其繁殖行為研究[D];浙江大學;2006年
4 王福昌;生態(tài)·社會·共同體[D];上海師范大學;2006年
5 莊志猛;半滑舌鰨早期發(fā)育生物學與種質資源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06年
6 馮志杰;中國近代科技出版史研究[D];南京農(nóng)業(yè)大學;2007年
7 侯立睿;古漢語黑系詞疏解[D];浙江大學;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鄒宏海;養(yǎng)殖型暗紋東方渶的生物學特性及其應用[D];南京師范大學;2003年
2 林傳濤;20世紀五六十年代河北優(yōu)撫工作述論[D];河北師范大學;2003年
3 馮東岳;許氏平(湁)繁殖生物學及人工養(yǎng)殖技術的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03年
4 朱龍;人工飼養(yǎng)條件下,
本文編號:157354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renwendili/15735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