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聚落形態(tài)考辨
本文關(guān)鍵詞: 蒙古族 聚落 哎勒 游牧 出處:《內(nèi)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2012年05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蒙古族歷史上有古列延、哎勒、努圖克、浩特、特亨等多個與聚落有關(guān)的名稱,古列延是蒙古族初興時期以軍事為目的的大型聚落組織,于13世紀消失,但是在民間仍然有小型的古列延存在。哎勒是蒙古族最小的社會組織,浩特是兩個蒙古包以上的社會組織,組成哎勒的成員從事何種行業(yè)都可以,既可以是放牧的,也可以是打草的,但是浩特只能是放牧過程中形成的聚落。特亨是由四五個蒙古包組成的較大的聚落。每一聚落在選址、分布、組合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點和規(guī)律。努圖克不是聚落形態(tài),而是地域單位。
[Abstract]:In the history of the Mongols, there were many names related to settlements such as Guleyan, Yile, Nutuk, Haut, Teheng, and so on. Guliyan was a large settlement organization for military purposes in the early period of the Mongolian nationality, which disappeared in 13th century.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small Guliyan groups in the folk. Ai Le is the smallest social organization of the Mongols, and Holt is a social organization with more than two yurts. The members who make up the yurts can engage in any kind of trade, that is, they can be herding. It can also be herding, but Holt can only be a settlement formed during grazing. Teheng is a larger settlement consisting of four or five yurts. Each settlement is located and distributed. Combination and other aspects have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and laws. Nutuk is not settlement form, but regional units.
【作者單位】: 黑龍江大學博物館;
【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編號:05BMZ030);國家社會科學基金特別委托項目(編號:08@ZH020)
【分類號】:K28;K901.8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華陽;東北地區(qū)古代火炕初探[J];北方文物;2004年01期
2 陳·巴特爾;;試論蒙古民族傳統(tǒng)游牧文化知識形態(tài)及其教育形式[J];貴州民族研究;2005年06期
3 富燕羽,張敏杰;朝鮮族回甲節(jié)、回婚禮習俗研究[J];黑龍江民族叢刊;2003年04期
4 易建平;酋邦與專制政治[J];歷史研究;2001年05期
5 李勤璞;斡祿打兒罕囊素:清朝藏傳佛教開山考[J];蒙古學信息;2002年03期
6 希都日古;論17世紀蒙古史家筆下的異姓貴族[J];內(nèi)蒙古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年05期
7 特木勒;十六世紀后半葉的朵顏衛(wèi)[J];內(nèi)蒙古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年03期
8 陳巴特爾;試論蒙古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形成、變遷及其特點[J];內(nèi)蒙古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年03期
9 烏云巴圖,葛根高娃;論蒙古族傳統(tǒng)文化的基本精神(續(xù))[J];內(nèi)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1998年02期
10 包明山;從《蒙古風俗鑒》看羅布桑卻丹的畜牧業(yè)經(jīng)濟思想[J];內(nèi)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2001年06期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5條
1 包路芳;變遷與調(diào)適[D];中央民族大學;2005年
2 長山;滿蒙書面語詞匯比較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7年
3 白玉雙;十八至二十世紀初東部內(nèi)蒙古社會變遷研究[D];內(nèi)蒙古大學;2007年
4 金山;清代蒙古地區(qū)地方立法問題研究[D];內(nèi)蒙古大學;2007年
5 姜東成;元大都城市形態(tài)與建筑群基址規(guī)模研究[D];清華大學;2007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8條
1 王紫萱;古代蒙古族生態(tài)文化研究[D];蘭州大學;2006年
2 張志明;蒙元社會婚姻制度流變淺析[D];西南政法大學;2007年
3 陳大慶;古代蒙古民族草原生態(tài)法律觀探析[D];內(nèi)蒙古大學;2007年
4 張付新;17世紀中葉西蒙古與西藏的宗教關(guān)系研究[D];西北民族大學;2005年
5 趙陽;清代蒙古封禁政策研究[D];中國人民大學;2007年
6 姜愛紅;明代蒙古南下“擾邊”探析:1436~1464年[D];廈門大學;2007年
7 莎日娜;內(nèi)蒙古科爾沁地區(qū)薩滿舞蹈研究[D];北京師范大學;2008年
8 王鵬;蒙元后妃生活考[D];西南大學;2008年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薛俊強;和宣;巴圖;;魅力和布克賽爾[J];新疆人文地理;2011年04期
2 ;赤峰 牧歌響起[J];旅游;2011年08期
3 胡平;黃宏霞;;禮制文化對鄂西傳統(tǒng)民居聚落的影響——以利川市、咸豐縣為例[J];綠色科技;2011年08期
4 ;休閑時光[J];新長征(黨建版);2011年07期
5 李友唐;;北京歷史上對街道的稱謂[J];北京檔案;2011年08期
6 JJ;;六月,浪漫出逃到秘境[J];溫州人;2011年11期
7 劉曉東;;歡迎來看全球“唯一”的風景[J];中國民族;2011年08期
8 李正宇;;“敦薨之山”、“敦薨之水”地望考——兼論“敦薨”即“敦煌”[J];敦煌研究;2011年03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條
1 胡積德;;淺析《徐霞客游記》記載明代貴州的漢族移民問題[A];徐霞客在浙江·續(xù)三——徐霞客與麗水旅游文化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首席記者 劉永文 記者 賈海霞 李慧來;在這草原最美的季節(jié) 請你一定去看烏審[N];鄂爾多斯日報;2008年
2 本報記者 師艷芳;草原之家——美麗的蒙古包[N];巴音郭楞日報;2008年
3 李富厚;再話白羊城[N];北京日報;2007年
4 向永貴;神奇的母系村落[N];涼山日報(漢);2006年
5 馬明奎;格根塔拉草原旅游中心[N];內(nèi)蒙古日報(漢);2007年
6 本報記者 郭軍;博爾塔拉 草原上的第一門戶[N];酒泉日報;2007年
7 薛通;銀色的呼倫貝爾在騰飛[N];中華新聞報;2007年
8 吳鐘華;斐濟風情[N];中國民族報;2004年
9 趙曦邋石維柱;明代城寺美岱召[N];內(nèi)蒙古日報(漢);2007年
10 ;草原明珠——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N];中國縣域經(jīng)濟報;2009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郭明建;聚落形態(tài)與玉器生產(chǎn)[D];山東大學;2012年
2 朱煒;基于地理學視角的浙北鄉(xiāng)村聚落空間研究[D];浙江大學;2009年
3 郭曉東;黃土丘陵區(qū)鄉(xiāng)村聚落發(fā)展及其空間結(jié)構(gòu)研究[D];蘭州大學;2007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7條
1 胡平;鄂西傳統(tǒng)民居聚落影響因素分析[D];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2008年
2 譚明;吳堡窯洞古城聚落形態(tài)的研究與保護[D];西安美術(shù)學院;2009年
3 哈斯花;巴林地名文化研究[D];內(nèi)蒙古大學;2009年
4 春霞;哲里木地名研究[D];內(nèi)蒙古大學;2007年
5 齊大英;民國時期山西中南部鄉(xiāng)村聚落的規(guī)模和形態(tài)結(jié)構(gòu)[D];陜西師范大學;2006年
6 李濱;河?xùn)|店鎮(zhèn)傳統(tǒng)聚落空間的演變與發(fā)展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1年
7 林麗艷;青海古代鄉(xiāng)村聚落研究[D];西北農(nóng)林科技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153575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renwendili/15357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