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社科論文 > 人文地理論文 >

西漢至六朝時期丹陽郡政區(qū)變遷與區(qū)域發(fā)展

發(fā)布時間:2018-02-21 03:39

  本文關(guān)鍵詞: 丹陽郡 西漢 六朝 政區(qū)變遷 區(qū)域發(fā)展 出處:《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08年02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丹陽郡在西漢至六朝之間的歷史時期,逐步成為南方區(qū)域發(fā)展的中心地區(qū)。本文分兩漢、六朝兩個時期,從郡治遷移、轄縣分布、郡縣析置、戶口增減、僑州郡縣分布與設置等方面進行考察、辨析,基本懶清了丹陽郡的政區(qū)變遷與區(qū)域發(fā)展的主要情況。研究表明:(1)自漢武帝時改置丹陽郡以來,郡治先徙宛陵、東漢末年再遷建業(yè),從此歷六朝不改,丹陽郡成為六朝時期的"京邑首郡";(2)六朝時期是丹陽郡區(qū)域發(fā)展的重要時期,轄區(qū)變動也最為劇烈;一方面,人口增多,新縣、新郡的析置頻繁,轄區(qū)面積逐步縮小;另一方面,北方僑民的兩次大規(guī)模南遷,特別是東晉南朝以降,轄區(qū)內(nèi)增置大量的僑州(郡、縣),進一步促進了本區(qū)的區(qū)域開發(fā)與繁榮,丹陽郡的區(qū)域中心地位也進一步增強。
[Abstract]:During the historical period from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to the six dynasties, Danyang County gradually became the central area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uthern region.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two periods: the Han Dynasty, the six dynasties, the migration from county to county, the distribution of counties, the analysis of prefectures and counties, and the increase or decrease of hukou. Through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distribution and establishment of counties and counties in Qiaozhou, the paper basically clears the main situation of Danyang county's political district change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since Emperor Wu Di's time in Han Dynasty changed to Danyang County, the county has moved first to Wanling. At the end of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he moved back to work, and since then the six dynasties have not changed. Danyang County has become the "Jing Yi Shou County" of the six dynasties period. The six dynasties period was an important perio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anyang County region, and the change in the jurisdiction was also the most drastic. On the one hand, the population increased, and the new county, On the other hand, the two large-scale southward migrations of the northern diaspora, especially in the Eastern Jin and Southern dynasties, resulted in the addition of a large number of overseas Chinese states (counties and counties) within the jurisdiction, which further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and prosperity of the region. Danyang County's regional center position is also further strengthened.
【作者單位】: 南京大學地理與海洋科學學院
【分類號】:K928.6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何麗華;東漢封君之封地地理分布探析[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4年05期

2 馬育良;;六安雙墩一號漢墓墓主考[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08年04期

3 王健;;《史記·項羽本紀》襄城地望糾誤與考實[J];安徽史學;2009年05期

4 金仁義;;桓溫伐成漢考述[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1期

5 李新峰;試釋《漢書·地理志》郡國排序[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1期

6 張佳穎;;人類歷史進程和人文環(huán)境對文化圈層現(xiàn)象形成的影響[J];北京工業(yè)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學報;2008年01期

7 李霽;;從《哀郢》中的地名看屈原的一段流放行程[J];北京教育學院學報;2007年01期

8 蔣璐;;北方地區(qū)西漢早期墓葬研究[J];邊疆考古研究;2010年00期

9 苗威;;朝鮮縣的初址及變遷考[J];北方文物;2005年04期

10 黎石生;試論西漢長沙國對湖南地區(qū)的開發(fā)[J];船山學刊;2000年02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7條

1 姚樂;;關(guān)于漢鹽瀆縣的幾個問題[A];漢唐社會經(jīng)濟與海鹽文化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2 邱敏;;南朝土斷“階段性”特征芻議[A];漢唐社會經(jīng)濟與海鹽文化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3 王海;;河北地區(qū)漢代社會的雙軌發(fā)展[A];社會·經(jīng)濟·觀念史視野中的古代中國 國際青年學術(shù)會議暨第二屆清華青年史學論壇論文集中[C];2010年

4 孫繼民;張潤澤;;秦趙閼與之戰(zhàn)實地考[A];秦俑博物館開館三十周年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暨秦俑學第七屆年會會議論文(會議用)[C];2009年

5 王貴祥;;關(guān)于中國古代宮殿建筑群基址規(guī)模問題的探討[A];中國紫禁城學會論文集(第五輯 上)[C];2007年

6 胡阿祥;;東晉南朝僑州郡縣與僑流人口的文獻記載與研究回顧[A];魏晉南北朝史研究:回顧與探索——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第九屆年會論文集[C];2007年

7 菊地大;;前期孫吳政權(quán)與荊州、交州[A];魏晉南北朝史研究:回顧與探索——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第九屆年會論文集[C];2007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寶春;南朝東海徐氏家族文化與文學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2 蔡萬進;尹灣漢墓簡牘論考[D];鄭州大學;2001年

3 郭善兵;漢唐皇帝宗廟制度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4 溫樂平;秦漢社會消費問題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5年

5 毋有江;北魏政區(qū)地理研究[D];復旦大學;2005年

6 王建國;東晉南遷士族與文學[D];復旦大學;2005年

7 李智君;邊塞農(nóng)牧文化的歷史互動與地域分野[D];復旦大學;2005年

8 肖愛玲;西漢城市地理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6年

9 王蕊;三、四世紀青徐兗地域政局研究[D];山東大學;2006年

10 吳冠文;謝靈運詩歌研究[D];復旦大學;2006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楊曉靜;兩京地區(qū)新莽墓葬研究[D];鄭州大學;2010年

2 張鵬;中西早期外交理念比較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3 王香梅;漢代察舉人才地域分布探略[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4 王成勝;試析西漢前期功臣列侯宗室諸王相制相依之局[D];安徽師范大學;2010年

5 伍曉蔓;玄言詩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01年

6 朱玉華;南朝宋、齊皇室內(nèi)訌現(xiàn)象解析[D];首都師范大學;2004年

7 范正娥;兩漢太學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4年

8 劉艷;東晉南朝的工藝美術(shù)[D];清華大學;2004年

9 姜曉麗;孫綽集校注[D];東北師范大學;2005年

10 吳漪容;《后漢書·文苑列傳》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5年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天石;《六朝經(jīng)濟史》評介[J];中國史研究動態(tài);1995年10期

2 王志高;;六朝建康城遺址考古發(fā)掘的回顧與展望[J];南京曉莊學院學報;2008年01期

3 王宗英;;從秀骨清像到面短而艷——六朝畫家與六朝仕女畫風格變化[J];大眾文藝(理論);2009年19期

4 王大良;;六朝世族的政治意識與政治行為——以瑯琊王氏為例[J];閱江學刊;2010年05期

5 嚴其林;六朝時期鎮(zhèn)江的崛起[J];鎮(zhèn)江高專學報;1997年02期

6 西林;;南京舉辦“六朝風采”專題陳列[J];考古;1998年08期

7 江傲霜;;六朝筆記小說詞匯研究的價值與反思[J];社會科學論壇(學術(shù)研究卷);2007年11期

8 葉當前;;六朝送別活動中的集體賦詩[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8期

9 陳鵬;;論六朝誄文的駢化及其藝術(shù)成就[J];嘉興學院學報;2008年04期

10 宋鋼;;學術(shù)史視野下的六朝論語學[J];文史哲;2009年01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陳剛;;試論六朝時期寧鎮(zhèn)丘陵陂塘灌溉農(nóng)業(yè)區(qū)的形成[A];“六朝歷史文化與鎮(zhèn)江地域發(fā)展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匯編[C];2010年

2 張俊飛;;六朝婦女研究回顧與展望[A];建國六十年來六朝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3 盧海鳴;;六朝鹽業(yè)初探[A];漢唐社會經(jīng)濟與海鹽文化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4 李恒全;;六十年來六朝商品經(jīng)濟研究的回顧與展望[A];建國六十年來六朝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5 陳剛;;六朝時期長江建康河段的歷史地理概貌及其變遷——以歷史文獻中“濤水入石頭”及“廣陵涌潮”、“牛渚春潮”現(xiàn)象的考察為中心[A];建國六十年來六朝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6 鄒勁風;;論六朝時期金陵崛起的原因[A];南京區(qū)域文化與旅游產(chǎn)業(yè)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1年

7 肖夢龍;;六朝時期鎮(zhèn)江的崛起和顯要地位[A];六朝歷史與吳文化轉(zhuǎn)型高層論壇論文專輯[C];2007年

8 顧琳;;試論六朝時期建康的邸[A];中國古都研究(第二十輯)——中國古都學會2003年年會暨紀念太原建成2500年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3年

9 高燮初;;關(guān)于六朝時期吳文化嬗變的幾個問題[A];六朝歷史與吳文化轉(zhuǎn)型高層論壇論文專輯[C];2007年

10 羅宗真;;六朝時期中國對外文化交流[A];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第三屆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集[C];1992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李劍民 羅福明;德清出土六朝時期“德清窯”代表文物[N];江南游報;2008年

2 記者 胡謀;一批六朝時期生活器具出土[N];人民日報;2002年

3 葉世昌;西漢的信用[N];國際金融報;2001年

4 王泰初;西漢赤側(cè)五銖之謎?[N];中國商報;2000年

5 記者 張燕;西漢時就有環(huán)保法[N];新華每日電訊;2002年

6 羅西章;西漢有無紙 事實可說話[N];中國文物報;2002年

7 鄭州 王辛余;唐仿西漢連弧紋四乳團花鏡[N];中國文物報;2001年

8 丁邦友;六朝時期嶺南佛教與官僚士商的關(guān)系[N];民營經(jīng)濟報;2007年

9 通訊員 宋效忠;巴東出土一千四百多年前精美項鏈[N];湖北科技報;2007年

10 王辛余;唐仿西漢連弧紋四乳團花鏡[N];中國商報;2000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易小平;西漢文學系年[D];山東大學;2005年

2 劉艷芬;佛教與六朝詩學[D];山東師范大學;2008年

3 宋鋼;六朝論語學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6年

4 吳寶安;西漢核心詞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7年

5 邱峰;《南齊書》介詞研究[D];山東大學;2009年

6 朱逸寧;江南都市文化源流及先秦至六朝發(fā)展階段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9年

7 常昭;六朝瑯邪顏氏家族文化與文學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8 朱葆華;原本玉篇文字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9 夏增民;儒學傳播與漢魏六朝文化變遷[D];復旦大學;2007年

10 張文智;西漢孟、焦、京易學新探[D];山東大學;2010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周賢亮;六朝時期江西地區(qū)華夏認同感的加深及該區(qū)域的開發(fā)[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2 張曉娜;六朝植物賦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2年

3 董樹利;西漢鄉(xiāng)里教化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05年

4 孫U,

本文編號:1520888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renwendili/1520888.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quán)申明:資料由用戶1e716***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