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劇與舞臺——中國歷史地理學發(fā)展史上的地理舞臺說述論
本文關鍵詞: 《禹貢半月刊》 地理舞臺說 中國歷史地理學史 出處:《云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年03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禹貢半月刊》發(fā)刊詞中提出的"地理舞臺說"是影響中國歷史地理學進程的經(jīng)典論述。本文梳理了發(fā)刊詞的成文過程,繼而分析了顧頡剛、譚其驤在傳統(tǒng)戲曲欣賞品位上的異同,對地理舞臺說的提出者做出推斷。從學術史上看,"地理舞臺說"是民國學界的共識,而該說的源頭在于對西方史學、地學思潮的譯介。作為舶來品的"地理舞臺說",其最初發(fā)端于1903年的日本。此后,西方學界的地理舞臺說又被直接譯介到中國。然而,中國傳統(tǒng)戲曲不以寫實性的舞臺為特征,將地理比作"舞臺"并不準確。而且,"地理舞臺說"將歷史與地理關系設置為二元對立關系,地理舞臺只是作為歷史戲劇的陪襯而存在。后來,學界注意到地理環(huán)境本身就是歷史進程的一部分,地理不再只被視為歷史的陪襯,從而為歷史地理學在中國學術體系中的獨立性奠定了理論基礎。
[Abstract]:The "geographical stage theory" put forward in Yugong's semimonthly publication is a classical exposition that affects the process of Chinese historical geography. This paper combs the written process of publishing ci, and then analyzes Gu Jiegang. Tan Qixiang's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the taste of traditional opera appreciation have inferred the proponents of the geographical stage theory. From the academic history, the "geographical stage theory" is a consensus among the scholars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and the source of the theory lies in the western historiography. Translation of Geoscience thoughts. The geographical stage theory, as an import, originated in Japan in 1903. Since then, the geographical stage theory of western academic circles has been directly translated to China. However,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opera is not characterized by realistic stage. It is not accurate to compare geography to "stage". Moreover, "the theory of geographical stage" set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istory and geography as a dualistic relationship, and the geographical stage exists only as a foil of historical drama. The academic circles have noticed that the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itself is a part of the historical process, and geography is no longer regarded as a foil of history, which lays a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the independence of historical geography in the Chinese academic system.
【作者單位】: 中國人民大學;
【基金】:2013年北京市支持中央高校共建項目青年英才計劃“史地徘徊:歷史地理學的學史梳理與理論探研”(項目號:YETP0175)的支持
【分類號】:K928.6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吳松弟;中國歷史地理學的半世紀回顧——讀《中國歷史地理學的五十年》[J];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01年03期
2 梅莉;《中國歷史地理學五十年(1949—1999)》出版[J];中國史研究動態(tài);2002年10期
3 葛全勝;何凡能;鄭景云;;中國歷史地理學與“集成研究”[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5期
4 滕蘭花;;《中國歷史地理學》研究性學習模式初探——以“江南在哪里”為課例[J];文山學院學報;2010年02期
5 伊琳娜·科諾瓦洛娃;邢緩緩;;現(xiàn)代歷史地理學的若干問題[J];山東社會科學;2010年07期
6 李國平;薛梅;;21世紀歷史地理學發(fā)展面臨新挑戰(zhàn)[J];中國市場;2010年44期
7 王社教;馮勰;;十年來中國歷史地理學理論研究的進展[J];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11年03期
8 盧祥亮;;《中國歷史地理學·綜述》評介[J];中國史研究動態(tài);2012年01期
9 盧海龍;;歷史地理學研究方法的繼承與創(chuàng)新[J];高等函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10期
10 毛曦;;歷史地理學學科構成與史念海先生的歷史地理學貢獻[J];史學史研究;2013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3條
1 王尚義;李玉軒;馬義娟;;從歷史流域研究審視歷史地理學的時代使命[A];地理學核心問題與主線——中國地理學會2011年學術年會暨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tài)與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慶典論文摘要集[C];2011年
2 朱士光;;簡論歷史地理學對推進我國古代都城與城市研究的意義和作用[A];中國古都研究(第十九輯)——中國古都學會2002年年會暨長江上游城市文明起源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3 毛曦;;全球史觀與中國歷史地理學研究范圍的拓展[A];當代中國遼寧發(fā)展·創(chuàng)新·和諧——遼寧省第二屆哲學社會科學學術年會獲獎成果文集[C];2009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朱士光 陜西師范大學西北歷史環(huán)境與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研究中心;歷史地理學中的“時空交織”觀念[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3年
2 鄒逸麟 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歷史地理學并非僅僅是一門基礎性學科[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3 侯甬堅 陜西師范大學西北歷史環(huán)境與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研究中心;歷史地理學的由來及其延展[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4 本報記者 耿翔 賀小巍;絲綢之路的歷史地理學解讀[N];陜西日報;2013年
5 華林甫;二十世紀中國歷史地理學概述[N];光明日報;2000年
6 葛劍雄(作者系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教授);走向世界的中國歷史地理學[N];解放日報;2002年
7 陜西師范大學西北歷史環(huán)境與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研究中心 侯甬堅;歷史地理學:拓展新的分支學科[N];社會科學報;2008年
8 人民出版社社長 黃書元 副總編輯 于青 編審 張秀平;寧可勞而不獲,,不可不勞而獲[N];北京日報;2013年
9 西南大學歷史地理研究所 供稿;西南大學歷史地理研究所[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10 劉曉嘉;中國歷史地理的另種解讀[N];中國新聞出版報;200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沈波;明代地理學與歷史地理學[D];西北大學;2011年
2 苗峰;明清黃河流域元宵燈俗的歷史地理學考察[D];暨南大學;2010年
3 王琳;緊張與親密:環(huán)境史與歷史地理學[D];山東大學;2006年
4 張露露;南宋歷史地理學研究[D];西北大學;2014年
5 馮瑞;北宋歷史地理學研究[D];西北大學;2011年
6 慈平;元代歷史地理學研究[D];西北大學;2011年
7 狄三峰;2000~2012年中國大陸歷史地理學研究之發(fā)展[D];揚州大學;2013年
8 孔祥生;橋梁與環(huán)境[D];陜西師范大學;2007年
9 常曉舟;綠洲歷史文化名城張掖持續(xù)發(fā)展與保護開發(fā)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2年
10 王晗;清代陜北長城外伙盤地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5年
本文編號:151486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renwendili/15148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