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城市流動人口時空特征及影響因素
發(fā)布時間:2021-09-21 22:27
基于原國家衛(wèi)生計生委2011—2017年流動人口動態(tài)監(jiān)測調(diào)查數(shù)據(jù),系統(tǒng)考察我國城市流動人口的時空特征及其影響因素。結果表明:流動人口區(qū)域不均衡性進一步加強,聚散態(tài)勢日益明顯,流動強度與城市等級存在正相關,一二線城市依然是流動人口的極化中心。流動范圍與城市吸引場高度相關,城市等級越高,越趨向于省際流動,距離衰減越不明顯;等級越低,越趨向于市內(nèi)流動,地理鄰近效應越明顯。流動時間呈現(xiàn)出短期性(1~2年)與長期性(7年以上)并存的格局,短期性隨城市等級的下降而遞增,長期性則隨城市等級而遞減。農(nóng)業(yè)戶口仍然是流動人口的主體,"三低一高"(低齡化、低學歷化、低技能就業(yè)化和高性別化)是流動人口的最基本人口學特征。經(jīng)濟因素對人口的流動仍具有主導作用。
【文章來源】:地域研究與開發(fā). 2020,39(02)北大核心CSSCICSCD
【文章頁數(shù)】:6 頁
【部分圖文】:
省際、省內(nèi)跨市和市內(nèi)跨縣占總流動人口比例
國外學者通常將人口遷移分為暫時性遷移、永久性遷移、循環(huán)遷移。中國當前的人口流動屬于往返于流入地與流出地的鐘擺式循環(huán)流動[16]。將流動時間分為“0.5~1年”“1~2年”“2~3年”“3~4年”“4~5年”“5~6年”“6~7年”和“7年以上”8個時段。結果發(fā)現(xiàn):流動時間呈現(xiàn)出短期性(1~2年)與長期性(7年以上)并存的格局?傮w上看,以3年以下流動為主,占比43.9%;其中“1~2年”最多,占比18.8%,說明中國城市流動人口存在明顯的短期性和不穩(wěn)定性,且隨著流動時間的延長,流量趨于下降。與此相對,同時還存在著長期性和穩(wěn)定性,“7年以上”的流動人口占比高達25%左右,說明人口流動的終極目標是定居,當時間足夠長時,流動人口追求穩(wěn)定性。從時間演變來看,流動人口從2011年到2017年短期性的流動人口在減少,長期性的流動人口在增加。0.5~1年,從2011年到2017年,流量在逐漸遞減,從1年以后的時間段,基本趨于遞增的趨勢。從城市等級角度考察,流動時間仍然表現(xiàn)為短期性和長期性并存的現(xiàn)象,但是不同城市等級之間流動時間的長短存在差異。短期性隨城市等級提高而遞增,長期性則遞減。低等級城市更偏好“短期化”,而高等級城市更偏向于“長期化”。以“1~2年”為拐點,之前短期性與城市等級呈正相關,之后與等級呈負相關;但長期性(“7年以上”)與城市等級無關,在各級城市中均有很好的表現(xiàn)。說明當城市等級較低時,對流動人口未能發(fā)揮“穩(wěn)定器”作用;當城市等級較高時,人口流入后更傾向于定居。2.4 流動人口的個體特征變化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京津冀城市群人口流動網(wǎng)絡結構及影響因素研究[J]. 孫桂平,韓東,賈夢琴. 地域研究與開發(fā). 2019(04)
[2]安徽省流動人口分布格局演變及其影響因素[J]. 楊超,焦華富,耿慧. 地域研究與開發(fā). 2018(06)
[3]現(xiàn)階段我國城市流動人口變動的新特點及服務管理創(chuàng)新[J]. 梁勇,馬冬梅. 理論與改革. 2018(01)
[4]地理探測器:原理與展望[J]. 王勁峰,徐成東. 地理學報. 2017(01)
[5]中國城市群人口流動問題探析——以沿海三大城市群為例[J]. 孫陽,姚士謀,陸大道,張落成. 地理科學. 2016(12)
[6]中國城市人口遷移和創(chuàng)新[J]. 許諾,呂拉昌,黃茹,胡海鵬. 地域研究與開發(fā). 2016(02)
[7]省際與省內(nèi)流動人口空間分布及其影響因素的差異——以福建省為例[J]. 田盼盼,朱宇,林李月,張?zhí)K北. 人口學刊. 2015(06)
[8]山西省遷移人口空間格局變化及其經(jīng)濟因素分析[J]. 秦志琴. 地域研究與開發(fā). 2015(01)
[9]河南省流動人口的空間格局及其對人口分布的影響[J]. 黃向球,苗長虹,麻永建,呂可文. 地域研究與開發(fā). 2014(04)
[10]我國省際流動人口的特征——基于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數(shù)據(jù)[J]. 馬紅旗,陳仲常. 人口研究. 2012(06)
本文編號:3402609
【文章來源】:地域研究與開發(fā). 2020,39(02)北大核心CSSCICSCD
【文章頁數(shù)】:6 頁
【部分圖文】:
省際、省內(nèi)跨市和市內(nèi)跨縣占總流動人口比例
國外學者通常將人口遷移分為暫時性遷移、永久性遷移、循環(huán)遷移。中國當前的人口流動屬于往返于流入地與流出地的鐘擺式循環(huán)流動[16]。將流動時間分為“0.5~1年”“1~2年”“2~3年”“3~4年”“4~5年”“5~6年”“6~7年”和“7年以上”8個時段。結果發(fā)現(xiàn):流動時間呈現(xiàn)出短期性(1~2年)與長期性(7年以上)并存的格局?傮w上看,以3年以下流動為主,占比43.9%;其中“1~2年”最多,占比18.8%,說明中國城市流動人口存在明顯的短期性和不穩(wěn)定性,且隨著流動時間的延長,流量趨于下降。與此相對,同時還存在著長期性和穩(wěn)定性,“7年以上”的流動人口占比高達25%左右,說明人口流動的終極目標是定居,當時間足夠長時,流動人口追求穩(wěn)定性。從時間演變來看,流動人口從2011年到2017年短期性的流動人口在減少,長期性的流動人口在增加。0.5~1年,從2011年到2017年,流量在逐漸遞減,從1年以后的時間段,基本趨于遞增的趨勢。從城市等級角度考察,流動時間仍然表現(xiàn)為短期性和長期性并存的現(xiàn)象,但是不同城市等級之間流動時間的長短存在差異。短期性隨城市等級提高而遞增,長期性則遞減。低等級城市更偏好“短期化”,而高等級城市更偏向于“長期化”。以“1~2年”為拐點,之前短期性與城市等級呈正相關,之后與等級呈負相關;但長期性(“7年以上”)與城市等級無關,在各級城市中均有很好的表現(xiàn)。說明當城市等級較低時,對流動人口未能發(fā)揮“穩(wěn)定器”作用;當城市等級較高時,人口流入后更傾向于定居。2.4 流動人口的個體特征變化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京津冀城市群人口流動網(wǎng)絡結構及影響因素研究[J]. 孫桂平,韓東,賈夢琴. 地域研究與開發(fā). 2019(04)
[2]安徽省流動人口分布格局演變及其影響因素[J]. 楊超,焦華富,耿慧. 地域研究與開發(fā). 2018(06)
[3]現(xiàn)階段我國城市流動人口變動的新特點及服務管理創(chuàng)新[J]. 梁勇,馬冬梅. 理論與改革. 2018(01)
[4]地理探測器:原理與展望[J]. 王勁峰,徐成東. 地理學報. 2017(01)
[5]中國城市群人口流動問題探析——以沿海三大城市群為例[J]. 孫陽,姚士謀,陸大道,張落成. 地理科學. 2016(12)
[6]中國城市人口遷移和創(chuàng)新[J]. 許諾,呂拉昌,黃茹,胡海鵬. 地域研究與開發(fā). 2016(02)
[7]省際與省內(nèi)流動人口空間分布及其影響因素的差異——以福建省為例[J]. 田盼盼,朱宇,林李月,張?zhí)K北. 人口學刊. 2015(06)
[8]山西省遷移人口空間格局變化及其經(jīng)濟因素分析[J]. 秦志琴. 地域研究與開發(fā). 2015(01)
[9]河南省流動人口的空間格局及其對人口分布的影響[J]. 黃向球,苗長虹,麻永建,呂可文. 地域研究與開發(fā). 2014(04)
[10]我國省際流動人口的特征——基于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數(shù)據(jù)[J]. 馬紅旗,陳仲常. 人口研究. 2012(06)
本文編號:340260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renkou/3402609.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