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低生育進程的主要特征——2015年1%人口抽樣調查結果的啟示
【圖文】:
圖2中國1990年以來的年齡別婦女未婚比例圖1中國1990年以來的總和生育率資料來源:根據(jù)歷次全國人口普查、全國1%人口抽樣調查和歷年人口變動抽樣調查的年齡別生育率數(shù)據(jù)計算。中國低生育進程的主要特征般年份的人口變動調查結果。即使存在波動,仍然可以看出圖1中的總和生育率曲線存在明顯的下降趨勢,而且主要體現(xiàn)為一孩總和生育率的下降。2000年之前一孩總和生育率高于1.0的年份很多,2000年之后這種情況越來越少,2008年以后一孩總和生育率發(fā)生了極為明顯的下降,2015年已低于0.6。由此可以看出,總和生育率的下降或波動與一孩總和生育率的下降或波動交相呼應。圖1顯示,二孩和多孩總和生育率曲線相對穩(wěn)定,波動較少且波動幅度較小,趨勢性變化不太明顯,大致分別維持在0.4和0.1以下。二孩總和生育率曲線在前一段處于略微下降,而2000年以后除個別年份外均為略微回升的趨勢。前文對總和生育率的變動分析是相對于2010年六普結果而言,得出二孩總和生育率略有提高但幅度不大的結論。而從更多年份的動態(tài)變化則可以看出,若與2014年相比,二孩總和生育率甚至略有下降。至于多孩總和生育率曲線,則是前一段處于明顯下降,之后除個別年份波動外,總和生育率一直穩(wěn)定在0.07左右的極低水平。簡言之,中國進入低生育水平時期后,除了前幾年二孩和多孩生育水平下降對總和生育率下降略有貢獻外,之后二孩總和生育率其實一直緩緩提升,而多孩生育率基本穩(wěn)定在極低的水平。(二)一孩總和生育率走低受女性未婚比例提高影響較大中國女性未婚比例不斷提高是一孩總和生育率下降的一個重要因素。圖2提供了20世紀90年代以來歷次人口調查提供的女性年齡別未婚比例的變化曲線。從圖2可以看出,在過去20多年中,只有15~19歲低齡組婦女的未婚比
圖2中國1990年以來的年齡別婦女未婚比例圖1中國1990年以來的總和生育率資料來源:根據(jù)歷次全國人口普查、全國1%人口抽樣調查和歷年人口變動抽樣調查的年齡別生育率數(shù)據(jù)計算。中國低生育進程的主要特征般年份的人口變動調查結果。即使存在波動,仍然可以看出圖1中的總和生育率曲線存在明顯的下降趨勢,而且主要體現(xiàn)為一孩總和生育率的下降。2000年之前一孩總和生育率高于1.0的年份很多,2000年之后這種情況越來越少,2008年以后一孩總和生育率發(fā)生了極為明顯的下降,2015年已低于0.6。由此可以看出,總和生育率的下降或波動與一孩總和生育率的下降或波動交相呼應。圖1顯示,,二孩和多孩總和生育率曲線相對穩(wěn)定,波動較少且波動幅度較小,趨勢性變化不太明顯,大致分別維持在0.4和0.1以下。二孩總和生育率曲線在前一段處于略微下降,而2000年以后除個別年份外均為略微回升的趨勢。前文對總和生育率的變動分析是相對于2010年六普結果而言,得出二孩總和生育率略有提高但幅度不大的結論。而從更多年份的動態(tài)變化則可以看出,若與2014年相比,二孩總和生育率甚至略有下降。至于多孩總和生育率曲線,則是前一段處于明顯下降,之后除個別年份波動外,總和生育率一直穩(wěn)定在0.07左右的極低水平。簡言之,中國進入低生育水平時期后,除了前幾年二孩和多孩生育水平下降對總和生育率下降略有貢獻外,之后二孩總和生育率其實一直緩緩提升,而多孩生育率基本穩(wěn)定在極低的水平。(二)一孩總和生育率走低受女性未婚比例提高影響較大中國女性未婚比例不斷提高是一孩總和生育率下降的一個重要因素。圖2提供了20世紀90年代以來歷次人口調查提供的女性年齡別未婚比例的變化曲線。從圖2可以看出,在過去20多年中,只有15~19歲低齡組婦女的未婚比
【作者單位】: 北京大學中國社會發(fā)展研究中心;北京大學社會學系;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中國低生育率研究”(編號:12JJD840005)的階段性成果
【分類號】:C924.21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楊新平;梁林;常燕;童紹玉;;中國總和生育率自回歸分布滯后模型的構建[J];統(tǒng)計與決策;2010年07期
2 溫;歐洲北美國家的總和生育率[J];人口與經濟;1986年05期
3 路磊;論總和生育率的一個特性[J];人口研究;1992年04期
4 王金營,何云艷,王志成,段成榮;中國省級2000年育齡婦女總和生育率評估[J];人口研究;2004年02期
5 張青;;總和生育率的測算及分析[J];中國人口科學;2006年04期
6 楊鑫;李通屏;魏立佳;;總和生育率影響因素實證研究[J];西北人口;2007年06期
7 郭志剛;;再論隊列平均子女數(shù)不能作為當前總和生育率的估計[J];中國人口科學;2008年05期
8 楊新平;;關于總和生育率的統(tǒng)計分析模型[J];統(tǒng)計與決策;2009年05期
9 鐘藝;;經濟因素對總和生育率的影響[J];知識經濟;2009年18期
10 賀瓊;;湖南省總和生育率的影響因素實證研究[J];中國商界(下半月);2009年09期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記者 胡德榮;我國總和生育率宜為1.8[N];健康報;2011年
2 翟振武 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院長;未來30年總和生育率保持在1.8左右[N];中國人口報;2007年
3 記者 姜澎;中國的總和生育率宜為1.8[N];文匯報;2011年
4 本報記者 周暉;狼沒來,熊來了?[N];中國勞動保障報;2011年
5 記者 鄧飛;中國2010年總和生育率僅為1.18[N];中國經濟導報;2012年
6 美國加州州立大學商學院教授 孫滌;對手的評價(下)[N];南方周末;2009年
7 記者苗蓓;南通戶籍總人口762.92萬人 常住總人口728.18萬人[N];南通日報;2011年
8 記者 王羚;全面放開二孩的靴子何時掉下?[N];第一財經日報;2014年
9 李曉宏;二娃,想說“生你”不容易[N];人民日報;2013年
10 魏萍;我國計生領域三個數(shù)據(jù)全球矚目[N];健康報;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王浩名;中國人口總和生育率、人口紅利與生育政策調整實證研究[D];遼寧大學;2016年
2 康意;社會養(yǎng)老保險支出水平與總和生育率關系及其協(xié)調發(fā)展研究[D];對外經濟貿易大學;201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郝曉倩;中國少數(shù)民族人口生育水平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5年
2 肖利群;蒙特卡羅方法在總和生育率計算中的應用[D];廈門大學;2008年
3 任路江;人口轉變背景下的世界生育模式研究[D];南京大學;2012年
本文編號:251713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renkou/25171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