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云南藏區(qū)多民族人口流動與族際共生
[Abstract]:At the end of the Qing Dynasty and the beginning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the various ethnic groups in the Tibetan region of Yunnan moved frequently, and the Han, Hui, Bai, Naxi, Yi and other nationalities moved into the territory in large numbers, which changed the population ratio and the ethnic composition of this region. In the social situation of instability and frequent conflicts, all ethnic groups broke through ethnic barriers, exchanged and merged with each other in the continuous construction and adjustment of inter-ethnic symbiotic relations, and jointly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handicrafts, mining and commercial trade in the Tibetan region of Yunnan. And further developed and consolidated the maintenance mechanism of the inter-ethnic symbiotic relationship.
【作者單位】: 云南師范大學歷史與行政學院;
【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云南山地族群社會共生系統(tǒng)形成機理研究”(41161027) 教育部新世紀優(yōu)秀人才支持計劃項目“云南多民族經(jīng)濟共生關系發(fā)展研究”(NECT-10-0974) 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清末民初云南藏區(qū)社會變動與鄉(xiāng)村社會回應”(09XJA770004)階段性成果
【分類號】:K251;C92-09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張雪慧;王垣杰;;從幾份檔案中看滇藏經(jīng)濟貿(mào)易——兼談對云南藏區(qū)社會經(jīng)濟與歷史研究的重要性[J];中國藏學;1989年01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席武俊;王金亮;陳華芳;王平;畢艷;蔣連芳;;滇西北香格里拉典型濕地功能評價[J];安徽農(nóng)業(yè)科學;2010年10期
2 寸瑞紅;高黎貢山傈僳族傳統(tǒng)森林資源管理初步研究[J];北京林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Z1期
3 李懷宇;試論遷徙對景頗族社會發(fā)展的影響[J];保山師專學報;2003年01期
4 蔣靜;;清朝后期新疆屯墾經(jīng)濟發(fā)展研究[J];兵團黨校學報;2011年05期
5 王聰延;;清代新疆漢族社區(qū)的形成和發(fā)展[J];兵團黨校學報;2012年01期
6 馮艷瓊;程斌;;遷徙蒙古族傳統(tǒng)體育文化現(xiàn)狀的比較——以云南、新疆蒙古族為例[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11年02期
7 張小亮;張一泉;;清代廣西的全面開發(fā)[J];滄桑;2009年04期
8 姚遠;張恩樓;沈吉;蔣慶豐;;云南屬都湖近百年環(huán)境演變的湖泊沉積記錄與器測資料對比研究[J];沉積學報;2008年02期
9 趙旭峰;;半殖民語境下的滇越鐵路與云南社會[J];重慶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2期
10 馬廷中;民國時期云南邊地教育的特點分析[J];渝西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2條
1 白郎;;對麗江藏傳佛教噶瑪噶舉派的歷史考察——從黎明到黃昏[A];“藏彝走廊歷史文化”學術討論會會議論文[C];2003年
2 方震東;謝鴻妍;;大河流域的生物多樣性與民族文化關系淺析[A];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研究進展Ⅵ—第六屆全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持續(xù)利用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趙海霞;清代新疆民族關系研究[D];西北大學;2011年
2 姜南;云南諸葛亮南征傳說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3 茍爽;明清以來仡佬族分布格局變遷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4 耿毅;白族農(nóng)村社區(qū)文化變遷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5 張永帥;近代云南的開埠與口岸貿(mào)易研究(1889-1937)[D];復旦大學;2011年
6 仝艷鋒;云南少數(shù)民族檔案文獻遺產(chǎn)保護研究[D];云南大學;2011年
7 楊永福;滇川黔相連地區(qū)古代交通的變遷及其影響[D];云南大學;2011年
8 井祥貴;納西族學校民族文化傳承機制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9 鄒建達;清前期云南的督撫、道制與邊疆治理研究[D];云南大學;2011年
10 張宏宏;平地女性與山地女性[D];中央民族大學;200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紅妤;傈僳竹書與納西哥巴文造字機制比較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2 王超;清代乾嘉時期總理各回城事務參贊大臣研究[D];蘭州大學;2011年
3 阿如汗;內(nèi)蒙古中西部諸廳之研究[D];內(nèi)蒙古大學;2011年
4 道日娜;清代阿拉善和碩特旗財政相關問題[D];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2011年
5 于孟林;駐藏大臣制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6 竇克林;多民族地區(qū)的媒介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7 秀多吉;化隆卡力崗地區(qū)的社會文化變遷探析[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8 和淇;塔城來遠寺、達摩寺社區(qū)藏傳佛教信仰比較研究[D];云南大學;2011年
9 竇忠平;1697-1760年布魯特與清朝政治關系研究[D];新疆師范大學;2010年
10 范富;清代康雍乾時期入遷河西走廊移民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11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惠富平;清末民初興農(nóng)思想述評[J];南京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1期
2 徐潔;;清末民初吉林西部蒙邊地區(qū)商品經(jīng)濟的發(fā)展[J];歷史檔案;2006年03期
3 車轔;;清末民初的云南地緣政治形態(tài)及其成因[J];貴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1期
4 李國棟;;清末民初關于民族問題的論戰(zhàn)[J];青海民族研究;2007年03期
5 孫巖;王苗;;清末民初朝鮮移民我國東北的原因探析[J];前沿;2008年09期
6 李平;;清末民初商會設立的商業(yè)學堂[J];鄭州航空工業(yè)管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6期
7 李興平,石慧璽;清末民初甘肅家庭嬗變芻議[J];甘肅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3期
8 周谷平;代妮娜;;清末民初留日學生與馬克思主義教育思想的導入[J];徐州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2期
9 趙建國;;清末民初的上海日報公會[J];探求;2006年04期
10 劉玉梅;;清末民初教師群體過渡性特征分析[J];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6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魏琴;;試論清末民初的貴州新興社團[A];“新一輪西部大開發(fā)與貴州社會發(fā)展”學術研討會暨貴州省社會學學會2010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0年
2 畢苑;;清末民初的博物教科書與進化論的傳播[A];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學術論壇2009年卷[C];2011年
3 ;清末民初的報刊與社會歷史空間[A];“傳播與中國·復旦論壇”(2008):傳播媒介與社會空間論文集[C];2008年
4 丁鳳麟;;難以忘卻的學術貢獻——《清末民初資產(chǎn)階級與社會變動》評介[A];近代中國(第十四輯)[C];2004年
5 周傳家;;清末民初的社會變革和京劇改良[A];和諧社會:社會建設與改革創(chuàng)新——2007學術前沿論叢(下卷)[C];2007年
6 周松青;;試論清末民初上海地方自治的社會功能[A];中國的前沿 文化復興與秩序重構——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四屆學術年會青年文集(2006年度)[C];2006年
7 羅檢秋;;清末民初考據(jù)學方法的發(fā)展[A];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學術論壇2002年卷[C];2002年
8 虞和平;;清末民初商會的商事仲裁制度建設[A];中國商會發(fā)展報告 No.1(2004)[C];2005年
9 劉文俊;;清末民初桂越邊境的對汛[A];陸榮廷與龍州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10 郝錦花;;清末民初鄉(xiāng)村精英離鄉(xiāng)的“新學”教育原因淺析[A];華北鄉(xiāng)村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1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陳永祥;從京劇“坤班”到女子新劇團[N];中國檔案報;2005年
2 黃軼;20世紀末“晚清文化研究熱”斷想[N];文藝報;2008年
3 中國社科院近代史所 羅檢秋;近代從“文明”到“文化”的思想過渡[N];光明日報;2009年
4 胡瑞華;清末民初進步人士對提高國民素質(zhì)的思考[N];光明日報;2000年
5 張?zhí)焐?多層次多角度觀照清末民初的民主政治[N];中華讀書報;2010年
6 國家圖書館古籍館 劉波;紹英日記中的清末民初史事[N];光明日報;2011年
7 丁波;一本有史、有識、有趣的世博圖書[N];中華讀書報;2010年
8 楊國強 口述 黃曉峰 整理;西潮與回瀾:清末民初的一段思想歷史[N];東方早報;2011年
9 王先明 南開大學歷史學院教授;清末民初的“紳權”變異[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10 朱寰;向歷史深處溯源[N];青島日報;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許效正;清末民初廟產(chǎn)問題研究(1895-1916)[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2 蔡麗紅;清末民初中國音樂教育轉(zhuǎn)型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3年
3 李新國;清末民初京津地區(qū)中下層士紳的心路歷程(1860—1920)[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11年
4 楊木武;莫里循與清末民初中國政情[D];蘇州大學;2004年
5 李平亮;卷入“大變局”[D];廈門大學;2004年
6 丁淑琴;清末民初甘青地區(qū)民族社會若干問題研究[D];蘭州大學;2006年
7 胡素萍;李佳白與清末民初的中國社會[D];中山大學;2006年
8 張利榮;清末民初甘肅的警政建設[D];暨南大學;2007年
9 呂雪飛;東北三省咨議局、資政院及第一屆國會、省議會議員選舉考略[D];吉林大學;2012年
10 朱慶葆;抗拒與變遷[D];南京大學;199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魯克亮;清末民初的災荒與荒政研究(1840—1927)[D];廣西師范大學;2004年
2 羅彩云;清末民初湖南社會習俗的演變(1895—1927)[D];湖南師范大學;2003年
3 唐湘雨;清末民初市場管理法制建設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04年
4 付蓓;論清末民初的中外合資企業(yè)[D];廣西師范大學;2000年
5 史林杰;清末民初國民性改造思潮研究[D];廈門大學;2002年
6 霍曉玲;清末民初河南地方自治[D];河南大學;2005年
7 周群;清末民初湖北農(nóng)村經(jīng)濟社會的變更[D];華中師范大學;2005年
8 張新萍;清末民初30年間山東人的日本觀[D];華中師范大學;2006年
9 張召庸;清末民初拉薩動亂初析[D];中央民族大學;2010年
10 王靜;清末民初女子社團的發(fā)展[D];天津師范大學;2005年
,本文編號:237178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renkou/23717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