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獨家庭扶助的定位及其可操作性
本文選題:失獨家庭 + 家庭倫理 ; 參考:《重慶社會科學》2015年11期
【摘要】:通過對全國17省失獨家庭扶助政策文本中的經(jīng)濟扶助、養(yǎng)老保障、精神關懷與生育關懷等內(nèi)容的分析發(fā)現(xiàn):該政策在具體的實踐中呈現(xiàn)出地區(qū)差異明顯、可操作性差、內(nèi)容不全面、扶助機制的社會化程度低以及扶助標準缺乏科學性與動態(tài)增長機制的缺陷。要解決好失獨家庭這一日漸擴大的社會問題,應在明確失獨家庭扶助政策定位的基礎上,提高失獨家庭扶助內(nèi)容的可操作性與全面性,建立科學合理的失獨家庭扶助標準,促進失獨家庭社會化扶助機制的形成。因此,應加快"全面二胎"的生育政策落地執(zhí)行,從根本上降低"失獨"這一風險的發(fā)生概率。
[Abstract]: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contents of economic assistance, old-age security, spiritual care and fertility care in the text of 17 provinces' policy of supporting families without independence, it is found that the policy shows obvious regional differences and poor operability in specific practice. The content is not comprehensive, the degree of socialization of support mechanism is low, and the deficiency of support standard is lack of scientific and dynamic growth mechanism. In order to solve the increasing social problems of families without independence, we should improve the maneuverability and comprehensiveness of the contents of support for families without independence on the basis of making clear the policy orientation of support for families without independence, and establish a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standard of support for families without independence. To promote the formation of socialized support mechanism for families without independence.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speed up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comprehensive second child" fertility policy, and to fundamentally reduce the probability of the risk of "losing independence".
【作者單位】: 中南財經(jīng)政法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分類號】:C924.21;D632.1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3條
1 楊宏偉;汪聞濤;;失獨家庭的缺失與重構[J];重慶社會科學;2012年11期
2 洪娜;;獨生子女不幸死亡家庭特征對完善計生工作的啟示——以蘇州市吳中區(qū)為例[J];南方人口;2011年01期
3 方曙光;;社會支持理論視域下失獨老人的社會生活重建[J];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13年04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吳石英;周劍;;獨生子女死亡困境分析[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03期
2 孟澤楠;朱迪;王霞輝;;重慶“失獨”家庭養(yǎng)老保障模式調查分析[J];法制與社會;2013年16期
3 王偉偉;胡晨;;關于我國失獨家庭問題研究綜述[J];重慶城市管理職業(yè)學院學報;2013年03期
4 李華成;徐前權;;論農(nóng)村失獨家庭的再生育權[J];安徽商貿(mào)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03期
5 夏麗萍;;失獨群體社會關注問題探析[J];昌吉學院學報;2013年04期
6 劉曉雪;;老齡化時代失獨群體的養(yǎng)老困境及其幫扶制度的完善路徑[J];上海城市管理;2014年01期
7 劉芳;馬明君;;我國失獨家庭現(xiàn)狀與對策的研究綜述[J];重慶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年02期
8 金毅;;失獨者困境分析與社會救助對策探究[J];經(jīng)營管理者;2014年33期
9 王鵬;;論對失獨者“代孕”行為的法律保護[J];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科版);2014年06期
10 胡善平;方曙光;;失獨老人的自我隔離與排斥——以安徽省H市某區(qū)的實證調查為例[J];德州學院學報;2015年01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李秀;失獨者悲傷調適及其本土化干預模式研究[D];南京中醫(yī)藥大學;201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郭文靜;城市傷殘死亡獨生子女父母的社會支持網(wǎng)絡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2年
2 孫曉曼;“失獨”群體權益保障研究[D];山東大學;2013年
3 楊晴;失獨空巢家庭的社會支持體系研究[D];蘇州大學;2013年
4 戰(zhàn)偉平;失獨者需要狀況的探索性研究[D];山東大學;2013年
5 袁洪;失獨家庭的社會支持研究[D];吉林農(nóng)業(yè)大學;2013年
6 許舒雯;“失獨者”:心路歷程、階段性需求及社會工作建議[D];華東理工大學;2014年
7 徐琦;絕望、迷失、重塑:失獨者生命意義的主體建構[D];華東理工大學;2014年
8 稅海明;城市失獨父母的養(yǎng)老問題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3年
9 陳筠;失獨家庭的養(yǎng)老困境與社會支持研究[D];南京理工大學;2014年
10 劉青;和諧社會構建中失獨家庭利益訴求與實現(xiàn)[D];長春理工大學;2014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相穎;周靜;;“失獨家庭”,誰來撫平你的痛[J];法律與生活;2012年14期
2 王躍生;;制度變革、社會轉型與中國家庭變動——以農(nóng)村經(jīng)驗為基礎的分析[J];開放時代;2009年03期
3 丁仁船;吳瑞君;鐘勤華;楊漢彬;;獨生子女比例、婚育意愿變動對未來政策生育率的影響[J];南方人口;2007年03期
4 吳瑞君;丁仁船;鐘勤華;楊漢彬;;獨生子女規(guī)模估算及其對政府獎勵性支出的影響——以蘇州市為例[J];南方人口;2008年01期
5 洪娜;;獨生子女傷殘狀況及對計生扶助政策的需求分析[J];南方人口;2010年03期
6 穆光宗;;獨生子女家庭的權益保障與風險規(guī)避問題[J];南方論叢;2009年03期
7 陳雯;何雨;;獨生子女:我國人口安全視野中不容忽視的焦點[J];青年探索;2006年04期
8 馬瀛通,王彥祖,楊書章;遞進人口發(fā)展模型的提出與總和遞進指標體系的確立[J];人口與經(jīng)濟;1986年02期
9 馬瀛通,王彥祖,楊書章;遞進人口發(fā)展模型的提出與總和遞進指標體系的確立[J];人口與經(jīng)濟;1986年03期
10 周德祿;;農(nóng)村獨生子女家庭養(yǎng)老保障的弱勢地位與對策研究——來自山東農(nóng)村的調查[J];人口學刊;2011年05期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條
1 蔡方華;[N];中國社會報;2012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曉雖;;精神關懷[J];企業(yè)文明;1996年12期
2 王衛(wèi)平;中國社會精神關懷體系中的“家、國、天”架構[J];中共四川省委黨校學報;2003年03期
3 李旭東;;張獻軍:做學生的精神關懷者[J];當代廣西;2009年18期
4 ;常回家看看[J];中國老區(qū)建設;2011年07期
5 賈嵐;;論黨內(nèi)精神關懷[J];中共南寧市委黨校學報;2014年02期
6 崔鵬;;多陪奶奶嘮幾句[J];新湘評論;2012年02期
7 陳潔;中等生的煩惱[J];輔導員;2005年10期
8 杭福軍;驅散心靈的陰霾[J];輔導員;2005年10期
9 陸冬梅;“綠色”批評[J];輔導員;2005年10期
10 朱玉玲;“講臺”偷錢記[J];輔導員;2005年10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2條
1 蔡發(fā)書;;論輔導員如何做好高職生心靈的精神關懷[A];德育論叢(第一輯)[C];2011年
2 林少珍;;我的語文教學故事——教育貴在沐心[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階段性成果集(廣東卷)[C];2010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靜海一中 張新剛;給予學生需要的精神關懷[N];天津教育報;2013年
2 太化股份合成氨分公司黨委副書記 王若群;給員工更多精神關懷[N];中國化工報;2013年
3 記者 吳軍;老年人“精神關懷”走出國門[N];蘇州日報;2009年
4 通訊員 葛素娟 李軍;西城“愛心使者”持證上崗[N];中國社會報;2010年
5 記者 郭彥;精神關懷送到老人身邊[N];北京社區(qū)報;2010年
6 艾果;社會也要給予老人必要的精神關懷[N];郴州日報;2011年
7 記者 趙向南;呂梁498家企業(yè)結對幫扶838戶困難“三老”家庭[N];山西日報;2009年
8 ;養(yǎng)老(助殘)精神關懷篇[N];北京社區(qū)報;2010年
9 張義榮;南京白下區(qū)實施“精神關懷工程”[N];中國社會報;2000年
10 本報記者 柳艷芳 通訊員 李寧;班主任,,要給學生精神關懷[N];天津教育報;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劉玉蓮;精神關懷:教育本性的返本歸真[D];曲阜師范大學;2006年
2 米雁;人文精神關懷下的《現(xiàn)代教育技術》教學策略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206202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renkou/2062023.html